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儒家思想中也有糟粕,有些话,我们要引以为戒

儒家思想中也有糟粕,有些话,我们要引以为戒

文章作者:琢磨君

儒家思想好不好?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去读读《论语》、《大学》、《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书籍,便可知晓。

但是,人们为什么一提起儒家思想,就会不由自主地把它与迂腐、书呆子等贬义词联想到一块呢?

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君主为了便于统治,用儒家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愚民教育,提倡用“仁义道德”来规范老百姓的言行举止,还创造了“八股文”等机械死板的科举考试制度,目的只有一个:挑选那些愚忠、听话的臣子,为自己所用。

另一方面,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焚书坑儒的高压政策,儒家思想的传播中断了近百年,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开始“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期间,很多儒家经典失传了,而且后世的学者在传承儒家思想的时候学偏了。难怪傅佩荣教授说:学习儒家思想,截至到战国时期的荀子就可以了

今天我以明儒和宋儒为例,为大家盘点儒家思想中非常愚昧的2句话,也是希望大家要擦亮眼睛,引以为戒。

儒家思想中也有糟粕,有些话,我们要引以为戒

0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句话是明代儒者纪振伦在《三桂记》这本书中所写的,原文是这样的:“天下无不是底父母,我母亦无可记之仇;世间难得者兄弟,吾兄实有难报之德。

古代封建社会,做君主的希望做臣子的忠心、听话,即便是君主做错了,臣下也要绝对服从,这就是所谓的“忠诚”。

做父母也是如此,他们希望子女毫无条件地听从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人做事,这就是所谓的“孝顺”。

于是乎,一些儒生,特别是已经为人父母的儒生,他们编出了“天下无不是底父母”这句话,来压制那些反对父母专制、渴望追求自由的年轻人,也让世人都带上了无形的“颈箍咒”,顺便也拍了一下君主的马屁。因为如果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那么天下也无不是的君主。

反之就是一个意思:做父母,做领导的人,他们都是绝对正确的,他们的权威不容置疑。

儒家思想中也有糟粕,有些话,我们要引以为戒

试问一句: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即便是圣贤,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

所以说,“天下无不是底父母”这句话就是一句大谎言,是古代腐儒们用来欺骗大众、取悦君主的手段。我们现代人千万不可信以为真,更不可迷信权威,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如果按照古人所说“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那么很多罪犯也是为人父母的人,他们为什么还要做错事呢?可见,“天下无不是底父母”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

举一反三,一般人都觉得老人应该德高望重,但为什么有的老人也没有德行、做坏事呢?用网友的总结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这些变老的坏人,他们也是为人父母的,难道我们还要继续包庇纵容他们,自我麻痹,说什么“天下无不是底父母”吗?可见,人是有好坏之分,不会因为身份或地位的不同,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是绝对正确的。

儒家思想中也有糟粕,有些话,我们要引以为戒

02、存天理,灭人欲

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二程(程颢和程颐)首先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说的“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指“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

后来宋代大儒朱熹继承二程的学说,也提出的一个与之相似的观点,他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第十二)

明代的王阳明也曾经向他的弟子提出过“存天理,去人欲”的想法。

曾国藩作为清朝理学家,它也接受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就如他的一句名言所说: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

可见,从宋代到明清,儒生们都是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做法。

儒家思想中也有糟粕,有些话,我们要引以为戒

其实,我们从字面意思,就可以很好理解何为“存天理,灭人欲”,即:禁锢住自己的欲望,以追求更大的道义和天理。

但是,这样偏激地做人做事,为了追求道义而牺牲人欲,真的正确吗?

显然,这样做是不对的,也是与儒家经典中的思想是不相吻合的。

拿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来举例,书中开篇便说:

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可见,古人是告诫我们做人要遵循“中庸之道”,不要偏激做人做事,要不然就会违逆天道,破坏自然的本性,最终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儒家思想中也有糟粕,有些话,我们要引以为戒

再者,孔子在《论语》中也告诫过大家:过犹不及!

即: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基本的需求和欲望,都有喜怒哀乐,我们怎么能够因为追求一样事物,而完全斩断另一样事物呢?难道这不就是成了庄子所说的“残生害性”吗?

事物有它原来的样子,人也有该有的天性,什么年龄阶段做什么事情就可以了,又何必人为矫作呢?

以曾国藩为例,他刚满30岁就立志学做圣贤,要戒色欲,但是他始终控制不住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自己发下的誓愿,一生生养了3个儿子5个女儿。而且,最小的女儿是他在42岁的时候生的。也就是说,曾国藩戒了12年的色,依旧没有成功。

读曾国藩日记,我们会发现:每次行完房事过后,他就在日记中痛骂自己是禽兽,说自己“大不敬”。这又是何必呢?难道这种表里不一的言行不是给自己挖坑,让自己背负上虚伪的骂名吗?

儒家思想中也有糟粕,有些话,我们要引以为戒

人都有正常的七情六欲,我们何必非要学理学家那一套——“存天理,灭人欲”呢?

再说,那些满口“存天理,灭人欲”的达官贵人,难道他们就不生儿育女?难道他们就不吃饭穿衣吗?难道他们就不爱功名利禄吗?

儒家创始人孔子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食色性也”,我们又何必杜绝一切欲望而偏激发展呢?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那些喊口号的人往往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罢了,非常虚伪,也对世人的精神层面毒害很大、很深远。所以说,我们要与时俱进,带着辩证法思维去学习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过于偏见,最好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儒家思想中也有糟粕,有些话,我们要引以为戒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6515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