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散文 | 刘梅花:潜伏在医简里的草木和沙场

散文 | 刘梅花:潜伏在医简里的草木和沙场

散文 | 刘梅花:潜伏在医简里的草木和沙场

潜伏在医简里的草木和沙场

文丨刘梅花

《敦煌汉简》记载了常用药材二十余种,人参、当归、黄芪、桔梗、半夏……这些药材根本不是敦煌地区出产,那么药材哪儿来的?是中央朝廷把全国好药材调运来敦煌,供给边塞屯戍队伍。

敦煌是重兵之地,敌人铁骑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动不动席卷而来,伤筋动骨是一种常见疾病。有一个“血瘀方”专门治疗跌打损伤。这个方子是“恩典惠君方”属于王朝钦命配制,药物的组方剂量都是御医拟定,应该是一种配制好的散剂,或者丸剂。一旦伤损,立即服用,不耽搁病情。朝廷对屯戍史卒也是操碎了心。

《武威汉代医简》记载一百多种药材,属于民间郎中所写。这些药材大多数是本地所产,属于地域性比较强的药材。比起《敦煌汉简》来,少了龟板海藻之类的异域药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武威出什么药材,就吃什么药材,不能跟敦煌比。有一个完整治疗咳嗽的药方,君药为柴胡,臣药为紫苑,佐药款冬,皆为本地所产。

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廊,数十万兵卒守边,从《敦煌汉简》看,最常见的疾病是伤寒和跌打损伤。汉朝军队配备的药材,治疗这两样疾病的也最齐全。

伤寒这种病,传染性强大,连中原都被伤寒所困扰。其实整个古代都被伤寒袭击,张仲景专门著有《伤寒论》医典。所以河西走廊出现伤寒也不足为奇。

散文 | 刘梅花:潜伏在医简里的草木和沙场

那么民间怎么样呢?《武威汉代医简》里记载有内科外科妇科病历,没有消渴病记载——消渴病即糖尿病,这种病现在发病率太高。大概跟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系。实际上,一个地方的食物,控制着人身体里的疾病。也就是说,人是跟着自然界的植物来调节自己的身体。

那么,守边兵士和百姓到底吃什么呢?谷类、蔬菜、野菜、牛羊肉、各种野兽肉。大概就这些。河西走廊的人喜欢开锅羊肉、锅盔,这一定是行军打仗留下的饮食文化。草原上,我见过藏族朋友吃生肉——刚宰掉的牦牛,冒着热气,他们把牛胸叉骨那儿的肉薄薄削片,就着蒜,大啖,据说味道鲜美。

农耕地区的人们根本不能这么大啖牛羊肉,因为身体是拒绝的。别说开锅肉和生肉,就是煮得熟烂的肉吃下去,也不能像藏族朋友那么把肉类营养完全吸收。

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的人们饮食结构非常独特,牛羊肉保证了士卒强健的体力——他们的对手可是游牧的匈奴人。但是牛羊肉肯定不充足,有军事行动时候才充裕。

牛羊不足,野兽可以补充一部分。但是猎杀野生动物使得他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时而得到大量肉类,时而不得不忍受饥荒。而且捕猎有季节性,秋冬才行。

朝廷的供给路途遥远,十万里路上送粮食,太难了。于是屯兵垦田——平日里士兵从事耕田,有战事立即集结。

河西走廊的植被在古代相当茂盛——除了粮食之外,他们还需要大量的野生植物保护他们在遇到饥荒时期能生存下来。这些植物除了多种维生素,大多都有药用价值,有抗氧化的作用。

古河西人喜欢吃的开锅肉只有三分熟,和野菜一样,进食后吸收速度缓慢,能抗饿,保持血液中血糖水平稳定。他们面对的疾病是伤寒和跌打损伤,属于外邪入侵。野生植物能保护他们邪不扰内。

人和植物相互依存,人们从野菜里获得了某种抵抗杂病的能力,从牛羊肉里获得营养,在这样的背景下,敦煌医简记载医案的背后,是食物与环境紧密的联系。

除了伤寒,医简没有记载大规模的瘟疫。从历史遗留习俗看,藏民族食肉很节制,不吃奇蹄动物。比如马、骡子、驴,它们的蹄子是圆的。还有很多动物也不吃,老鹰啊,旱獭啊,乌鸦啦,老鼠啦……它们来自大自然,不属于人类。他们只吃自己豢养的偶蹄动物,比如牛、羊——它们的蹄子是分开的,两个鞘趾。我在沙漠里生活时,村子里人家不吃狗肉。

因此可以推断,古河西走廊的人打猎有所挑选,除了饥荒年,他们对自己的食物不随心所欲。其中以野羊为主,其余寥寥——如今凉州许多地名可以做证,野羊沟、黄羊川、青羊岭、羊圈湾。我的老家古浪,有可能是藏语古尔浪哇的简称,意思是黄羊出没的地方。

和羊肉搭配什么蔬菜呢?能查到的是蔓菁秋葵和小蒜。

本草记载:(诜曰)蔓菁出河西,叶大根亦粗长。和羊肉食甚美,常食都不见发病。冬日作菹煮羹食,消宿食,下气治嗽。诸家商略其性冷,而本草云温,恐误也。

秋葵是非常古老的蔬菜,河西走廊肯定有。至于小蒜,野生的种植的都很多。

那么,西夏的情况怎么样呢?我总是心心念念惦记西夏。大概,古凉州是西夏的辅都吧。或者,我有西夏情结。

司马光怎么说西夏呢?在《论西夏札子》里说:“氐羌旧壤,所产者不过羊马毡毯。”

你以为真是这样吗?错啦。看看西夏和宋朝贸易的榷场,其实西夏的草药非常多。榷场是宋朝设置的贸易场所,一般在边界上设置。黑土城出土的医书简里记载,两家最常以物易物的是以西夏的甘草、大黄、麝脐、羚羊角、柴胡、苁蓉、红花、枸杞、青盐等物,换取宋朝的瓷漆器、姜桂、布匹等物。

成吉思汗破了西夏灵武城之后抢的是什么?《元史》卷《耶律楚材传》记载:“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兵病疫,得大黄辄愈”。一个男人,不为金帛美女所惑,很可怕。

那么,耶律楚材是谁呢?成吉思汗的临终遗诏就是托国于耶律楚材。成吉思汗病重时,西夏的分崩离析指日可待,他攻击目标转向南宋。此时,他的大军正在征剿西夏与金国,于是他把灭金攻宋的重任托付给耶律楚材。

西夏的药典《杂字·药物部第十》记载药材一百四十多味。《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记载药材二百三十多味。《医方》记载药材七十二味。草木药材、矿石药材、动物药材都有。

那么,西夏人最常得什么病呢?黑土城出土的医药文献记载,最常见的是伤寒和癞疮。大规模的瘟疫是在被成吉思汗大军围城数月,加上地震、暴雨、饥寒等情况下暴发的。

伤寒不必说,地球人都在得。西夏人相当害怕癞疮,以至于赌咒发誓时,说,若有负人,愿意秃头生疮。倘若某人患有恶疮,犯了罪可以减刑。可见这种病难治愈,且传染——“传染”是非常可怕的一个词。历史上有些城市明明很繁华,但却诡秘地消失在时空里,有可能是瘟疫传播所灭。

西夏尚武,马惊人坠地,跌打摔伤出现的病历也比较多。另外有一种病叫“喉涨”,大概类似于胆汁反流。还有“脉阻”病,血脉不通。有一种方剂治疗女人“身重心病”,这个病没弄懂。所以西夏一边和宋朝打仗,抢宋朝的东西,一边又派人到宋朝学习医术——大哥,你不能眼睁睁看着白高夏国有病不能医吧?给点药,给点方子,给点医典。

西夏的药材炮制方法也遵从中原医学的炮制方法。不过他们也因地制宜,自己也发挥一下,有他们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河西走廊是西夏的大后方,和西域商贸频繁,所以西夏采用西域药材。粟特人贩运来的胡椒、乳香、大食粉等。这些药材虽不是常用药,但也必不可少。他们的调料,也有一部分来自西域。

《西夏传》记载:其民春天吃鼓子蔓、碱松子。夏天食苁蓉苗、小芜荑。秋天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蓄沙葱、野韭、拒霜、灰条子、白蒿,以为岁计。

散文 | 刘梅花:潜伏在医简里的草木和沙场

穷啊。这些野草野菜找来瞧瞧。碱松子、席鸡子,不知所云,找不到。苁蓉苗。肉苁蓉是多年生寄生草本,沙漠里多,圆柱状,长得跟老鼠尾巴似的。肉苁蓉也是一味药材,补肾阳,益精血,可提高人的免疫能力。

小芜荑。芜荑,有大小两种。小的是榆荚,揉开取仁,酝酿成酱,味道辛辣。也有人摘了榆荚,盐渍,秋后食之。可能当作酱菜。

地黄叶,矮小,普通,看上去干茬茬。稀稀疏疏几片叶子,寸许长,软塌塌趴在地上。地黄是一味地道的中药材,常用于恶疮、手足癣治疗。估计做菜不大好吃。

拒霜,花名。木芙蓉的别称。古籍说,拒霜冬凋夏茂,仲秋开花,耐寒不落,故名。又说拒霜花常多叶,始开白色,明日稍红,又明日则若桃花然。拒霜也是药材,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作用。

登厢草,也叫东廧草,又名沙蓬,救荒植物。《辽史·二国外记传·西夏》记载:“土产大麦、荜豆……登厢草、沙葱。”登厢就是沙米,一种草籽,沙漠里很多。

沙米苗高两三尺,像蓬草。暮春发芽,夏季遇见雨水迅速生长,十月结籽成熟。籽碎小,扁圆,黄褐色,如罂粟子。沙米肥而有脂,很养人,相当美味。西夏在河西走廊的驻军常拿沙米充军粮,叫野谷。

至于沙葱、野韭、灰条子、白蒿,到处都有,饥荒年都是上好的养命野菜。

我们再看看西夏谚语,他们到底吃些啥。谚语来自民间,无从雕饰。“吃完棘草颚不穿,口小不嫌野菜苦。互饮残羹不嫌心,同穿补衲不觉丑。只喝稀汤不饱人,粥菜合吃可延年。”

老百姓日常就吃这些野生植物,绝对。这些野草野菜属于一种“慢食”,除了维生素之外,有强大的药用功能,能够延缓食物吸收,能保持血脂水平稳定,阻止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倘若不是征战,西夏人的寿命大概也不算短。

西夏人最害怕的癞疮是怎么来的?西夏最强盛的时候,战马接近五十万匹。牛羊不算。所以癞疮是从饲养的牲口那儿传染了疥虫,然后蔓延开。这种病传染性极强,古人的卫生条件差,所以很难遏制。

西夏人食用沙漠植物比较多。沙漠植物为了适应干旱气候,不断进化,把叶子变成针,把所有多余枝叶都抛弃掉。那么,它们有可能拥有了某种能力,食用它们的西夏人身体里的疾病,也被它们所扼制——从进化的过程来看,沙漠植物不断在做删除运动,把它们认为不好的全部剔除。

西夏人勇猛好斗,也可能跟食用的野菜有关系。有些草药催情,有些草药能提高人体的多巴胺分泌。比如肉苁蓉,它能刺激神经元,分泌一种让人愉快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类似于兴奋剂,使得西夏人在战场上产生快感,厮杀带来的亢奋使得他们攻击力强大。看看西夏谚语:肠子露,腰上缠。腹子破,用草填。心怯也别趴下,箭尽也别投降。

凶悍不凶悍?亢奋不亢奋?一定还有别的野草促使他们的大脑释放出大量多巴胺,不然不好解释西夏人年年打仗的理由。就是为了抢夺宋朝的财物,也有消停的时刻。可是,他们就那么不知疲倦地攻打宋朝,胜了打,败了也打,搞得宋朝很恼火,也很无奈。

野菜适应自然的能力比家种的菜要强,它们的某种物质也相应强大。它们有可能拥有了控制吃它们的人类的能力——给予能量,祛除疾病。宋人食用种植作物,野生植物几乎被抛弃,那么之前野生植物留在身体里的保护作用就会逐步消失,所以爆发力不如西夏人。宋朝生活的地方实在温软,食物经过精心烹调,丧失了原有的物质成分,导致宋人软糯含蓄。看日本人的饮食,生鱼片、生菜,大概就是为了保持食物本有的功能。

野生植物和三分熟的肉类,黏堵在肠道,消化慢,吸收也慢。所以壁画中的西夏人难得有胖子。除了贵族。

唐人胖,不单单是对食物烹调精益求精,使得人体吸收特别快,容易储存脂肪——经过精加工的食物会成倍增加血液中的血糖水平,能快速堆积脂肪。还有一个原因,唐朝物产丰富,不必常年吃野谷野菜。饥荒少,百姓也吃得起正经粮食,自然能量储备有余,胖子多也无可厚非。

那么,唐人吃肉多不多呢?肉类富含蛋白质与脂肪,营养价值高,但会导致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从李时珍记载的医案来看,唐朝患此类疾病的人并不多。大概他们食用的蔬菜瓜果多于肉类。

李时珍这个人,有佛心。他记载的医案,看起来好像是说病,其实每个医案都是历史的一个片段。他说,有个婢女总挨打,逃走了,躲在深山。十来年后被樵夫碰见,婢女黑发童颜,不见老。樵夫回去立刻告密,原来的主人带人进山抓住婢女。问来问去,婢女十来年就是吃柏子仁,这味药材才被大家发现。

他只是给你讲柏子仁,但是你仔细想想那个婢女,多可怜。

又说:“时珍自京师还,见北地车夫每载之,云暮归煎汤饮可补损伤,则益气续筋之说,尤可征矣。筋被斫断者,用旋花根捣汁沥断处,仍以滓敷,日二易,半月即续。”

什么意思呢?时珍在驿站,遇见几个马夫,晚间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吃。问起原因,马夫回答说,我们赶车人,野地里奔跑,伤筋动骨免不了的。这味草叫鼓子花,吃了可以舒筋活血。时珍后来发现,鼓子花对续筋骨也很好,筋被斫断者,用旋花半月即可愈合。

不过,笔锋一转说:“凡筋断者取旋花根,捣汁,沥入仍以渣敷之,日三易,须令断筋相对,半月后即相续如故。蜀见奴逃走多刺筋,以此续之百不失一。”

对逃走的奴,逮住后刺断筋,令其不敢再逃,吃尽折磨。然后拿旋花根给续接上,继续给主人干活,受其控制。太可怕了,不敢细想。

李时珍就是要告诉你药材之外的故事。不,是药材之外真实的人间。这人间,有药可医,也无药可治。

散文 | 刘梅花:潜伏在医简里的草木和沙场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必须适应周围环境。如果外界传递来的信息总是饥荒和贫乏,那么身体里会获得一种抗体,保护人顺利渡过难关——流浪汉、疯子,总是拣拾残渣剩羹,压根也不见吃坏肚子。养尊处优的人若吃一顿就食物中毒。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地食物有一种能力,能够保护原住居民,使得他们的身体不会产生异常。这么说可能有点难懂,比如我是沙漠里长大的,很少吃肉,从小到大吃什么呢?面食,小米黄米,自己种的小白菜茄子辣子。有一年我去海边,第一餐吃了生鱼片,还有海鲜。然后这些食物滞留在胃里不消化,吃了好几天药——身体对本地食物有辨认度,本能拒绝外来的东西,从而启动了保护系统。

古时的河西走廊,冬天寒冷漫长,看看苏武牧羊的历史就可得知一二。那么夏秋两季食物供应比较充分,冬春就匮乏了。西夏人做酱菜,晾晒干菜抵御食物匮乏的季节。而身体也在不断调节,适应食物供给的变化。所以西夏人行军打仗,多选择在夏秋,牛羊野兽肥美,野菜茂密之时。这个时候是体能状态最好的时候,也是战马劲头最足之时。

宋朝出兵,会在冬春突然袭击。因为宋人属农耕民族,食用谷米类,能量储备均衡,不存在身体需要额外脂肪储备,也不存在冬春疲乏的情况。宋朝步兵强大,战马少,中原草料充足,所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有那么几回,宋朝把邻居们打得满地找牙。要知道,步兵和骑兵的差异那是非常巨大。宋朝实在不容易,南宋更加可怜。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经历食物匮乏时期和饥荒的概率比农耕民族要多——农耕民族特别会储存粮食,有院子,盖好多房子,就是为了储备物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就一顶帐篷,没有办法储藏大量食物。

成吉思汗灭西夏王城,选择春天。游牧民族最怕“春乏关”人困马乏,战斗力不行,不大符合兵家之道。但是,他的军队即便没有隔夜粮,打起仗来也很卖命。

其实成吉思汗根本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他打定主意要攻下西夏王城,那么春天出兵是最合适的。二月,成吉思汗破临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宁。四月破拔德顺等州。五月,抵达六盘山地区,直逼西夏王城。心怯也别趴下,箭尽也别投降——西夏王城兴庆府一天两天拿不下,需要长时间来围攻。夏秋草木茂盛,牛羊野兽肥美,成吉思汗掐算得相当好。历史上多少败仗,就是因为粮草不足坏了事。他盘踞在金、夏、宋“三处交界之地”的六盘山地区,野兽野草野菜多得吃不完。倘若他夏天出兵,攻打到西夏王城时,必定到了初冬草木萧萧之时。大军围城之时,他将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没有绿叶野菜和战马的青草。

野菜提供给人体的,除了叶酸,还有许多必要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倘若没有野菜补给,天气寒冷,他的将士身体免疫力不够,容易生病,战斗力暴跌。被围在兴庆府城里的西夏人恰恰相反,得不到大量新鲜野菜——西夏人日常根本离不开野菜,身体里认可的是野菜带来的爆发力。紧接着,兴庆府地震,暴雨、饥荒,各种磨难。老天要抛弃他们了。

为臣不惜命,射箭不择地势——西夏人饿着肚子死守。而摧毁西夏末主李睍的,是一场城内流行的瘟疫。断了草药,他不得不献城投降。西夏兴庆府最后被屠城,李睍成为成吉思汗的陪葬。

我觉得成吉思汗热衷于征战,不断拓展版图,就是为了逃避单调的食物,为了找到更好吃的东西。尤其南宋都城,天哪,藏着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

医简的字很节俭,就那么寥寥数语。但是,潜伏着整个古代的时空。人间多少事,都藏在木简里,说与不说,都是尘封往事。

选自2021年第2期《散文海外版》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7343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