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中州清碑里的历史烟云——介绍《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中州清碑里的历史烟云——介绍《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河南碑刻历来驰名中外。至今为书法家重视的隶书范本——《龙门二十品》就铭刻于洛阳伊水之滨的龙门石窟。东汉熹平年间,铭刻于洛阳太学的著名的熹平石经,每天都有学人前来对照碑文,核对、订正、补充自己手持的经文……直至清代,河南仍然是碑刻大量出现。这些碑刻,对于研究…

河南碑刻历来驰名中外。至今为书法家重视的隶书范本——《龙门二十品》就铭刻于洛阳伊水之滨的龙门石窟。东汉熹平年间,铭刻于洛阳太学的著名的熹平石经,每天都有学人前来对照碑文,核对、订正、补充自己手持的经文……直至清代,河南仍然是碑刻大量出现。这些碑刻,对于研究清代河南的历史变迁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然而,许多碑刻由于遭受风雨侵蚀和自然风化,已经严重残缺,碑文难以辨识。更为严重的是人为的毁坏,许多碑刻在无情的锤凿之下,变成修筑道路水渠的碎石。照此下去,将会有大量碑刻史料来不及和史学家们见面,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于人间。所幸的是,由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王兴亚先生等主编,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清史项目《清代河南碑刻资料》为我们保存了这批珍贵的史料。他们把分布于河南各市县的清代碑刻史料从石头上搬到纸上,集中于厚厚的八大册里,避免了碑刻文献的流失,极大便利了相关研究工作。

《清代河南碑刻资料》按照今河南省行政区域进行分类排序,并用括注的方式标明清代的行政区域,从而便于读者按照今地名来检索碑刻。在同一县市内的碑刻,则按照碑刻镌刻的年代来排序。共收录了6300余方碑刻,不仅包括现存于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或田野、庙宇、祠堂里的碑刻,也包括现已不存或难以寻觅,但在方志、家谱、公私文集里记载的碑文。换言之,现存或已经灭失的清代河南碑刻,均被容纳进这部文献集里了。其主要内容包括采矿业、文化教育、起义或冲突、河道治理、宗教信仰或民俗活动、民间纠纷调解等。

清代是河南社会变动极大的时期。清代中期河南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大批农民告别乡村,走进工厂矿山,成为工人。宜阳的《河南府刘大老爷批准窑户送煤碑》记载了当地采矿业的艰难发展。安阳《禁止启土开窑碑记》里面既严苛又不乏焦虑的官方文字,充分表达了清代官府对煤矿工人可能摆脱人身控制的担忧和无奈。

在清末,新式中小学堂和私塾并存于河南城镇乡村。如宜阳的《创建高等小学堂记》、西华的《清创修西华县学堂章程》等碑刻就朴实无华地记载了新式教育在河南腹地开展的情景。

河南号称四战之地,清代虽然冲突不及之前那样频仍,但是仍然经历了规模不等的起义或冲突,比较出名的有捻军起义、太平军北伐等,而且,清代河南匪患相当严重。一些碑文站在清朝官方的立场上,对这些历史事件加以记载。如刻于咸丰六年的《重筑清化镇城碑记》就记载了太平军北伐时在河南的军事行动。刻于咸丰十一年的《重修虞城县碑》就记载了捻军由皖入豫的活动。

清代黄河治理问题一直是关系河南人民安危的大事,治河因之成为碑刻的重要主题之一,如刻于乾隆年间的《请开归德水利疏》《敕建杨桥河神祠碑记》等。

对宗教信仰或民俗活动的记载,更是不绝于清代河南碑刻中。我们可以看到城镇乡村民众,对佛祖、玉皇、老君、土地、龙王、比干、关公、岳飞等形形色色的偶像的崇拜,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安定、健康富裕的持久期待。如登封的《重修老君庙碑记》、上蔡的《魁星楼文昌宫并三皇阁碑记》等。

而记载民间纠纷调解过程和结果的碑刻则具有契约意义。这类碑文在清代河南碑刻中比较常见。有些碑刻还镌刻了乡村或宗族制定的行为规范,严格约束相关人员。如刻于同治年间的鲁山《北来河里社规矩碑》、林县的《禁止开场赌博立石》等。

从《清代河南碑刻资料》收集的碑刻数量,我们可以想见,王兴亚先生和他带领的团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他们走遍河南各地,既要在书斋里枯坐冷凳,又要在田野里踏破铁鞋,耐心而细致地抄录、核对、订正碑文。在不晓内情的外人看来,这种文献整理工作是极其枯燥乏味的。然而,这种坐得下、走得出、耐得住寂寞和枯燥的意志恰恰是所不可缺少的治学素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4691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