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亲情是人世间最美的情谊。陶渊明曾在诗中写道: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渊明让骨肉亲情升华,他认为天下之人都应该拥有兄弟般的情谊,何必非得是骨肉之间才有亲情?

当然,这只是陶渊明的美好愿望。因为现实生活中,兄弟阋墙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苏轼和苏辙绝对是中国好兄弟的典范。两个人年纪相仿,东坡比子由大三岁,性格活泼、心直口快,看起来像弟弟,子由虽然年纪小,但是性格稳重,为人冷静而谨慎,更像一个哥哥,处处维护东坡。

小时候,兄弟二人在学习之余,会围绕在母亲身边玩耍,因为他们的父亲赶考去了。虽然少了父亲的监督,但是苏轼和弟弟自觉学习,阅读了大量书籍,这让他们比同龄人知识渊博。有时候,兄弟俩会结伴去赶集,或者在家中的花园里掘土玩。看来,男孩子顽皮的天性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正是因为东坡和子由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他们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手足情深,他们兄弟之间友爱的深厚程度,感人肺腑。而苏轼很多经典名作,都与子由有关。难怪林语堂会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

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39岁的苏轼在密州任职,两年前,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倔强的苏轼要求外放,从此他辗转在全国各地任职。当时,苏辙在济南为官,为了能让兄弟们之间多聚会,苏轼上书请求到距离济南较近的地方任职。于是,苏轼离开杭州,来到密州,也就是今天的诸城。

但是,愿望虽然美好,现实总是不尽人意。两年来,苏轼和弟弟子由依然没有机会团聚。而此时,兄弟二人已经分别七年了。中秋佳节,苏轼望着天上皎洁的月光,感慨万千。他彻夜饮酒,到早上已是大醉。诗酒斗百篇不止是李白的特例,醇香的美酒给了诗仙李白灵感,也让东坡才子文思泉涌,于是诞生了这首千古名作。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宋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这首词里借景抒情,词的浪漫不输李白,词的情真意切,不输婉约派词人。多才多艺的东坡先生,让这么多人欣赏、喜欢、崇拜,名不虚传。

词的上片,诗人以一句疑问展开一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当想象插上翅膀,内容的丰富多彩超乎我们的预期。什么时候有的月亮呢?明月几时有?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面对这个问题,李白的选择: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则说:把酒问青天。屈原的天问是在被放逐后因为内心彷徨而对古代先贤、天地万物发出的疑问。李白则是受人之托,写一首问月的诗,而苏轼,则是有感而发,发自肺腑之情,故而感人至深。

苏轼好像在与青天谈心,他举起酒杯,望着夜空,仿佛在探究月亮的起源。他接下来的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鲜明地写出自己对天上神秘世界和明月的欣赏喜爱之情。月亮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距离今天应该有很长时间了吧。

今夜,人间是家人团聚的中秋夜,不知道月中是什么节日?黄庭坚曾说,苏轼和李白一样,也是谪仙。两个人相似之处在于都有浪漫的一面。苏轼大胆想象自己乘风而上,来到月宫。他又害怕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雕梁画栋,气宇非凡,却因为离地面太远,而寒冷异常。这里的高处不胜寒,不仅指环境的寒冷,还有孤独、寂寞的含义。现在,这句诗常被人们引申为居高位之人的孤独感。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苏轼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这从他豁达、开脱的性格,超然物外的处世方式便能看出来。苏轼虽然仕途坎坷曲折,但是他一直怀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因此,他虽然欣赏陶渊明,也向往隐居田园的生活,但是他不会选择逃避。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每到一处任职,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兴建学堂,教化百姓。他像一位知识传播者,沿途播下种子,从小城到天涯海角,让所到之处开满教育之花。

苏轼内心渴望自由,但是本身却受到重重束缚,他生活在矛盾的世界,情感的矛盾在很多诗词中也有体现。这首词的上片,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完美地体现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情感纠葛。相比孤独高寒的月宫,人间的生活更让人向往。他更希望在人间,在月色下,清风里,舞动衣袖,翩翩起舞。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苏轼欣赏的唐代诗人除了李白还有孟浩然,苏轼笔下很多充满浪漫风格的诗词,其灵感来自于李白。比如,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唱歌的时候,月亮在云层中徘徊,他拔剑起舞,影子紧密相随。

苏轼从开始的幻想,到逐渐回归现实,他还是更喜欢享受人世间的疾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如他在一首定风波中写的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的坎坷,有什么可畏惧的呢?真实的苏轼就是这样乐观通透,令人敬佩。

词的下片,诗人的情感由写景转折到写人,由中秋月色的描写到人间的悲欢离合,起承转合,过渡自然,没有悲秋伤月的无病呻吟,没有风花雪月的矫情,字字真情,感人肺腑。苏轼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短短几个字,形象地写明时间已到深夜,月亮渐渐移动身影,月光照进朱阁,穿过雕着花纹的窗户,照在诗人的身上。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辗转未眠。苏轼将感情这这里升华,无眠之人,不止是自己,而是天下所有背井离乡的游子。

月亮应该是最为公正的吧?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苦百姓,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月色。如今的人们不曾见过古代的月亮,而亘古存在的月亮,却依然照耀着今日的行人。

人世间,你我皆是过客,古人、今人,都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只有月亮才是永恒存在的。因此,李白在诗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月圆之夜的中秋,亲人们天各一方,是怎样的一种遗憾?月亮本身对人类是没有怨恨的,是游子们借月亮抒发思乡之情,感慨月亮为什么要在大家承受离别痛苦之时,变得如此圆满美丽?为什么不解人意?

如果说张若虚所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一种无奈。那么苏轼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则蕴含哲理,豁达通透。不妄自菲薄,把他乡作故乡的苏轼,一直都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

他从不埋怨命运,从未抱怨自己的处境,家境贫寒的时候,他和家人们在东坡开荒、种田,补贴家用。他留给人们的除了诗句,还有数不清的美食。东坡肉香而不腻,入口即化,名扬四海,东坡肘子更是名满天下。无论是烹饪菜肴、制茶、酿酒,苏轼的手艺都很让人羡慕。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苏轼的弟弟子由,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学子,苏轼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和子由夜雨对床,一起谈心论诗。但是兄弟二人聚少离多,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书信报平安。可见,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之事。因此,苏轼选择与现实握手言和,他一直在努力地适应环境,即便是到了偏僻的海南岛,依然天天乐观,和当地的百姓成为朋友。至今,海南儋州的百姓还在纪念东坡。

人间的悲欢离合,自古就有,难以避免。正如月亮,初一是弦月,十五为满月,年年如此。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吧。别有忧愁暗恨生,而苏轼把离愁写得唯美浪漫,与众不同,因为他的共情能力非比寻常,所以每一位读者都会被深深打动。

词的最后,既是诗人情感的升华,也是全词的灵魂和精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誉为咏月诗词的典范,成为千古名句。这一句诗,诗人不仅仅是勉励自己和弟弟,也是对天下人的祝愿,这种开阔的胸襟,旷达的境界,非东坡莫属。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对朋友的祝福。苏轼的这句诗与此有相似之处,却又更深一层,从朋友拓展到天下人。月亮,是诗人们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话题。张九龄曾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中秋夜画卷。而杜牧在诗中表达的观点与李白更为相似。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杜牧期盼年年平安,一起欣赏同一轮明月。

很显然,苏轼集前人之精华为己所用,化为别具一格、内涵深刻的诗句。婵娟意指美好,苏轼希望天下人共享美好的时刻,情谊长久,永远平安。

苏轼的这首词,被认为是中秋咏月词的绝唱,因为每一句词都是经典。词中,苏轼倾注了无限真情,把对弟弟的思念融入诗词中,情真意切,毫无雕琢之感。无论是从立意,还是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奇妙的构思,朴素纯真的文字如雨后清新的空气,但是文字背后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就是苏轼诗词的魅力所在。

中秋夜,与弟弟分别七年的苏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情真意切

苏轼和子由从小感情深厚,不曾想到中年的他们,离得越来越远。苏轼每次被贬,子由都会不断奔波,为哥哥争取机会。当年,他们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在京城为官。因为苏轼要到外地任职,子由便和妻子留下侍奉父亲。

在郑州西门外,兄弟二人第一次分别,异常伤感。北风萧瑟,雪地湿滑,子由骑着一匹瘦马缓缓而行。这个场景,一直印在东坡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在寄给子由的书信中写道: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多雨何时听萧瑟。

苏轼和子由唱和的诗词很多,善于苦中作乐的苏轼,在给子由的诗词中,有很多绝妙的灵感。比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不过,苏轼在中秋夜酒醉后写的这首《水调歌头》,影响力最大,每个字都无可替代。或许,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想给弟弟寄去一封书信,并未想过日后会流传千古。而且,很多人都忽视了这首诗的背景。可见,有着超群天赋的苏轼,他的诗词灵感也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所有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点:饱含真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4649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