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寻访上海最美弄堂

寻访上海最美弄堂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

作家陈丹燕的文章《上海弄堂》开头如是说。

图片

的确,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上海里弄,是近代上海人最重要的生活空间,那里边孕育了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因此,只有“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

图片

弄堂是上海本地人对里弄的俗称,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当你从沪上那些商业大街拐入居民区时,街道两旁随处可见以弄、里、坊、邨(村)、公寓、别墅等名号命名的弄堂,其级别依次逐级提高,后面的几种又统称为新式里弄。

图片

本文所寻访的“最美的弄堂”,其实就是新式里弄,并且是在如今静安区(旧时公共租界)、长宁区(旧时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和徐汇区(旧时法租界)那些“上只角”境内的漂亮弄堂 。

图片

新式里弄脱胎于后期石库门里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石库门” 被替代了,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式的小花园,外观基本西化了。新式里弄着眼于体现新的生活时尚,讲究居住环境的舒适性。空间布局上要求有良好的朝向、间距、 通风和隔声;室内装璜也普遍安上了钢窗、铺设了打蜡地板;更为突出的是配置了方便生活的卫生设备和煤气炉灶,有的还附设有汽车库,极力反映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品位。因为要考虑汽车的进出,新式里弄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里弄的宽度也较石库门弄堂有所放大。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后,新式里弄中出现了每户门前有庭院绿化的花园式里弄,我们过去称之为“弄堂洋房”。

1

岳阳路

岳阳路南端是旧时法租界的南部边界,从这里起步往北走,穿过第一个交叉路口的建国西路,一个有趣的现象展现在了眼前:人行道转角处是清水红砖外墙、马头墙屋檐的石库门住 宅里弄“建业里”;而其北面一墙之隔的岳阳路200弄内的住宅则是简洁的连排建筑、水泥拉毛的外墙、平屋顶、底层有敞开式的花园,属于典型的新式里弄住宅。要不是弄堂口墙上镶着的那块“优秀历史建筑”铭牌,估计除了房产中介、很少会有人关注过这里,而之所以要将它展现出来,也是出于这边“一墙之隔存有新老两种里弄景象”的考虑 。

图片

岳阳路200弄总弄堂,右手边是“新里” 的联排住宅,而左手边围墙外的清水红砖墙面建筑即为改建后的石库门住宅“建业里”,走过这条弄堂,可以同时欣赏到两种不同住宅建筑各自的风韵所在。

图片

岳阳路200弄的支弄。建筑的东南立面呈现锯齿造型,使得每户住家均可获得朝南的窗户,空间布局上独具匠心。

走到弄堂深处,隔墙可以望见改造后的‘建业里’ 所保留的石库门建筑精美的屋顶造型。

图片

从岳阳路200弄出来后,顺着‘建业里’ 的围墙转过弯来向西、并一直走到清水红墙的尽头,眼前出现了淡黄色水泥拉毛粉刷的院墙,墙内就是拥有57个单元、建筑外观为英国和西班牙风格的新式里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建国西路506弄——懿园。因为自己小时候的幼儿园就在这个弄堂里,曾经在此度过三年的童年时光,留下过许多快乐的记忆。

图片

图片

懿园1941年竣工,弄内建筑行列式布局,每单元都有庭院,且多数设有汽车间;总弄宽有6米,支弄也超4米,汽车进出顺畅,即使以今日眼光来看,当年设计考虑已很超前了。

图片

懿园的东墙外就是石库门弄堂 ‘建业里’,于是,在这一墙之隔的地方,为你呈现了一幅东西方建筑精粹的优美画面。

图片

从懿园往西,一路穿过乌鲁木齐南路和安亭路,约350米开外处的建国西路619弄、也称茂龄别墅,是建于1930年的新式里弄。弄堂对马路、自安亭路口起,由西向东的连续四个门牌号、包括波兰驻上海总领事馆在内,都被颁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由此茂龄别墅所处之黄金地段可见一斑。弄内16号是画家关良的旧居,画家于1934年迁入至1986年逝世,一直在此居住。

图片

茂龄别墅为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住宅,东西两套单元立面外墙保留有西班牙式大烟囱和贯通上下的宽大烟道,外立面为淡黄色水泥拉毛墙面,红瓦双坡屋顶,主弄、支弄都较宽阔,便于汽车在弄堂内进出回旋。

2

永嘉路

紧邻、且平行建国西路北面的是永嘉路,租界时期叫西爱咸斯路。全长1500米的永嘉路两旁散落着各式欧陆风情的花园洋房、现代风格的老公寓、以及石库门里弄,当然也少不了漂亮的新式里弄建筑。

图片

位于永嘉路580号的永嘉新村不仅是这条马路上新式里弄的代表,同时也被看作为沪上花园式公寓的典范。永嘉新村,砖木结构,建于1947年,原是交通银行职工宿舍,被颁布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图片

图片

永嘉新村内西部的建筑为两层楼房,屋顶覆盖着青瓦,大门入口处建有西班牙式样的漂亮雨棚。支弄花园内遍植腊梅花,花开时节整个弄堂更添风韵。

图片

图片

永嘉新村的东部建筑为三层公寓。水泥拉毛墙面,四坡红瓦屋面,楼梯设在室外,别具一格。

图片

图片

从永嘉新村弄口往东约1000米,在永嘉路和嘉善路的交汇的转角口,有三排新式里弄建筑——甘邨,名称源自嘉善路的旧名“甘世东路”。奶黄色水泥拉毛外墙是 其醒目的标志,外置的楼梯可以直抵二楼;建筑的南立面弧形凸出结构颇具特色、窗户和阳台的布置匠心独具,很有看头,给人留下清新的感觉。

图片

紧靠永嘉路的北面,有一条东起嘉善路西至太原路、长不过600米的小马路叫永康路,旧时法租界时叫雷米路。

永康路175弄与太原路63弄相联通,共同组成了一个西班牙式的花园里弄——永康新村,而那块“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镶在了永康路175弄的弄口。该弄堂内的建筑有联排式、毗连式和独院式多种类型,多数为二层楼房,也有三层楼房。据说解放前在这里的居住的多为在上海洋行就职的洋人和本地富有的有产阶层,故有“外国弄堂” 之称。

3

经典联排住宅新式里弄

跨入20世纪后的上海,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租界越界筑路扩张使得土地的集聚效益开始显现并促进了房产市场开发;经济繁荣又带来了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这一切都为联排式住宅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进而形成了以后的上海里弄,由此可见,联排式住宅是上海里弄最早出现的建筑式样。在接下来的近半个世纪里,上海建造了大量联排式住宅的里弄,这其中就有不少新式里弄。

图片

愚园路和乌鲁木齐北路路口西南转角上的愚园路361弄愚谷邨,弄堂内的联排住宅呈现整齐的纵横排列,弄堂口的墙壁上“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赫然可见。1927年竣工的愚谷 邨,是采用中西合璧构思设计、煤卫齐全的新式里弄。据说“愚谷”二字是综合了“大智若愚”和“虚怀若谷” 两个成语之意而来,因而,愚谷邨的名字也向人 们传递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图片

图片

上图是从网上下载的一张俯瞰拍摄愚谷邨的照片,极为清晰地展示愚谷邨的全貌,浅黄色外墙、青瓦坡顶,整齐的联排建筑。弄堂采用典型的纵横布局格式,主弄向北通向愚园路(图中右手边的那条马路),而各条支弄也可由东头进出乌鲁木齐北路(图中画面下端的横马路)。

绍兴路18弄 ‘金谷邨’,尽管这名字似乎不如 ‘愚谷邨’ 那么有深邃的文化含义,但弄堂里的联排住宅同样非常漂亮。金谷邨坐落于绍兴路 北侧及瑞金二路西侧,建于1930年,砖混结构,弄内有三层楼住宅6排,共99个单元。该弄堂有南北向的主弄一条,其南出口、即金谷邨的正门通绍兴路。弄内共有5条东西向的支弄,其中有3条支弄东端与瑞金二路相通,而支弄的西端则是围墙。各家宅邸都有矮围墙和铁栅门分隔自成一体,小庭院墙上挂着绿叶红花, 整个弄堂异常静谧。

图片

图片

花了一点功夫,拍到了俯瞰金谷邨全景的画面。主弄、支弄、联排式建筑清晰可见;红瓦双坡顶、没有老虎窗;每个单元都设有烟囱(现在都已丧失功能,仅起装饰作 用);北面楼顶的露台基本保持了原貌,几乎没有搭建屋。写到上海的风景,“梧桐掩映”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组,这里也不例外:画面左边是绍兴路上的法国梧桐;右下角出现的则是瑞金二路上的高大梧桐树;而右上角的的那片绿色是梧桐街道永嘉路。

图片

图片

位于上海淮海中路927弄的淮海坊建于民国1924年,原名‘霞飞坊’,1949年以后,改名‘淮海坊’,现有3层砖木结构楼房199幢,属典型的新式里弄建筑。清水红砖墙、红瓦屋面、楼顶的烟囱、联排式建筑群,整体特色鲜明,颇为壮观。

在‘淮海坊’,通向淮海路弄口,南北方向的为主弄堂;而东西方向排列的则是支弄堂,其中有一条支弄东端即为茂名南路弄口。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年曾在‘淮海坊’ 居住过的各界名人很多,现今门前挂有‘简介铭牌’ 的文化名人旧居就有:26号竺可桢旧居,59号巴金旧居,64号许广平旧居和99号徐悲鸿旧居。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按图索骥,前往寻访。

图片

4

新式里弄

新式里弄有着良好的规划设计,功能配置上则讲究居住环境的舒适和生活起居的方便,加上这边较浓的自由和文化气息,一时间受到了当年许多的巨贾富商和文化人士的青睐而选为居所。到了今天,为了发掘本地旅游的人文资源,不少街区经过普查、核实,将原先藏于弄堂之内的文化名人旧居整理了出来,并在弄口挂上了相关情况介绍的铭牌,供人们寻访。前一篇文章中写到的‘淮海坊’就在曾经居住于弄内的竺可桢、巴金、徐悲鸿、许广平等文化名人的旧居前贴上了简介铭牌的。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文化名人所钟情的新式里弄的风貌景致。

图片

坐落在延安中路913弄(正门)与巨鹿路626号(后门)之间的四明邨,由四明银行于1912年与1928年两次投资兴建,共有混合式砖木结构房屋118幢,属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清水红砖墙、弄内的过街楼可以说是其鲜明的特征。

图片

图片

2005年5月,《四明邨——文化名人邨》的铭牌被装挂在了弄堂口的铁栅栏门上;同时,四民村的弄堂内建起了刻有14位文化名人姓名的“文化名人墙”,尽管章太炎、泰戈尔等大名赫然在列,然而,也许如今来这里寻访名人的粉丝们更多是冲着当年徐志摩和陆小曼在此的爱巢而来的。

图片

新闸路1124弄沁园邨,建于1932年,属于新式里弄。住宅高三层,采用坡屋顶,外墙用拉毛水泥饰面,转角处做不规则砖饰,建筑风格朴素,体量宜人。

图片

图片

2005年,沁园邨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同年12月,沁园邨9号阮玲玉故居挂牌,正式确立了其历史文化遗产的身份,进而,这里还被纳入了“静安名人名居文化游”的旅游线路。

徐汇区的余庆路,上世纪20年代初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并以曾经的法国驻沪领事之名命名为爱棠路,租界收回之后改名为余庆路。余庆路是不通公交车的梧桐街道,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也是上海最为幽静的一条马路,因而余庆路上的弄堂注定不会平庸。

图片

余庆路146弄爱棠新邨是一个安静、整洁、漂亮的弄堂,弄内具有多种格式的住宅建筑,既有联排住宅,也有独立的花园洋房。

弄堂住宅的花园内有数棵高大的中国梧桐和银杏树,深秋时节,树叶变化出金黄的色彩,这是弄堂最美的季节。

陕西南路39弄、长乐邨,又名凡尔登花园。

图片

图片

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九年建造,具有典型的法式风格,共有砖木结构的2层联排式花园洋房106幢。呈现紧凑舒适、高雅别致、宽敞明亮的特点,是上海典型的新式里弄建筑。弄内93号,是丰子恺先生的旧居“日月楼”。

愚园路1032弄,歧山村,新式里弄住宅,优秀历史建筑。

图片

图片

歧山村的弄堂整洁宽敞,弄内有各类联体式花园住宅,也有独栋花园洋房;水泥拉毛和卵石粘贴的外墙装饰并存,钢窗、木质窗户交融,构成了建筑的不同质感;齐全的煤卫设施配置也提升了生活品质。这里曾经有许多的名人居住。

图片

1937~1948年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3层砖木结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

图片

住宅坐北朝南,屋前均有小花园,平缓坡顶,外墙棕色面砖和水泥砂浆饰面,表现块面、线条的组合与对比。弄堂极其宽敞,这在上海里弄不多见。

图片

图片

8

五原路

写那篇《上海弄堂》文章的陈丹燕是住在五原路上的。淮海路、乌鲁木齐路、华山路、武康路、长乐路—— 五原路周边的这些街道早都名声在外了,唯独五原路依然默默地守候着流逝的日子。五原路不宽,那些藏在梧桐树后的弄堂虽然不深,但仍然给人温馨和静谧的印象,倘佯期间颇能体验到一点历史和文化的感受。

图片

图片

五原路289弄,建于1933年,英国传统风格独立式花园住宅,原为外侨公寓。弄内建筑尺度宜人,氛围亲切。

图片

图片

五原路上是住过不少名人的,但小马路并不因此透露出丁点张扬的气息,而是保持着一贯的淡定,静守着岁月的流转。建议你走过五原路时,去288弄看一看,弄内3号是画家张乐平的旧居,当你跨入弄堂的顷刻间,记忆里那个给你带来童年欢乐的可爱“三毛”形象顷刻间将重现眼前。

图片

图片

长宁境内,愚园路和新华路上的众多新式里弄因时常被介绍而为人们所熟悉,至于其它路段的美丽弄堂大多至今不为人知。其实,在那条人来车往、看似喧闹无比的南北交通要道江苏路两旁,也是藏着不少值得一看的新式里弄住宅的,它们中的许多还被授予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名号,比如:忆定村、月村、中一村和安定坊,其中感觉更值得一看的是安定坊。

图片

图片

主要路段落在长宁地界的泰安路,是我一直以来都比较推崇的看似低调、但内涵丰富的漂亮小马路。泰安路上最有韵味的老房子藏在了如下三条幽静的弄堂内:其一:76弄、亦村,1934年建造,由十四幢独立的西式花园住宅构成,弄内4号是贺绿汀的旧居,这位受人尊敬的音乐家从1956年直至1999年逝世,在此度过了的大半生的时间。

图片

图片

第二条弄堂是泰安路115弄,1948年建造的英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共三排八幢,每幢住宅南面均有大花园,院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周谷城先生长期居住于此弄6号。

图片

图片

相比前面两条弄堂,120弄、卫乐园的内容似乎要丰富得多。卫乐园建于1924年,共有砖木混合结构的花园洋房31幢,建筑仿英、法、西班牙等式样,整齐美观,美味齐备,底层都有汽车间;弄堂宽敞,是上海近代建筑中有名的小花园。著名剧作家黄佐临先生长期寓居该弄1号;贺子珍49年从苏联回国后,曾住弄内10号。

图片

来源:上海老底子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0295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