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苏轼夏天种稻诗:分秧及初夏,一一珠露垂,有诗人农民的双重快乐

苏轼夏天种稻诗:分秧及初夏,一一珠露垂,有诗人农民的双重快乐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东坡八首

在初夏夏天将稻子的秧苗种在地里,带着欢喜的心情看着叶子长大。晚上明月下了露水,稻子上,每片叶子都垂着晶莹的露珠呀!

这首诗让我想到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苏轼夏天种稻诗:分秧及初夏,一一珠露垂,有诗人农民的双重快乐

1079年,43岁的苏轼在调任湖州知州之前,给皇帝写了一份谢表,此时他自请出京城已经八年,傲气的他采取不合作方式离开了由变革新党把持的朝堂,外放做官的生涯有苦有乐,但是还自由,朋友众多,对于新政,他是有所不满的,认为里面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名义是新政,实际是党派在争权夺利,所以难免在外地做官之时,有所讽刺和揶揄。

苏轼名气很大,虽然不是高官,但是弟子众多,有大量粉丝,颇有舆论影响力。此次谢表,常规来看,也没有什么,但是里面说自己愚蠢不合时宜,难以奉陪那些新贵,自己也老了,感谢皇帝让我去湖州管一方小民。就这封上任前的奏表,惹下祸端。皇帝叫你去湖州,那是因才而用,你歌功颂德感激就行,且是你自己主动要求去外地的,难道还要皇帝许你高官贵权不成?你不过四十多岁,只长皇帝10来岁,自己就倚老卖老?

本来皇帝也看不到这些官员的谢表,在人事部门那里,但是新法推进,本来反对声就多,许多人的确是看潮流支持新法,但也有很多人是真的想富国,自然不能容忍杂音。所以苏轼的这份谢表,得罪了一排人。且有人不断挑出了了苏轼公开发表诗作中不满新政的地方。

苏轼在湖州刚刚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人抓捕,解押京城,下往大牢。有人喊杀,有人要保,舆论一片哗然。苏轼在牢房里呆了103天,他承认了有着作品是对新法不满,他也想到了可能会死,其中的心路辗转,只有他自己知道。还是退休的王安石上书皇帝,哪里有太平盛世杀才士的道理?苏轼这才留下一条命,从州官直接降到黄州团练副使,也就是一个相当低微的职位,实际就是流放,且受当地官员的监控。

苏轼父母早死,并不是地方大地主,基本靠官俸养活家人,贬放黄州,意味着从前的收入没有,人脉断绝,但还是有些人自愿跟随他,他的家伎王朝云不愿意求去,愿意给他贴身做妾,门客学生马正卿,潘某,郭某,古某,自愿无条件跟他来到黄州。

苏轼夏天种稻诗:分秧及初夏,一一珠露垂,有诗人农民的双重快乐

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这些跟着他的人也要吃饭。苏轼就一小地方的保安队长,且还是闲职,养活自己都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带来的盘缠很快见底,这里商业又不发达,交通不便,几个人已经非常困窘。

这年又是大旱,吃得更加艰难。好在苏轼之前在密州做知县时经历过大旱,他和农民一样下田捕杀蝗虫,对于农业虽然没有农民那样辛勤耕耘,但是理论知识还是够的。几个人一合计,向土地要粮食,决定开荒种粮。

“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为於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东坡八首序》

马正卿跟随苏轼二十年,虽然不是官员,但幕僚也有庞大的人脉,他通过关系,通过苏轼过去的人望,居然请求到了一块几十亩的荒地,在黄州东门外,苏轼等人大喜过望。因为这意味着大家的生存有保障,就算是长期留在此处,大家也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桃花源。这些可爱的知识分子呀!梦想支撑着艰难的现实。

但是亲自耕作,肯定是艰辛的。这块荒地,荆棘瓦砾,而天又大旱,几个人每天在里面拾掇,精疲力尽,带着憧憬和希望等待收获。

但这个中间有着真实的付出和乐趣。

苏轼夏天种稻诗:分秧及初夏,一一珠露垂,有诗人农民的双重快乐

“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

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

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

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低下的地方种稻谷,东边高一点的种枣树和板栗,这里有四川来的朋友,已经答应给桑苗,还要种竹子,就是担心竹子长得太快,会侵蚀良田。还要在这里搭建房子,已经有童子烧荒草说,发现了一口暗井。

大家开心起来,现在谈不上吃饱饭,但是水还是够的哦。

虽然这个井因为干旱已经枯了,但是昨夜一场雨让这个枯井又流动起来,这是老天知道我们的辛苦,用这种方式支持我们啊!

这里可以看到苏轼是真正融入了农民的生活,这片土地给了他底气和生存的希望,而艰辛也变成一个过程,让他更理解农民,热爱土地。

在夜晚的月光下,大家在稻田边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稻子一天天茁壮成长,那露水和月光也变得特别动人和可爱吧。

这是最美的禾苗露水,是苏轼农民和诗人的双重喜悦啊。

苏轼还虚心请教当地的农民。农民朴实的观点和指教,让他非常感动。

苏轼夏天种稻诗:分秧及初夏,一一珠露垂,有诗人农民的双重快乐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农民说,你这块土地荒了十年。但也有好处,就是一定会很肥沃,所以你这麦子才种了不到一个月,就长势良好,不过你不要让麦子的叶子太茂盛,因为那样会影响果实,我告诉你个方法,你现在要买点牛羊,让它们把麦子的叶子啃掉一部分,而且羊还可以包饺子,你在这里经营,一定会丰衣足食。

这是有着农田经验的老农的指导,苏轼怎么不感动,他们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吃饱肚子了,所以这句“得饱不敢忘”是出自肺腑啊!

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是无法理解苏轼对稻子成长的那种欢喜,没有耕作过的人无法理解苏轼对老农真诚的感激。

这几十亩地大约能够年产5000来斤粮食,能够大概解决10人左右的吃饭问题。而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跟随苏轼的人,有的是将门之后,有的是武官之后,有的跟随他二十来年,都一起投入到这荒山里的生产自救。

从此苏轼自号东坡,这不是羡慕竹林七贤的风雅生活,这是铭记土地和患难。

苏轼夏天种稻诗:分秧及初夏,一一珠露垂,有诗人农民的双重快乐

在如此艰难的生存和耕作中,苏轼变得更加豪迈和达观,也更朴实和接地气。他的赤壁怀古就是写在这一时期的。他有资格一酹江月,因为对土地,对历史,他深深融入了进入,他不在是那个将傲然写在脸上的文官和书生。

从黄州调任后,他拜访了他的敌人,又留下他一条命的王安石。这个老人和苏轼一样,保持着最朴素的农民本色,他们终于在灵魂上达到了高度的共鸣。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但是越到晚年,他越达观和利他,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尽力贡献自己。比如在海南岛,他兴办教育,像一颗种子一样,落在哪里,都努力回报出最好的自己。

在黄州艰苦的岁月磨砺了苏东坡的毅力和情怀。那夜晚没有辜负他的稻子,也进入他的灵魂,他所到之处,留下的是各种播种与生机。

此文致敬袁隆平和苏东坡,献给一切懂得土地,懂得生存,懂得感恩的乐观的中国人!

苏轼夏天种稻诗:分秧及初夏,一一珠露垂,有诗人农民的双重快乐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8859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