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机缘巧合下的一次唱和,让人看清了诗圣杜甫与同时代诗人的水平

机缘巧合下的一次唱和,让人看清了诗圣杜甫与同时代诗人的水平

机缘巧合,成就了诗词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唱和!

在古代,诗人以同题唱和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像诗圣杜甫这样出名且主动和别人唱和的却不多!而且,是多人、同时、同题、口占唱和,可以说,这在诗词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唐天宝十一年秋,杜甫羁留长安等待朝廷选官。适逢高适和岑参联袂来京寻找机缘,恰好高适又认识杜甫,于是,高适、岑参、储光义、杜甫、薛据五个同时代的诗人就这样碰面了,并相约同登长安慈恩寺塔,以诗会友。

时至今日,除了薛据的诗散佚不见外,其他四人的诗皆完整地流传下来。

这让后人分析、对比他们的诗词水平,有了非常重要且直观的参考线。

机缘巧合下的一次唱和,让人看清了诗圣杜甫与同时代诗人的水平

时至今日,人们虽然已经不记得他们登塔相会的细节,但对几人的诗词水平却十分感兴趣,反复评比、津津乐道了上千年。

其中,明末著名诗论家仇兆鳌的评价最得近几百年来文化届的认可:

“高达夫出之简净,品格亦自清坚。岑、储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俯仰高深,盱衡今古,真足压倒群贤。”

仇兆鳌这话的意思是说,高适的作品简练干净、格调清而坚,得清老之姿。岑参和储光义二人的作品虽然风骨不显,但秀丽中不乏风流。

只有杜甫的诗不仅格调工整、气象森然,而且俯仰所及处皆深入一层,举手投足间穿透今古,意蕴深沉,压倒众人

仇兆鳌认为杜甫的诗‘格调’高,所以压到众人。这里的‘格高’,指的就是格调高,也即立意高、意境高。

为了更直观、清晰地重现古人的无双风采,西山诗词客今天就试着带大家一起剖析一遍这四首诗,以正本溯源。

机缘巧合下的一次唱和,让人看清了诗圣杜甫与同时代诗人的水平

四首诗,代表了四种不同境界的抱负和襟怀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他登上此塔时已经49岁。当时,他还只是县一级的丘尉,尚不入品级

高适诗曰:

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高适在开头以佛家鼎盛之貌入笔,略略描写登临高处的壮观感觉后,随即转入飘渺乎不似在人间的出世之情,开始转寰跌宕,进入状景阶段。

及至眼前景色再现‘宫阙俨俨、山河皆拜’的宏大景象,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抱负后,又突然以‘秋风昨夜至’转笔自惭潇洒不如阮籍、年老谨慎,表现了志向不遂、地位与才能不般配的消极情绪。

▲高适把眼前之景与人生之遇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个人的济世志向和无尽落寞。而对于时年已经49岁的他来说,依然怀着清狂的阮籍之志,也代表着他心中仍有涤荡浊世的壮志情怀

可能是上天听到了高适的志向,在他写完这首诗不久,就去了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处做了书记官,再次踏上波澜壮阔的边塞之旅,并开启了步步升迁的开挂模式。

机缘巧合下的一次唱和,让人看清了诗圣杜甫与同时代诗人的水平

岑参登塔时才34岁,但是,他的心境却和高适完全不同。

岑参诗曰: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岑参的诗在开头表现的较为雄壮,极力描绘塔的雄阔景象,并使用‘突兀、峥嵘、碍白日、摩苍穹’等动人魂魄的乖僻、消极词汇凸显高处登临的险危。到了‘下窥指高鸟’就开始转向沉郁悲壮,完全失去了堂皇正大的气势。

他似乎是看到了唐王朝正在走向日暮,认为秋色寇边、整个王朝都已老腐、苍然,而‘万古青蒙’的天地亘古不变的规律,让他的心灵转入‘净理可悟、挂冠而去’的个人超然之中,显出了其看透世事、澹泊归隐的失落和无奈

岑参26岁就以第二名的成绩中了进士,比其余几人条件优越太多。他青春时期和杜甫一样到处游学,熟知民间疾苦和边塞军情,对唐王朝的腐败和没落有更深的感触。

▲岑参在30岁时就被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任为书记官,阅历比较丰富,也谙熟官场的腐败和黑暗。因此,这首诗里他表现的是历尽沧桑、无力为天的消极避世情怀

比起高适的济世情怀来说,岑参的情志和抱负显然略逊

机缘巧合下的一次唱和,让人看清了诗圣杜甫与同时代诗人的水平

▌储光义是山东兖州人,在当时名气与几人相仿,登塔时已经46岁。平生好山水林泉之游,擅田园诗。

储光义诗曰: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储光义的诗风和立意与岑高二人不同,虽然起句也很大气磅礴,但只是一联之后便转为平淡寡然、纤细玲珑,显得风骨柔弱、气势不足。

‘地静我亦闲、逍遥方在兹’等句体现了他平淡清远的精神追求,‘虚形宾太极,莫能穷天涯’则体现了人在天道自然面前虽然渺小但仍得其乐的娱己情怀。最后几句则体现了对恬淡精神世界的个人追求,无有壮怀激烈、无有奋发图强之势。

▲储光义的登临诗,不仅没有人间疾苦,也没有佛家慈悲的伟意,在诗中表现的是一种逍遥出世、不愿面对现实的隐忍情怀。特别是最后一联,身居高处竟然生有怯懦之意使其格调和襟怀又逊了岑参半分

储光义的人生结局也很悲惨。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伪职,后来唐肃宗上位,被贬死岭南,正应了其诗中的高危之意

机缘巧合下的一次唱和,让人看清了诗圣杜甫与同时代诗人的水平

长安慈恩寺塔,也就是现在的大雁塔

▌登塔这一年,杜甫41岁,刚刚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在京等待安置。不过,却被排斥贤才的李林甫给搁置了起来。

杜甫诗曰: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惊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杜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用“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天地大境入笔,一反三人由点而面的细述,显出了担当、进取的无畏襟怀。自‘自非旷士怀’开始自述心中‘百忧’之志,转而细细描述佛塔之伟力,为“追缅羲和、少昊之风标收拾山河的伟大志向”做伏笔。

诗人心有大志,但现实的残酷和整个朝堂的无作为,也让诗人敏锐地感觉到大厦将倾的危机,因此,从‘泰山忽破碎’开始到‘日晏昆仑丘’,诗人突出表达了对山河零落、朝堂无作为的愤懑和担忧

最后,作者用‘随阳雁、稻粱谋’来讽刺那些追逐私利的权贵,以此去提醒皇朝统治者不要被他们蒙蔽了眼睛,体现了诗圣不顾个人名利前途、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杜甫写这首诗时正等待着权贵们的安置。但诗圣就是诗圣,不仅没有任何妥协和避让,反而犀利地指出正是这些人在蒙蔽皇朝统治者、让家国沦入危险的境地,体现了诗人不畏强权、不顾个人命运前途、一心为国为君的无私无悔情怀。

这种心胸格局和志向情怀,不是前面诸人能够比拟的。

机缘巧合下的一次唱和,让人看清了诗圣杜甫与同时代诗人的水平

盖棺之论之谁是四人之首?

从上述四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人的不同胸怀和格局。大者以家国命运为己任,中者以个人抱负实现为追逐,小者以明哲保身为所求,其高下立判。

▲高适的诗开始也有奔放、豪迈之势,体现了打好河山的热爱,但在最后收尾阶段这种势头渐渐衰落,转入对个人前程的担忧,没有杜甫忧国忧民的无私情怀

这固然和他的’老大不得志‘的心态有关,但也体现了其急切个人抱负的心理

▲岑参诗开头的雄阔之势不逊高适,但其热度易衰,且曾经的所见所闻让他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只想着归隐逃避,再无一往直前的澎湃激情。

明代王世贞曾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然岑气骨不如达夫也。”

▲储光义的诗风秀清灵,表现出不同于三人的澹泊情怀。但是,作为朝廷官员的他在山河零落之际想着却是风花雪月,在格局上终究逊了一筹

机缘巧合下的一次唱和,让人看清了诗圣杜甫与同时代诗人的水平

唯有杜甫,在俯仰而观、左右相较的工整笔下,思瞬千载,念穿古今,胸怀拯救家国的高志,迥然异于其他三人。

虽然在最后,诗圣也体现了对浊世难为的担忧,但其一身正气、直斥权贵的风标却鲜明有力,使得其在风骨胸襟上横压三人。

清人薛雪曾言:“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

因为杜甫的胸襟与众人不同,心中所怀的是家国天下,所舍弃的是个人的安危前途,因此格调高于众人,更胜众人一筹。

近代文史家程千帆先生指出:“对于观察自然景物来说,他们都站在同样高度。但杜甫除了高塔远景之外,还看到了国家命运的危机。他们站在同一高度观景,却又不是站在诗国的同一高度。”

因此,诗圣这首诗才是四人中的压卷之作!

通过这样一次的历史巧合,我们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杜甫是诗圣了!虽然,’高岑‘等人的诗名也辉耀千古,但在风骨和气度上,毕竟是逊色了诗圣一些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2502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