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我的前半生:看透前半生,过好后半生,自我是唯一掌控命运的人

我的前半生:看透前半生,过好后半生,自我是唯一掌控命运的人

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到不了罗马,还有些人,以为自己生在罗马,可到最后才发现,他的“罗马”早就不复存在。

读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常常会生出一种感慨:人生处处充满变数,不到最后谁也看不清结局。

爱新觉罗.溥仪,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王爷,但因为清朝朝廷的闭关锁国、统治者自私无能,整个清朝已经从盛而衰,到了无力挽救的地步,溥仪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不到三岁的溥仪被慈禧太后选中,成为下一任清朝皇帝,也成了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统治者”。

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到有名无实的成人,溥仪始终在权力的漩涡中挣扎,却始终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权力。

个人的悲喜放在时代大环境里,其实渺小得不值一提,但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我们始终不能丢了“自己”。没有“自我”的人就像漂浮在湖面的浮萍,不知道会漂向何方。

01 莫名其妙的童年:登基、退位、小朝廷

登基大典上,溥仪面对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大哭不止,不到三岁的孩子只想要回家,而作为“摄政王”的溥仪父亲,只好紧紧地扶着孩子,一边哄一边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文武百官都对王爷说的“快完了”心存不满,但所有人都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清朝真的“快完了”。

溥仪登基之前,慈禧太后已经垂帘听政多年,在她掌控下的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最后都死在了她手里,整个朝廷混乱不堪。

溥仪登基的时候,慈禧太后虽然不在了,但内忧外患的局面已经非常严重。

我的前半生:看透前半生,过好后半生,自我是唯一掌控命运的人

当时的清朝,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非常多,而且朝廷根本无力抵抗,暴风雨如此强烈,又岂是换一个新的皇帝就能够改变的呢?

溥仪做皇帝的日子还没到三年,就被莫名其妙地退了位,接着,又作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邻居,受到清室优待,成了“小朝廷”的帝王。

什么是“小朝廷”呢?

其实就是袁世凯为溥仪划定了自由活动的范围:紫禁城里从乾清门以北到神武门,就是溥仪的“小朝廷”。

虽然不再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但溥仪仍旧是“小朝廷”里的帝王,仍旧过着唯我独尊、养尊处优的帝王生活。

而帝王生活的特殊性,又对他以后的性格、思维、认知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02 浑浑噩噩的少年:荒谬、无聊、欺负人

六岁的溥仪开始读书了,可惜浑浑噩噩的少年只知道贪玩,没有得到足够引导。

他看似读了很多古书,却没有用心过一天;他没学过加减乘除、没学过声光化电,更不知道“外国”是什么;他甚至不知道大米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也不知道北京处在中国哪个位置。

而与此同时,身边人对他的恭维、吹捧、无微不至,也给了他一种“天子自与凡人不同”的假象,他觉得自己是天生王者、高人一等,其他人都是他的臣民。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溥仪的童年注定与一般孩子不一样,而童年的经历也造就了他以后更加不可控的人生。

我的前半生:看透前半生,过好后半生,自我是唯一掌控命运的人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自己荒谬的少年时代,伺候他的下人们陪他玩耍、胡闹,还要受他欺负,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别人是和他一样的“人”。

书中提到两件事:

有一次,一个太监给他表演木偶戏,他觉得很有意思,一高兴就赏给小太监一块鸡蛋糕。但是他故意把练功用的铁砂藏在蛋糕里,就为了看看太监会不会崩掉牙。

幸好乳母及时制止,对他说:“崩了牙就吃不了饭,人不吃饭可不行啊。”

还有一次,溥仪对着太监们的窗户玩气枪,铅弹打得窗户纸上破了一个个小洞,溥仪哈哈大笑,完全不顾屋里的人。

又是及时赶来的乳母对他说:“老爷子,屋里有人哪!怎么玩不行?往屋里打,这要伤人哪。”

溥仪常常心血来潮恶作剧,他身边的太监动不动就遭殃,要是放在普通人家,溥仪这样的“熊孩子”应该会被狠狠教训一番,但那时的溥仪身份尊贵,没人能劝得住他。

只有他的乳母,一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女人,会制止他过分的行为,让他知道所有人跟他一样是人,也会受伤、会疼。

但这个唯一让溥仪懂点“人性”的乳母,只陪伴他到九岁就被赶走了,从此以后,溥仪那一点点“人性”也慢慢消失了。

​03 自欺欺人的青年:自私、愚昧、空幻想

随着年岁渐长和现实环境的潜移默化,溥仪终于开始认清现实,明白自己的处境,但对于一个毫无实力、更无能力的统治者来说,想要改变现状简直比登天还难。

清朝已经走在衰亡的边缘,帝国列强虎视眈眈、国内百姓起义不断,溥仪和他身边的人却还在幻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复辟”。

我的前半生:看透前半生,过好后半生,自我是唯一掌控命运的人

“复辟”就是紫禁城里的遗老们说的“恢复祖业”,也就是继续拥护大清皇帝的统治。

显然,他们的幻想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很滑稽,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复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要取代大清的新贵们身上的。

这样一来,溥仪就不得不拥护新的统治者,再从新的统治者那里得到优待条件,继续活在自己的“小朝廷”里,自我欺骗。

有句话说:“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当时的朝廷,其实都是一群不肯睁眼看看真相的人。

溥仪长到十五岁,已经能完全明白自己的处境,他没有自由,更不能随心所欲。他的身上背负清朝遗老们腐朽的思想,但他内心也有自我的意识萌芽,矛盾的情绪在他身体里增长,所以他一次次突破身边人的底线,乐此不彼。

他锯掉了紫禁城里用了几年的宫门门槛,只为了骑自行车方便;

他剪掉了象征清朝的长辫子,只因为洋人师傅嘲笑他不合时宜;

他虽然结了婚,娶了皇后和淑妃,但他完全不尊重她们,只把她们当作名分上的工具。

我的前半生:看透前半生,过好后半生,自我是唯一掌控命运的人

溥仪住在紫禁城的最后几年,内部冲突、外界变故,都已经非常混乱。

但溥仪自私的本性丝毫未减,即使被新贵们赶出了紫禁城,即使成为日本人的傀儡,他的心里想的,竟然还是什么时候能恢复大清的帝王统治。

在我看来,导致清朝真正衰亡的原因,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种下了,只是到了溥仪这个时候,结果才慢慢显现。

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语录》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统治者如果不能站着百姓的立场上,听百姓的声音、为百姓谋福利,总有一天被压制的人们会觉醒,会奋起反抗封建统治者的自私和残暴,清朝的没落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04 尘埃落定的中年:改造、赎罪、看到自己

萧伯纳说:“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越多,就越值得尊敬。”

但溥仪刚好相反,除了自己的性命,他对一切毫不在乎,也就完全丧失了作为中国人的的尊严。

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东北,溥仪在“复位”的美梦里越走越远,他直接走到了日本人的控制下,走到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成了日本人伤害中国的帮凶。

在溥仪成为傀儡的那些年里,自由是很奢侈的东西。

溥仪不能随便外出,不能会客,更不能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他用八个字概括了当时的生活:打骂、算卦、吃药、害怕。

为什么一个堂堂的“帝王”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溥仪是没有“硬骨头”的。

我的前半生:看透前半生,过好后半生,自我是唯一掌控命运的人

他当然想过反抗,但他只能想想而已。当时的乱世,没有实力就得挨打,溥仪依附日本人生存,不敢越矩,只能任由日本人摆布。

但时势一直在变化,随着国内战事发展,日本垮台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连溥仪都感觉到了。

可是多年的依附习惯使溥仪更加慌乱,他既担心日本人崩溃之前杀他灭口,更担心日本垮台之后他得不到国人原谅,溥仪的精神压力极大,根本无法正常生活。

很快,日本战败投降,溥仪辗转到了苏联,又在新中国成立后辗转回到祖国,开始了监狱生活。

从一开始的抗拒、恐惧,到后来的坦陈、认罪,溥仪在无数个提心吊胆的夜里,回忆自己的过往,才发现自己的前半生一直浑浑噩噩。

小时候他是别人选中的皇帝,后来他是各方势力抗衡的武器,再后来他是帝国列强的傀儡。

他一直被当作工具,从来没有自我,这让他觉得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工具。

在接受改造的近十年时间,溥仪第一次明白“人”的含义,第一次知道活着的意义,第一次拥有一个正常人的思想和勇气。

​05 启示:独立的人格,是掌控命运的法宝

生活在新时代里的我们,很难想象那段混乱的历史,《我的前半生》不仅是溥仪的前半生,也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几十年。

溥仪的登基、退位、复辟梦,都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我们能从中看到溥仪的荒诞生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时代进步的意义。

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帝王,变成自己劳动、种植蔬菜的普通人,溥仪从自我禁锢的黑暗中挣脱出来,第一次看到了“自己”。

我的前半生:看透前半生,过好后半生,自我是唯一掌控命运的人

周国平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

意识到“自我”的宝贵,才是人格独立的标志,也是掌控命运的开始。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个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的男孩,他的父亲醉心政治、母亲沉湎交际,他只能跟着保姆一起长大。

男孩调皮、好动、成绩差,常常被老师体罚,父亲只好将他送进军校,毕业后成了一名骑兵中尉。

但男孩却喜欢当战地记者和写作,他经常跟随部队在武装起义爆发的地区收集资料,不仅出版了《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还出版了《萨伏罗拉》、《河上的战争》等战争小说,并且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就是著名的作家丘吉尔,但他的身份远不止如此。

有一次丘吉尔跟着部队去南非采访,却意外被敌军抓获,关进了战俘营。

虽然身体没有自由,但丘吉尔的心里从没放弃抵抗,他偷偷观察、等待时机,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来,回到英国。

这次被俘的经历,让丘吉尔对战争和政治有了更多思考,而“越狱”事件又让他在英国名声大噪,他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从此开始了辉煌的政治人生。

丘吉尔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纵观他的一生,无论是成为记者、作家、还是成为政治家,都是他深思熟虑后对人生的选择,他的命运从来都由自己决定。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我的前半生:看透前半生,过好后半生,自我是唯一掌控命运的人

若是将命运交给别人,自由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奢望。

无论是从封建时代走来的溥仪,还是为了自由和平争取权益的丘吉尔,只有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辜负了一生的时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0207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