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楼 /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如果给林黛玉画一张小像,选择他生活中什么场景最合适呢?黛玉爱哭,她是来人间还泪债来的,哭是她的生活常态。黛玉又能写诗,如果建一座诗词红楼,贡献最大的非她莫属。那好,我们就画她哭或者作诗,可是这样画出来的一定是她吗?换句话说,哭或者写诗是黛玉身上最具有标志性的符号吗?我想不是,爱哭或者写诗的确是黛玉的特点,可她身上最具有标志性的符号应该是葬花。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提着花帚。出现在落红成阵的暮春时节,把一地的落花扫进花囊,葬进事先挖好的花冢里。这才是最能将黛玉从金陵十二钗中识别出来的一幕。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葬花是曹雪芹为林黛玉精心设计的一个经典而又至情的情节,而这个情节中黛玉一边葬花一边哭诵出来的《葬花吟》则是经典之声,至情之音。葬花并不是曹雪芹的发明,黛玉也不是头一个葬花之人。比如唐代诗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就写过:

今年活络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后面的两句还是唐诗的中名句。葬过花的唐伯虎也写了不少落花诗,比如《花下酌酒歌》中的: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又比如《和沈石田落花诗》中的:

双脸胭脂开北地,五更风雨葬西施。

所谓的“葬西施”指的就是美丽的花朵被风雨埋葬。所以曹雪芹笔下的《葬花吟》是有不少前人的经验可循的,我们把他的内容和以前的同题材作品做一个比较就能发现,其中的传承关系很明显,既然如此,为什么《葬花吟》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实力碾压众多同类呢?

我的理解是《葬花吟》出于传统,但又超越传统,它也写伤春惜花的情绪,也寄托人生的感慨,但是它又不仅仅写落花和葬花。黛玉葬花她自己就是花,《葬花吟》实际上是一首黛玉哀悼青春生命的自挽歌,自祭文,何以见得呢?我们来一起读诗,诗歌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这首诗出现在小说的第二十七回,这一回的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故事内容很丰富,包括宝钗扑蝶,宝钗在滴翠亭外无意中听到丫鬟的秘密后嫁祸给黛玉,怡红院的丫头小红以及黛玉葬花等等。回目中的“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指的就是黛玉葬花,并且流泪作诗。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这首哀伤凄美的《葬花吟》压轴一样地姗姗来迟,出现在这一回的结尾处,不愧是红楼诗词里一流的作品。这首诗光是出场就不同凡响,它的创作跟黛玉在大观园诗社里和姐妹们一起作诗不一样,跟黛玉独自在潇湘馆的孤灯下作诗也不一样。它不是提笔蘸墨写在纸上的,曹雪芹为它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出场,他让黛玉一边葬花一边哭,同时“一行数落着”,这几个字是书里的原话“数落”就是不停地说。黛玉一行数落了些什么呢?书里没有明讲,而是用了个侧面写法。她数落的每一个字都被山坡那边也要过来葬花的宝玉听进了耳中,也就是说《葬花吟》的全文是伴随着宝玉听的过程一句一句出现在书中的。曹雪芹这样安排当然有他的用意,整个大观园里只有宝玉能真正地听懂黛玉的《葬花吟》,《葬花吟》的完整呈现必须是黛玉一边吟,宝玉一边听,通过这一吟一听的完美合作,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葬花吟》这首诗一共有五十二句,为了写的清楚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我们一起来看看黛玉的情感是怎样通过这三个部分一层一层地推进,发展,最后掀起冲天大潮的。

第一个部分,黛玉因落花而葬花。这部分包括开头的八个句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暮春,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第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是整个《葬花吟》的大背景。点出时序,又到了“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暮春时节。“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说的是昆虫吐出来飘在空中的细丝缠住了从空中飞落下来的花瓣,一起在亭台上荡荡悠悠,又有一些柳丝轻轻地沾在飞花上,风一处过来,它们便朝着绣房的窗帘,门帘扑去。这些花从前绽放指头的时候,迎风招展,芳香四溢,如今离开了花树,失去了神采,只能漫天打转,随风飘飞,没个妥当的去处。“红消香断有谁怜”从前赏花的人哪儿去了,谁能可怜这些残红?这诗歌刚开始,一个问句就说明黛玉悲伤的情绪已经失控了,除了我还能有谁呢?我正愁绪满怀,又见这漫天的花谢花飞,我不忍心这些花瓣掉在地上被人往来踩踏,所以手把花锄走出绣房,我要将落花埋葬。“忍踏落花来复去”,“”其实是不忍,古代诗词里经常这么用。黛玉为什么抽血满怀呢?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我们都知道她“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总是无缘无故的流泪,可是这一回她满怀的愁绪不是没有来由,这回真有事。黛玉葬花的头一天晚上发生了一件事,小说第二十六回对此有详细的描写,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很受打击。她想去怡红院见宝玉,宝玉的丫鬟晴雯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懒得开门,推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把黛玉挡在了门外,偏偏这个时候院里面清楚地传来宝玉和宝钗的说笑声。这当然是个误会,丫头里边除了紫鹃,跟黛玉关系最好的就是晴雯,宝玉就更不用说了,他跟谁生分那人都不可能是黛玉。可是以黛玉的个性,她是情缘自己受伤,也绝不会主动区查明事情的真相的。心里有气,又不便发作,她牢牢记住自己不是贾府的正经主子,“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这件事情如果认真计较起来,不过是自讨没趣,所以这天晚上黛玉含泪失眠。第二天,满腹心事还没放心啊,一地的落花又勾起了她的伤春情绪,可不就“愁绪满怀无释处”了吗?这是《葬花吟》的第一部分,黛玉看见落花于是带出了葬花。

我们再看第二部分,这部分包括二十四句: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这些诗句里具体描写到黛玉葬花了吗?没有。不写葬花,这首诗为什么叫做《葬花吟》?其实这里的话都是人的比喻,人花合一,表面看写的是落花,其实说的都是人。黛玉埋葬的不是大自然的落花,她葬的是她自己。诗歌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人随花转,黛玉哀伤的对象移步换形地从花转到了人,她把一首落花诗吟成了预感到自己的青春生命必将飘零的挽歌。黛玉葬花的这一天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书里介绍:

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闺中姐妹很重视这个节日,所以这一天一早大观园就热闹开了。黛玉喜散不喜聚,何况这是个跟百花告别的日子,所以芒种节的热闹和她无关,她要来山坡上陪伴落花,送它们最后一程。可是一看见落花, 她就由不得感花伤己,掉下泪来。“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春末是柳条和榆钱的季节,它们自顾自地长势正盛,哪有功夫去搭理那些四下飘飞的桃花和李花呢?可是曾几何时,桃花和李花不也是那么地芳香盛美吗?诗意从这里开始已经悄悄地在转了,很明显黛玉并不只是为桃李鸣不平啊,她是从桃李的昔盛今衰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生命单薄,脆弱,不长久,转眼功夫就荣去枯来,跟花有什么两样呢?甚至还不如花呢。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昨天它们还明媚鲜艳,今日便都零落成泥了,它们的芳踪叫我哪里找去,而我不也是时刻生活在风刀霜剑之中吗?我的生命也有凋零的那一天,而起恐怕哪一天为时不远。我将这些落花掩埋之后就要回去了,可是潇湘馆里“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我为什么终夜不能安睡呢?“半为怜春半恼春”。春天送来百花,可是春光不等人,那么点温暖和美丽还没有受用够呢,花儿就凋谢了,这样的春我是该爱你呢?还是该恨你呢?你匆匆地来,悄悄地走,我爱也不是,恨也不是。韶光正美,青春正好,奈何它们都留不住啊。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这里有个问题,虽然黛玉不姓贾,只是贾府的客人,可毕竟外祖母视她为掌上明珠啊,贾家姐妹有的,黛玉一样都不少。有贾母的宠爱,她怎么可能生活在“风刀霜剑”之中呢?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这不是事实。那么既然不是事实,黛玉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这不是无病呻吟吗?她为什么在妙龄之际预测自己的后事呢?这个问题可以从远因和近因两个方面看。

从远因上说,黛玉先天多愁,后天多病,她的前身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修炼成绛珠仙子之后,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饿了吃蜜青果,渴了喝灌愁海水,这就注定了她下世为人后一辈子要跟深似大海的愁恨相伴,如影随形。黛玉又多病,从会饮食开始就吃药,多少名医修方配药,都不能还她建康。春风秋雨,夏暑冬寒,对她来说都是煎熬。

宝玉给死去的晴雯写诔文,反复斟酌字句,念道:

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黛玉脸色就一变,她听不得“薄命”这两个字。她是到人间还泪债来的,眼泪流完,她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所以先天多愁,后天多病,又终年流泪的黛玉以妙龄年华而预测后事,把明媚的春吟成悲伤的秋这并不奇怪。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从近因来看,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这滋味放在谁身上都不好受,何况是黛玉这样的敏感少女呢?按说有贾母的宠爱,黛玉在贾府里应该住的舒心才对,可是天下哪里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呢?跟她有关的声音不一定总是和谐的啊。刚进贾府的时候,黛玉叮嘱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可她没有坚持做到。她心高气傲又任性,贾母是她在贾府里的唯一依靠,她有没有像宝钗那样时不时地哄哄老太太,多讨一些欢心呢?没有。是不懂得人情世故吗?宝玉挨打那一会,黛玉见李纨等人都来怡红院探望,王熙凤却没来,她心里就盘算:

如何他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才是。

“打个花胡哨”就是虚情假意地敷衍一番,能够冷艳观察到王熙凤是惯做表面文章的,这说明黛玉懂事故。可是懂归懂,她自己不世故,有那世故的功夫,她宁可去跟鹦鹉说话。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送宫花那回,宫花送到时,黛玉使性子,接都不接,还说了一句: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抢白了过去,这不是得罪人吗?不是明摆着使自己在王夫人面前减分吗?黛玉知道结果,可她不在乎,何况也没有说错,十二枝宫花送到她那里的的确是最后两枝。小说地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说晴雯的眉眼有点像黛玉,她骂晴雯:

你天天作这轻狂样而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

没错,她骂的是晴雯不是黛玉,可是这话如果传到黛玉的耳中,里面指桑骂槐的意思黛玉能听不出来吗?她当然听得出来。在贾府这样一个个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环境中,黛玉完全能够感受到“风刀霜剑”向着自己步步紧逼过来。不过“风刀霜剑”这个词还是不宜太过坐实为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写照,它不一定映射哪段具体情节, 这里用的主要还是它的象征意义。黛玉深爱着娇艳的鲜花,更深爱着那些花儿一样美丽而灿烂的生命。因为深爱,所以要呵护。因为深爱,所以怕失去。她时刻要警惕那些璀璨百花,威胁青春的恶势力,也就是所谓的“风霜刀剑”。这是黛玉的生命哲学,她用诗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了。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我们接着读《葬花吟》第三部分,最后二十句,全诗最精彩之处: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个部分黛玉从葬花到问天,她不再地头葬花,而是昂首问天,发出了响彻云霄的呼喊“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昨夜庭外哪来的悲歌呢?谁是花魂?我们说《葬花吟》以花喻人,黛玉葬花,她自救就是花。那天晚上在怡红院被拒之门外以后,黛玉非常伤心“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她这一哭,树上的宿鸟,悲鸦都被惊动了,纷纷飞起远避,不忍心听下去。树上的花也扑簌簌地掉了一地,书中写道“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谁是花魂?黛玉啊。曹雪芹把黛玉当成花魂来塑造的,花魂的悲歌就是黛玉的悲歌,花都凋谢了,花魂还能长留吗?所以“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我多想生出一双翅膀,随花飞去,飞向那人迹罕至的尽头,去寻找我的香丘,香丘就是香冢。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向天发出了悲鸣。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插曲《葬花吟》,王立平先生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做为主题句,把这首葬花诗谱成了天问。整支曲子前半部分用中低音如泣如诉,随后音调逐渐升高,唱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两句的时候,强音高亢,直逼人心,伴随着“咚咚咚”的闷鼓声,华丽的高音穿云裂帛,绕梁不绝,那就是黛玉对悲剧命运发出的呐喊声啊。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其实黛玉非常清醒,天尽头也没有香丘。那晚晴雯不开门,而宝钗分明就在怡红院里闲坐说笑,黛玉回到潇湘馆后,依着床栏杆,抱膝独坐,木雕泥塑般一动不动,一直坐到二更多天。以黛玉的个性,她一定会再次哀怜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世,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环境,会想,会考虑我该怎么办?现在《葬花吟》给出了答案“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人间不能安住,天尽头也咩有没有香丘,那就离开吧,就像这些落花一样,用锦囊包裹着葬进泥土,将来随土一起化了,这是最好的归宿。我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走。值得坚守的,我坚守到底,违逆本性的,我宁为玉碎。

其实香丘在何处,哪里有净土,黛玉心里早有认识。在这一次葬花之前,她跟宝玉还一起葬过一次花,那一次他俩曾经讨论过怎么处理落花的问题。宝玉的做法是拿衣服兜了,抖进池水里,强过被人脚步踩踏。黛玉说这样不好,园子里的水是干净的,“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这不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吗?黛玉心中的香丘就是一抔净土,一个能使她不受伤害远离伤害的坟墓。她不向任何“风刀霜剑”低头,你看她比谁都柔弱,可是她柔弱的外表底下,藏着巨大的坚韧。

我们再看全诗的最后四句: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春天就要过去了,繁华零落之时,便是红颜老死之日。到那个时候,花谢了,葬花人离去,一片灿烂都归了尘土。电视剧插曲再唱到结束句“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再次长音高亢,震撼人心。黛玉用痛彻心扉的呼喊向天发出了她的不平和抗争。《葬花吟》我们就读到这里,这首诗凄楚哀伤,像“红消香断有谁怜”“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样的句子都非常抓人心。惜花,葬花本来就很感人,何况是花一样的人,埋葬自己呢?黛玉把葬花词当做提前祭奠自己的挽歌来写,这是这首诗明显不同于其他落花诗的地方。从更深的象征意味上看,《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挽歌,同时也使大观园里众多姐妹的悲剧命运的预写,它预示着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难以摆脱陨落的悲剧。诗里的这层意思,曹雪芹安排了宝玉来领悟。我们前面说过,《葬花吟》的深刻内涵要通过黛玉一边吟,宝玉一边听来共同呈现。宝玉在山坡上听完了《葬花吟》,书里写道:

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恸”是大哭的意思,“恸倒”就是哭倒。《葬花吟》瞬间击中了宝玉的心房,令他心碎肠断。他想到不仅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宝钗,袭人,香菱也是,还有他自己,还有这个园子,这些花,这些柳,眼前所有的美好有一天都将无可寻觅。黛玉喜散不喜聚,永远在热闹中孤独,别人看到繁花似锦,她眼中只有落红满地,所以只有她能这么清醒地看待生与死,存与亡。其实关于生命的无常和美的不长久,宝玉以前不是没有想过,你看他那么喜欢热闹,哪热闹哪就有他,这说明他想抓住这一切欢乐。小说第十九回,宝玉在袭人家里见到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袭人说这女孩明年要出嫁,宝玉心里不自在。袭人接着又说她也要离开贾府,宝玉就哭了。为什么呢?出嫁和离开是一样的,凡是美的好的,宝玉都不愿意失去。只不过在青春华年的享乐日子里,有关生命问题的深度思考,宝玉还有些模糊。直到这一天,《葬花吟》撞进他的耳中,他从黛玉的悲歌中获得了领悟,有花开就有花落,有爱就有孤独,有美就有毁灭,有生就有死,没有什么能永远把握。因为领悟,所以悲伤,这贵族少年备着无边的悲伤笼罩着,逃不出来,只能恸倒在山坡之上,淌满一脸的泪水。

黛玉听到山坡上传来哭声,心想:

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抬头一看,见是宝玉。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黛玉说对了,她和宝玉是一对痴人,只有她能够照亮宝玉心里的那团模糊。说出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也之后宝玉能懂得《葬花吟》真正葬的是什么。,能体会到诗中巨大的悲哀。两个一起葬花的人心灵一定是想通的。

来源: 漫谈上下五千年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484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