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1969年中苏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之后中国和苏联的另一次冲突

1969年中苏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之后中国和苏联的另一次冲突

1969年8月13日发生的中苏铁列克提冲突,是继珍宝岛之后两国历史另一次军事冲突。

这场冲突结果迥异于当年3月东北边陲的珍宝岛战斗,结果造成数十名中国军人伤亡,苏军的损失则小得多。

简单回顾一下事件。

1969年8月13日清晨,中国边防巡逻队按既定路线在铁列提克执行巡逻任务。巡逻途中,只有轻武器的中国士兵遭到早有准备的苏军300多人和数辆装甲车的包围。我军寡不敌众,激战5个多小时后,参战的109人中伤亡40人,其中坚守无名高地的22名战士21人牺牲,1人被俘。苏军阵亡2人,受伤11人。

大致经过如此,不过背后原因并不简单。在不久前珍宝岛冲突中取得胜利后,为何会在铁列克提失利,值得分析一下。

1969年中苏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之后中国和苏联的另一次冲突

为何冲突会在铁列克提爆发?

铁列克提得名于裕民县城以南60公里铁列克提河,这是条河不到十米宽的小河沟,从中国流向苏联。

铁列克提是当时中苏边界争议地区之一,中苏关系稳定时还好,赫鲁晓夫后期起,中苏关系开始趋于恶化。自1969年春开始,漫长的中苏边境线上一片风声鹤唳,双方都向前沿增派了大量兵力。

在中国铁列克提哨所和苏联扎拉纳什科利哨所之间有三个高地,它们是三座石头小山。三座小山岗之间有一条巡逻便道,两国边防军都会在这里巡逻。这几个小山岗的归属向来存在争议,铁列克提冲突就发生在这里。

在铁列克提,苏军已将边防线上的第一道铁丝网安插到中国境内,冲突爆发前,一些小摩擦已不断发生,双方边防军敌对情绪变得强烈,火药味已很浓,有一点火星就会爆发。

1969年中苏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之后中国和苏联的另一次冲突

轻敌心理导致准备不足

事实上我方已预感苏军可能有所动作,这次巡逻已经提前做了应对,巡逻队虽只有11人,但已提前将另外98人部署到三个阵地,并携带有试制型反坦克枪榴弹,随行的还有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记者。此外还部署了指挥部和掩护组,种种举动说明事先对军事冲突有所准备。

但这种准备,是在轻敌的心理下作出的,因而十分不完备。

当年3月,中国军队在珍宝岛冲突中重创苏军,连苏军前线最高指挥官——伊曼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上校也在战斗中阵亡,苏军最先进的T-62坦克被我军缴获。号称强大的苏军落了个灰头土脸,极大振奋军心。

1969年中苏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之后中国和苏联的另一次冲突

此后的塔斯提事件、八岔岛事件,也都没有让苏方占到便宜。

而且就在边界附近,6月10日,在苏军企图绑架我方一位牧民时,骑兵排长李永强果断下令小分队开枪,击退苏军,随后苏方未发动报复。

这些都似乎证明着苏军也只是纸老虎,不过就那么两下。

这种心理和边界实际情况下,当地军区有了复刻一次珍宝岛战斗的想法——苏军既然敢动手,那就再给他一点教训。

自信是好事,过度自信就成了坏事。

8月11日,中方邀请苏方指挥官到两国边防军经常会晤的巴克图哨所进行会晤,但苏方没有理睬。此后两天,苏军负责人也没有露面。

我方意识到情况有些反常,巡逻前的凌晨已派出三组人员进入预设阵地为巡逻队提供掩护,并有11人的指挥组和36人的预备队准备支援。

但这种反应是建立在对苏军的轻视之上的,中方指挥员并未认真对敌情作侦察,没有料到苏军已增派兵力,更没料到还调来了火炮与装甲车。

只携带轻武器的官兵完全无法对付突然出现的苏军BTP-60装甲车,苏军装甲车上的大口径机枪可以远距离射击光秃秃石头山上的中国士兵而我军无能为力,强攻不下还能呼叫炮火支援,我军只能凭手里的轻武器死守。

而且,根据战前的部署,参战的109人被分散配置在数个点,战线正面宽达5公里,也没有修筑工事。这样的配置无法形成合力,被苏军切断后更无法互相支援。后方的预备队只有36人,根本无力冲破苏军防线解救被围的战友,去了就是送,所以最后也没有被派上前线。

此外,这次战斗前的保密工作也形同虚设。边防站数次组织察看地形、记者们乘车出入,都被苏军看在眼里。8日往预定指挥位置架设电话线,12日一个排进入边防站,都未作任何伪装。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心理上的轻敌,对苏军兵力估计不足,过于托大。

1969年中苏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之后中国和苏联的另一次冲突

苏军准备周密

相反,这次苏军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到位,这些异常调动早已被苏军前沿哨所观察到。作为对应,在珍宝岛吃亏的苏军很重视这次作战,在8月12日就已在哨所前沿修筑起掩体,部署好了两辆装甲车,但这些中方并不知情。

根据苏联哨所所长戈沃尔中尉回忆:

我们全神贯注地监视着对面的情况,很快就发现两队新来的中国士兵进入铁列克提哨所,他们依次登上瞭望塔。我和捷列宾尼科夫大尉(边防军区派到哨所的军官)面面相觑,不知道对方要干什么。很快,我俩就明白了,于是迅速制定一个昼夜的边境加强警戒计划,上半夜由我带领一支分队巡逻,下半夜由捷列宾尼科夫带领另一支。捷列宾尼科夫还命令在最重要的地段内设置火力支撑点,并在两个侧翼部署两辆装甲车,并由剩下的两名军官分别指挥。为防止敌人发现,装甲车被隐蔽在掩体里。随后,我们又命令各个观察哨加强对中国境内的监视。

战斗发生前,我军对发现的苏军动向也没有足够重视。

8月13日这天8点左右,苏军先后飞来两架直升机,一架侦察了我军部署的三个前置阵地,另一架直接飞到后方,把中方指挥组和预备队的布置也看得一清二楚。

两架一前一后的直升机并没有引起警觉,我军两位战士还站起来作怒视敌机的动作以让摄影师拍摄照片。

9时许,中方11人的巡逻队走到开阔地带时,苏军在用喇叭喊了两声后立即开枪射击。巡逻队撤退到中部的阵地上,苏军步兵立即以散兵线队形发起进攻。装甲车插入到三个阵地之间,切断了他们互相之间的联系,让各个山头陷入被包围的各自为战中。

显然,苏军是早有计划的,他们对我军的兵力和部署了如指掌,而我边防军却缺乏相应准备和预案,这决定了战斗的最后结果。

1969年中苏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之后中国和苏联的另一次冲突

两难的巡逻任务

从另一角度来看,边防官兵从上到下也存在着两难的选择。

地形上,铁列克提的防守地形有利于苏方而不利于中方。中方一侧山地密布,车辆难以通行,到达战场只能以徒步的方式,不利于我兵力调动。而在苏联一侧地形平缓,得以建有良好的道路条件,这意味着一旦战斗发生,苏联很容易就能调集更大规模力量支援。即使冲突扩大,苏军的后援也能源源不断,而我军则调兵困难。

看上去我军占据高地有一定防守优势,能够凭险据守一段时间,但苏军可以很快召唤炮火覆盖山头,最后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因此,从地形上看,战斗发生的地点对中方而言几乎就是死地,一旦遭敌围攻,失败几率极大。

1969年中苏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之后中国和苏联的另一次冲突

但巡逻是不能随便取消的,这不仅是军事行为而有政治意义。所以即使很危险,巡逻还要继续。

还有更大层面的问题是,在战略上不允许在边界地区继续恶化与苏联的关系,也就不得大规模调动兵力到靠近巡逻线的地区。苏军兵败珍宝岛后,苏联已有不少动用核武器的呼声,如果在另一处再扩大冲突事态,后果不堪设想。

此种情况下,注定军区一级无法给边防连更高层级的支援。

这点,忠勇的基层官兵心里其实很清楚,许多人巡逻前都留下遗书,以舍身成仁之决心踏上巡逻道路。

这些都不同于珍宝岛,珍宝岛我军早有准备,预备队充足,火力支援达到军级,这些条件铁列克提完全不能比。

1969年中苏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之后中国和苏联的另一次冲突

至于为何事后不反击,这也是当时中苏形势决定的。无论是中方还是苏方,谁也不敢冒把事情闹大的风险,双方都只能把冲突限制在边界冲突的框架里。

9月10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对珍宝岛及铁列克提问题达成共识,两国军队将保持9月10日形成的各自控制区域,停止交火。

1999年,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问北京,签署了《中哈关于两国边界问题获得全面解决的联合公报》。至此,铁列克提地区主权问题得到解决,当年冲突地带已明确划归中国。

不能忘记的是为国捐躯的官兵,2008年8月13日,中国新疆军区将当年的主阵地无名高地命名为“忠勇山”,并立“忠勇山烈士纪念碑”,以示纪念。

1969年中苏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之后中国和苏联的另一次冲突

时隔60多年后,再看铁列克提事件,仍有现实意义。

关于用兵之道,古老的《孙子兵法》中“兵势篇”就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样的认知。

善用奇兵出奇制胜,给敌出其不意打击,在珍宝岛战斗里起到关键作用。在铁列克提却反了过来,成了苏军出奇兵制胜。

现在中国实力强大了,但这些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教训不可不记。和平永远第一位;若发生冲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如果不得不战,那么要牢记毛主席的一句话: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也即是: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珍宝岛与铁列克提,一胜一败,原因泾渭分明。事犹在目,吾辈自当惕惕。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2341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