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林璎: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林璎: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林璎: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林璎: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尽管大多数人对这个女人的故事感到好奇,但林璎自己说,崇尚自由的她其实并不喜欢把自己多暴露在镜头之下。“我像只乌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我的工作是公众的,但我不是。”

在此之前,林璎跟自己的丈夫一起住在美国纽约,夏天他们住在科罗拉多州西南部的山区,那是一片风景如画的景区,林璎也享受这种山水之美,她喜欢到处走走,拾捡一些别致的小石头带回去,这是她享受生活的方式。“我会把这些石头留下来,自然的元素是最好的设计,它们给了我很多创造的灵感。”

这位在美国享有极高声誉的女性设计师非常崇尚自然的力量。她沉醉于水与河流的魅力,并能够将这样的山水之美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一点在她的《水线》《蓝湖通道》等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很多现代人热爱在旅行过程中欣赏自然的美景,但当我们在理解大河时,往往只片面地看到它表面的浩瀚辽阔,甚少将它和它的周边环境看作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林璎希望通过系统化景观的创作,试着让观者意识到,自然中的一切是一个整体系统,山水植物相互融合,彼此浇灌,恣意生长多年,才形成了人们眼前的旷世美景。

林璎: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在新书《雕刻大地》中,艺术家林璎这样解释自己从自然中汲取的力量:“我的雕塑就像景观。景观作为形式的再现,不是尝试重现景观,而是成为景观。我对建筑的生理和心理冲击的关注多过建筑理论。”

1959年,林璎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她的父亲在艺术行业颇有造诣,曾担任俄亥俄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对陶瓷有很深的研究。她的母亲也才学出众,擅长文字创作,是一位诗人。

21岁的时候,林璎才知道自己骨子里流淌着建筑师的基因,告诉她这件事的人是她的父亲。当时,年轻的林璎正处在一个人生矛盾的阶段,初出茅庐就一鸣惊人,但作品却引来了不少争议,这也让她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内心感到困惑时,父亲为她打气,也为她揭开了身世之谜:原来林璎的曾祖父是清末革命家林孝恂,叔祖父是《与妻书》的作者、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父亲也告诉她,建筑学是他们家族的荣耀:曾留学美国的姑父梁思成和姑母林徽因都是著名建筑师,他们也是天安门广场的设计者。

可惜林璎从未见过自己这位蜚声国际的姑母。“我看过很多她的作品,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对建筑学的热情,以及对现实冷静的思索。我从她的作品看到了她的内心,我想她一定是一个对待现实非常敏感,对待艺术极端细致的现代女性。”林璎这样评价林徽因。

林璎: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当年少女林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耶鲁大学。出于热爱,年轻的她为自己选择的大学专业是建筑系,但当时建筑行业的性别限制严重,即便是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筑系也从不招收女学生。万般无奈之下,林璎选择先报考同属艺术专业的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学的全部课程,并获得了优秀的毕业成绩。

父亲没有阻拦女儿,但也为林璎捏了一把汗,他倒是从未怀疑过女儿的设计能力和对建筑学的爱,他只是担心在这个可能存在性别歧视的行业内,女儿是不是能够战胜重重险阻重获新生,开辟新的纪元。父亲曾经这样评价女儿:“她有林氏女性身上独有的独立和果断,她也继承了家族女性身上的艺术才华。也许她会跌跌撞撞,但她一直走在自己想要去往的路上,这就足够。”

当时的林璎刚完成了一部设计手稿,那是她在一次建筑学的讨论课上记录下的灵感。同学中有人调侃她是“耶鲁大学的莫奈”,理由是她的设计太过简洁。毕业设计进行中,正好赶上越战纪念碑向全世界征集设计方案,她匆匆给自己这份手稿加上了600字的简介就寄出了,没想到的是,林璎竟凭借这个干净利落的设计和出众的想象力从27000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赢得了美国这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设计赛。

当时的人们对这个像在大地上划出了一个尖锐 V 形的花岗岩建筑褒贬不一,而作为它的设计者,林璎并不想用这个建筑来记录鲜血,表示愤怒、增强怨念或歌颂英雄主义,她在讲述自己的这个设计时只反复重申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我只想用这个纪念碑做一个平凡的主题,就是记录无可替代的生命!”谈及灵感,林璎说即便是纪念碑,但也不一定需要太过沉重的主题,她只是希望以一个平和的状态为一些逝去的生命做记录,她说:“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林璎: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纪念碑让林璎遭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艺术界对她的这个处女作有非常高的评价,她也因此一举拿下了“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和“总统设计奖”,成为耶鲁大学建校至今最年轻的女博士。

真正进入行业不久,林璎就遇到了父亲一直为她担心的问题:“刚开始工作的5-10年,我经常会发现整个公司里就我一个女性建筑师。后来过了几年,情况渐渐有好转,人们的意识才开始转变。对我而言,与之前的境遇比已经变得容易得多,但是在设计、建筑行业中,成功的男性与女性依然不成比例。”

这样的经历也让林璎开始重视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替更多女性表达独立的思想。让更多人看到,女性不应当被当作弱者看待,她们同样拥有创造才华和独立意识,可以与男性一起创造和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止说当年建筑学不招收女性学生,想想看,耶鲁大学1701年建校,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873年才开始招收女学生。这无形中让很多有见解和求知欲的女性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林璎提起这些仍然心有戚戚。

为了让更多民众关注女性,1993年,34岁的林璎着手设计了《女性之桌》纪念碑,这一次,她使用了水桌,并为这个为纪念耶鲁大学女性的艺术作品选择了青绿色的花岗岩作为设计主体。清水从它的边缘滴落而下。水滴象征着女性的柔美,她相信时间的流淌悠远又能浸润无声。

林璎: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在作品中加入数字同样是林璎早期作品的显著特征,《女性之桌》的设计中,她在圆形桌上雕刻着数字,这些数字呈螺旋状展开,记载着每年耶鲁大学新生中的女生人数,追踪女性的存在,计算从没有被录取到每年录取的女生人数。从建校时的不招收女学生开始记录,从水流出的地方开始就出现数字0,在第二个数字出现之前有170个数字0,然后是一位数,接着是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这串数字逐渐变宽,直观地体现出女生就读耶鲁大学的比例在逐年增加。直到现在,每年都会加刻上一个新的数字。螺旋形式标记着一个开始和一个开放的未来。这个螺旋从水池中央呈现出来,并随着数字的增加而增大。这些简单的数字向人们叙述着历史,它们借助这一艺术载体,让人们感受到时代的进步。数字选用耶鲁大学课程表所使用的独特字体,以此来凸显一段共有的历史。《女性之桌》的设计与林璎一贯崇尚的风格相同,简洁有力,却能帮这座名声显赫的大学记住曾经的历史。

不得不说,林璎是女性探索艺术的楷模。拥有非凡的才华和想象力,无惧流言蜚语,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把充沛的情感注入作品当中,成为艺术特有的灵魂。同时,她也在不断以女性的角色向世界发声,让更多人关注女性的进步,自己也在一个又一个作品中,不断成长和蜕变。

也许当代女性在艺术的探索上

会走得跌跌撞撞,

但好在她们正一直走在

自己想要去往的路上。

林璎: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中年之后,林璎作品中与自然融合的特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如今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尝试与大地对话。艺术不再是人们眼中高不可攀拒之千里的陈设,而是带有饱满情感,甚至能跟普通人产生共鸣,可以触碰的自然。除了设计了多个纪念碑作品,林璎也开始着手完成装置设计和部分雕塑。人们可以在她的作品中看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以东方设计的精致错落的美感与西方颇具独立的个人意识的表达相互融合,便成了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设计。

在她的作品集《雕刻大地》中,林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体意识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作品、形象、思想、写作等等而彼此关联。我们将在这些沟通中告诉未来的一代,我们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可能的话,还包括我们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正面影响。”

艺术界给了这位女建筑师极高的评价,称颂她是“天才设计者”,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任时曾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发佩戴象征艺术家最高荣誉的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多年来,林璎一直活得冷静并清醒。她始终为自己的作品而前行,一直在为人类的艺术奋斗。她说:“An artist fights to retain the integrity of a work. So it remains a strong clear vision.”(艺术家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而战斗的,这也会让它保有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作为建筑师,林璎当然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但她也有女性独有的柔软与敏锐,她始终把自己置身自然之中,以心去亲吻一切。将目光所及之处的一切都变为她作品中的瑰宝,把美好记录下来,也用作品记录她想呼吁的一切。我想,这才是当代女性艺术的独有力量。

林璎: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摄影师:Walter Smith、 Maya Lin

Colleen Chartier、Alyssa Thiel

采访、撰文:Apollo

特别鸣谢:博集天卷

新媒体责任编辑:Neil

新媒体执行:xixi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7668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