首页 / 红楼 / 林下之风林黛玉

林下之风林黛玉

作者:莲花

林下之风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作者详细描写林黛玉,是在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她给人的印象是怯弱病态,而且“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看这段文本: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甲戌本侧批: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甲戌本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笑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等到接下来贾宝玉出场见到林黛玉时,在贾宝玉眼里又强化了林黛玉的弱不禁风之态:“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林黛玉的形象就定型了,那就是:病病歪歪、弱不禁风。

林下之风林黛玉

(谢道韫)

在第五回判词说林黛玉“堪怜咏絮才”,这是用谢道韫的典故来赞美林黛玉。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长女,宰相谢安的侄女,谢氏家族的才女。谢道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谢道韫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们称许有文才女性的常用词语,这段事迹也被写进了《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以“咏絮之才”比喻林黛玉诗才过人比较好理解。林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父亲是五世列侯、前科探花,母亲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小姐。父母对她珍爱如宝,聘请了进士出身的贾雨村为老师教她读书识字。可以说林黛玉从小就耳濡目染儒家文化,判词说她“堪怜咏絮才”,曲子说她是“世外仙姝”、“阆苑仙葩”。在诗社中她的表现更是才华横溢,海棠社中评价她的诗是逸才仙品,风流别致;菊花社中说她的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推为魁首。葬花吟、柳絮词和《秋窗风雨夕》写的缠绵悲戚,不忍卒读,尤其是《葬花吟》凄楚感人,批书人甚至不能举笔下批。在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一节,黛玉也才思敏捷完全不输湘云和宝琴。并且她还是香菱学诗的指导老师,从文学理论上指出学诗要点,提出如果诗句立意好,可以“不以词害意”的观点,并推荐诗翁速成书目,划出重点,香菱在黛玉的教导下,由一个不知诗是何物的“傻丫头”到写出“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出色诗句的灵慧女子。

林下之风林黛玉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记载,谢道韫居住在会稽,此地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谢道韫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向莘莘学子们款款而谈。她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 孙恩之乱平息后,新任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只有同郡的张彤云,张彤云是张玄的妹妹,论家世自然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张彤云嫁到顾家。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张玄也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谢道韫。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问济尼,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好一些,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之后遂以“林下之风”称赞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的才女。“林下”本意是指魏晋时期名仕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吟诗作赋,不与当朝同流合污的高洁隐逸生活风气。用“林下之风”来称赞谢道韫,是说她也有竹林七贤似的超然物外、不同流俗,并且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品性。

谢道韫深受叔父谢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气势,赢得一致称赞。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做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这样,由于毫无防备,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而谢道韫却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她终于寡不敌众成为贼兵的俘虏。此时谢道韫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

那么在性情行止上林黛玉具有谢道韫的“林下之风”吗?毕竟前八十回书中描写的黛玉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乍一看就是一个哭哭啼啼、病病歪歪,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女子形象。然而,林黛玉具有谢道韫那样“林下之风”也是有迹可寻。一是林姓和住所的设计。作者设计的很巧妙,她不仅姓林,当初正是爱潇湘馆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觉得比别处更觉幽静才选择住在那里。潇湘馆四周都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竹子,在诗社里她美号“潇湘妃子”也是以竹命名。二是超然物外的价值观。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政、薛宝钗、史湘云等人都会劝贾宝玉要读书考功名,要追随为官做宰的人,要多谈仕途经济,而贾宝玉却批驳诮谤读书上进的人,叫他们“禄蠹”,并说那些劝他考取功名的话是“混账话”,而夸奖林黛玉从来不说这样的话,并把黛玉视为知己。批书人也说“难怨世人谓之可杀,余却最喜。”林黛玉听到宝玉夸赞自己,内心也非常认可,书中写到“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林黛玉的老师是贾雨村,而贾雨村却是个是奸佞谄媚、趋炎附势、不择手段、不念恩情的“禄蠹”,批书人说他是“莽操遗容”。虽然师从贾雨村,但是林黛玉能够独善其身,不被其影响。当贾宝玉把北静王送的鹡鸰串珠当宝贝似的转送给她的时候,她不屑一顾,并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这和专在穿戴上下功夫的薛宝钗比较高下立现。三是文如其人。纵观林黛玉的诗词有风致高远、隐逸隽秀的,也有气势磅礴的。以菊花诗《咏菊》、《问菊》为例。《咏菊》中“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和《问菊》中“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高度赞扬古今隐逸诗人陶渊明,也隐喻林黛玉对仕宦生活的态度,和思想上追随靖节先生的向往之情。这些都与“林下之风”暗合,都是表现人物气节与思想境界的。再看这首谜语诗,“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和之前缠绵悱恻的诗词相比这首诗风格豪迈,表现了战马在战争中凶猛、骠勇主动出击的雄伟场面。这也从侧面表明一直以身体柔弱示人的林黛玉骨子里却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身体柔弱并不代表思想软弱、行为懦弱,试想有咏絮之才、林下之风的林黛玉在面对贾家遭遇不测的时候会怎样面对?她绝不会像李纨、迎春、惜春之辈选择逃避或任人宰割,而一定会指挥贾家抵抗外敌!在第七十三回,迎春的乳母赌博被贾母处罚,她的乳母还曾经把她的“攒珠累金凤”偷去典当,而迎春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对此林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我们由此可以想见,如果贾府面临危难之际林黛玉不会置身事外的。

林下之风林黛玉

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作者写了一段关于青州恒王之妾林四娘“风流隽逸,忠义慷慨”殒身国事、勇杀流寇的故事:

贾政乃道:“当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恒王,出镇青州。这恒王最喜女色,且公余好武,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每公余辄开宴连日,令众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姬中有姓林行四者,姿色既冠,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恒王最得意,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众清客都称“妙极神奇。竟以‘姽婳’下加‘将军’二字,反更觉妩媚风流,真绝世奇文也。想这恒王也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了。”贾政笑道:“这话自然是如此,但更有可奇可叹之事。”众清客都愕然惊问道:“不知底下有何奇事?”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庚辰本夹批:妙!“赤眉”“黄巾”两时之事,今合而为一,盖云不过是此等众类,非特历历指明某赤某黄。若云不合两用便呆矣。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恒王意为犬羊之恶,不足大举,因轻骑前剿。不意贼众颇有诡谲智术,两战不胜,恒王遂为众贼所戮。于是青州城内文武官员,各各皆谓:‘王尚不胜,你我何为!’遂将有献城之举。林四娘得闻凶报,遂集聚众女将,发令说道:‘你我皆向蒙王恩,戴天履地,不能报其万一。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尔等有愿随者,即时同我前往;有不愿者,亦早各散。’众女将听他这样,都一齐说愿意。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众贼不防,也被斩戮了几员首贼。然后大家见是不过几个女人,料不能济事,遂回戈倒兵,奋力一阵,把林四娘等一个不曾留下,倒作成了这林四娘的一片忠义之志。后来报至中都,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惊骇道奇。其后朝中自然又有人去剿灭,天兵一到,化为乌有,不必深论。只就林四娘一节,众位听了,可羡不可羡呢?”众幕友都叹道:“实在可羡可奇,实是个妙题,原该大家挽一挽才是。”

这段文字较前八十回其他文字比较,显得风格迥异,之前基本上写的都是闺友闺情、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到此回画风突变。贾政让贾宝玉、贾环、贾兰分别作诗缅怀姽婳将军林四娘。笔者摘录几句与其他红楼诗词做比较。贾兰写到“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而第三十七回贾宝玉的海棠诗中恰好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之句,批语是“妙在终不忘黛玉”。大家知道前文介绍黛玉时作者用了“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里“捧心西子玉为魂”说的是林黛玉,而此处的林四娘是“玉为肌骨”,作者正是拿林四娘来影射林黛玉。第五回中有“群芳髓”和“万艳同杯”之说,文本中写到“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而贾宝玉赞美林四娘的诗中有一句“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可以看出“群芳髓”是影射一批像林四娘那样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人,而后文中的林黛玉定不能是病死的结局,一定有更惊心动魄的情节。“万艳同杯”谐音“万艳同悲”,是拿万木之汁、麟髓之醅酿成,看来本为“草木之人”的林黛玉也是难逃大劫。

《红楼梦》作者在书开篇便写到自己潦倒半生、一事无成,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编述一记可使闺阁昭传,不能因自己不肖,使其泯灭。“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如果作者只是写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这样忏悔自己实在是没有格局。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用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以家喻国隐写明末清初朱明王朝覆灭,悼明骂清的故事,明清交替的大明末世与之遥相呼应的“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的诗句才真的令补天未成、日夜哭嚎的作者振聋发聩,相形见绌吧。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来源: 吴氏红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592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