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安徽皖剧团”证章都刻好了,有必要将黄梅戏更名为“皖剧”吗?

“安徽皖剧团”证章都刻好了,有必要将黄梅戏更名为“皖剧”吗?

黄梅戏历史上曾有过多个名称,在黄梅戏发展的最初阶段,有称“采茶戏”的,有称“花鼓戏”的,也有人谓之“黄梅小调”的。后来黄梅戏传至安庆府怀宁县境内,并渐渐盛行,因而又被称之为“怀腔”。民国后,黄梅戏唱进了安庆城区,故又有“府调”的称谓。

在解放前的近三十年时间里,黄梅戏一度被称为“皖剧”。我们今天需要恢复“皖剧”这个“曾用名”吗?“安徽皖剧团”证章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来好好回顾一下这段被称作“皖剧”的历史吧。

法庭上,黄梅戏被改称作“皖剧”,老艺人因之得救

1926年底,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别名丁老六)在安庆公开张贴戏报演出黄梅戏,丁老六的黄梅戏大受欢迎。不久,怀宁县公安局以黄梅戏是“淫戏”“有伤风化”为由,将丁老六等关押入狱。此事在当时的省城安庆(安庆简称“皖”)掀起了轩然大波。

“安徽皖剧团”证章都刻好了,有必要将黄梅戏更名为“皖剧”吗?

△严凤英与其恩师丁永泉的合影

此时,一位知识分子观众捎信给戏班里的人说:“法官要问你们唱的是什么戏?就说是‘皖剧’。人家的京剧、楚剧能唱,为什么我们的皖剧不能唱?”戏班的人得到了高人指点,顿时豁然开朗,在法庭上进行了理直气壮的辩论。再加上旁听席上的观众不断地给他们撑腰打气,终于驳得法官哑口无言,宣布将丁老六无罪释放(补交娱乐捐)。

这就是目前能看到的“皖剧”的最早记述,而黄梅戏,也自此开始,正式在安庆多家剧场公开演出。据丁永泉回忆,当时提议黄梅戏为“皖剧”的知识分子是报社的方姓记者,他也是一位黄梅戏发烧友。丁永泉从牢里出来后,戏班子还专门演了一台《何氏劝姑》,以示答谢。

“皖剧”的创意,据称源于当时轰轰烈烈的时尚剧种“楚剧”

1926年北伐军南下,带来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流行于鄂东的花鼓戏,也因此易名为“楚剧”,成为湖北的时尚剧种。北伐军进入安徽后,这种观点也带了进来,省城安庆的文化界人士群情激昂,纷纷动议要将流行于此地的“怀腔”定名为“皖剧”。

1931年1月30日,钱牌楼华林剧场在报纸上登出“皖戏(剧)”广告,剧目为《上竹山》《游苏州》《劝姑讨嫁》等。与此同时,新舞台、爱仁戏院、国民大戏院等,也分别有多个职业班社挂牌黄梅戏演出。

自从确立了以安庆官话为道白语言以后,黄梅戏的唱腔逐渐趋向柔和统一,并相继涌现出查文艳、潘孝慈、蔡天赐等一批优秀的黄梅戏演员。此时,黄梅戏实际已经取代京剧、扬剧,成为安庆老城最受欢迎的新剧种

1933年前后,査振卿、丁永泉、潘孝慈等演员,相继乘船东下,将黄梅戏唱到了上海滩。安庆地方戏曲继徽班进京后,再一次向外扩张其影响力。

解放后,1951年1月10日,安庆市召开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大会编印的会刊上,有“本市各机关、团体送给大会的礼品”清单,其中安庆剧场“招待维扬剧”,群乐剧场“招待话剧”,新光电影院“招待电影”,民众剧场和大观剧场,则是“招待皖剧”。当时民众剧场扛旗的就是丁永泉,大观剧场方面,严风英当时还没有加入进来。

从“民众”和“大观”两个剧场为安庆首届工代会招待演出“皖剧”来看,当时文化界戏剧界人士,还是希望再度将“皖剧”称谓恢复。可惜省会从安庆外迁合肥,相关人士的号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952年2月,“戏曲三改”(改人、改戏、改制)后,“皖剧”名称最终为“黄梅戏”所替代。

因此,“皖剧”这一称谓总共历时不到三十年。

“安徽皖剧团”徽章的由来

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曾展出过两枚珍贵的徽章:“安徽皖剧团证章”(见下图)。据藏家彭保友介绍,“安徽皖剧团演员证章”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四牌楼北段改造,民工在拆除百年老铺面时,从深埋地下的一个陶罐中找到的。

“安徽皖剧团”证章都刻好了,有必要将黄梅戏更名为“皖剧”吗?

△安徽皖剧团演员证章

该徽章为圆形,铜质,直径30毫米,上方文字为“安徽皖剧团”,中间心形图案中是“演员”二字,下方为“证章”,一左一右为两朵五瓣梅花图案。不同的是,两枚“安徽皖剧团演员证章”上的文字与图案,一阴一阳,正好相反。

“安徽皖剧团”只是一个半成品。严格地说,“安徽皖剧团演员证章”还只是没有完工的坯章,刚刚打压出来,周边还没有最后修饰。

“安徽皖剧团”两枚珍贵徽章的发现对研究黄梅戏的发展历史意义深远

这两枚徽章是当时的刻章人因为安庆沦陷而匆匆装入陶罐中埋入地下的。徽章的存在至少证明了两个事实:

  1. “皖剧”曾是黄梅戏的代称,起用时间大约在1926–1952年;
  2. “安徽皖剧团”成立于安徽老省城安庆城区。

那么,“安徽皖剧团”具体成立于什么时间呢?

据专家考证,“安徽皖剧团”应该成立于安庆沦陷之前,也就是1938年6月12日之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消息传到安徽,省城安庆一片激愤,之后一个月内,安徽各界相继成立“安庆文化团体救国联合会”、“安徽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安庆暑期青年学生抗敌后援会”等。

另据皖籍作家舒芜晚年回忆,当时在外读书的青年学生纷纷返乡,临时组成“安徽省抗敌后援会流动宣传队”搞演讲,编刊物,组织歌咏队等,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在这种大背景下,活跃在安庆舞台上的各黄梅戏班社,由安徽文化界或新闻界抗敌后援会牵头,组建“安徽皖剧团”,以黄梅戏的形式,宣传抗日救国,自是顺理成章之事。

今天,我们需要再次将黄梅戏更名为“皖剧”吗?

再次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从1952年戏曲“三改”定名以来,至今已过去67年,“黄梅戏”这个名称早已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了,我们今天需要恢复黄梅戏的曾用名,再次将黄梅戏更名为“皖剧”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来源: 黄梅戏艺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342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