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 / 诗江湖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诗江湖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小编按:”清华四子”之一的朱湘,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我的读诗会”广告,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1927年第二本诗集《草莽》出版。朱湘艺术最高的作品,如《有一座坟墓》、《葬我》、《雉夜啼》、《梦》、《序诗》等都是当时上乘佳作。就是这么一位诗坛天才为何最终选择了自杀呢?对于他的离去,很多大家唏嘘不已莫衷一是:朱湘死后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

诗江湖10期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诗人朱湘

一个诗人死了,这并不是什么大新闻。黑色给了我黑色眼睛,顾城还是选择了自尽;面朝大海,渴望春暖花开的海子终究魂落铁轨,民国诗人多短命,朱湘也一样。

朱湘生平

朱湘于1933年12月5日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轮船上投江自尽,自此一个与徐志摩、闻一多比肩的大诗人如流星陨落。

对于他的离去,很多大家唏嘘不已莫衷一是:

朱湘死后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

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余伟文认为,朱湘自杀“完全是受社会的逼迫”,“正是现代社会不能尊重文人的表现”。

何家槐认为,混乱的社会“使他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使他不得不用自杀来解决内心的苦闷”。

柳无忌认为,不为写文章,“也许子沅不会这样悲伤的绝命”。

罗皑岚不明白,“朱湘虽不是见面向人问好的交际大家,难道竟无一个朋友?”

谢冰莹断定,朱湘自杀“是为穷”!

梁实秋则认为,“朱先生的脾气似乎太孤高了一点,太怪僻了一点,所以和社会不能调谐”。

朱湘到底何许人也,竟引得无数大家竞折腰,接下来为你揭晓这一代诗人的传奇经历。

诗江湖10期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朱湘(1904~1933.12.5),男,现代诗人,字子沅,安徽省太湖县人,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当时父亲在湖南沅陵做官。自幼天资聪颖,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

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后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那里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幻想回国后开”作者书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丰富更快乐的创作”。

为家庭生活计,他学业未完,便于1929年8月回国,应聘到安庆安徽大学任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职,飘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杀。

朱湘是二十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饶孟侃(字子理)、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后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在校期间,他的艺术天分已经崭露出来,当时就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

1921年在清华学习期间开始新诗创作,初期作品多收在诗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风格纤细清丽,技巧还较为幼稚。1925年以后,自觉追求新诗音韵格律的整饬,曾于1926年参与闻一多,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我的读诗会”广告,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

诗江湖10期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调柔婉,风格清丽,《摇篮歌》、《采莲曲》节奏清缓、动听,他的著名长诗《王娇》,注意融汇中国古代词曲及民间鼓书弹词的长处。这个诗集标志他诗歌创作的日趋成熟。朱湘出国前后的创作较多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对西方多种诗体进行了尝试。

在后期,他多用西洋的诗体和格律来倾吐人生的感叹,其中《石门集》(1934)所收的70馀首十四行体诗,被称为是他诗集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柳无忌《朱湘的十四行诗》)。其外在他其他作品中,还包含了有回环调,巴俚曲,商籁体,散文诗,诗剧等等,这些都是外来形式,和前期诗歌的格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参与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其中《石门集》(1934)所收的70馀首十四行体诗,被称为是他诗集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柳无忌《朱湘的十四行诗》)。朱湘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诗歌批评,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名诗。他用“天用”的笔名在1924年《文学周报》上开辟“桌话栏”,《番石榴集》(1936)。

朱湘的诗重格律形式,诗句精炼有力,庄肃严峻,富有人生哲学的观念,字少意远。

其中,他的代表作《有忆》 更是做到了闻一多所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追问朱湘之死

生无媚骨,朱湘的一生折射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

葬我在荷花池内,

耳边有水蚓拖声,

在绿荷叶的灯上

萤火虫时暗时明——

葬我在马缨花下,

永做芬芳的梦——

葬我在泰山之巅,

风声呜咽过孤松——

不然,就烧我成灰,

投入泛滥的春江,

与落花一同漂去

无人知道的地方。

这是诗人朱湘的名诗《葬我》,他仅活了29岁,还没来得及写出真正成熟的作品,便匆匆告别了世界。

朱湘的生命短暂却绚烂,读过他作品的人,无不为他的惊人才华所震撼,在朱湘的诗中,有一份难得的优雅与率真,放眼白话诗,能到此境界者,其实凤毛麟角。

然而,现实并不优雅,它一次次惊扰了诗人的梦,在自我与世界之间,我们都要做出抉择,而对不肯妥协的人来说,自我毁灭是无法避免的结局。

被生活碰得头破血流,乃至尊严扫地,可朱湘没有退让。他的死,带走了白话诗的青春期——那样的任性,那样的铺张扬厉,也许永不再来。

诗江湖10期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故意被清华开除

朱湘祖籍江西,朱熹是其28代祖,因生在湖南沅陵,故名湘,字子沅。

朱湘的父亲朱延熙官至二品,母亲则为张之洞弟弟张之清的女儿。朱湘是家中最小的孩子,3岁丧母,自幼好读,不会玩。因一次家中宴客,他找不到马褂,就穿了一件棉马褂,正值五月天,兄弟讥他为“五傻子”。

1914年,父亲去世,朱湘年仅11岁,大哥(实为堂兄)将他带到南京。1919年,朱湘考入清华学校。

在清华,朱湘(字子沅)、饶孟侃(字子离)、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四人因在“新文学运动”中脱颖而出,被时人称为“清华四子”。四人租房同住,每天切磋诗艺,但生活上并不融洽,朱湘总以老大哥自居,令孙大雨不满。

1922年,朱湘开始在《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新诗,朱湘的诗注重韵律,用字秀丽清雅,拉近了白话诗与古诗间的距离。此外朱湘还擅长译诗,但他不太尊重原作,常有个人发挥。

1923年冬,朱湘离留学仅剩半年时,突然被清华学校开除,因清华校规严格,早餐时需点名,朱湘拒绝遵守此制度,故意多次不到,终于积累满3次大过(共迟到27次)。

著名学者罗念生当时也在清华,他说:“这样被开除,在清华还是破天荒第一次,轰动全校。我因此想看看这位同学,只见他在清华西园孤傲地徘徊,若无其事,我心里暗自称奇。”

好朋友为他两肋插刀

当时不少学生对清华学校管理过苛不满,如闻一多因参加社会活动,被留级一年,他亦坦然受之,而朱湘则绝不苟且,学者雷素娟认为:朱湘少孤,抚养其长大的大哥又性格暴躁,使朱湘常有寄人篱下之感。朱湘心中积怨过深,总想找一个突破口来发泄,这是他后来情绪常常失控的重要原因。

1923年,刘霓君(本名刘宜君,朱湘嫌俗气,改宜为霓)在家人护送下北上找朱湘,刘是朱湘父亲当年指腹为婚、为朱湘定的亲,朱湘虽不满意,但出于同情,还是答应了。

1924年,朱湘回到南京,大哥为他举办了婚礼,但在婚礼上,大哥要求朱湘像对待父亲那样向自己磕头,朱湘却只肯鞠躬,双方吵闹起来,连喜烛都被打成两截。

1925年夏,朱湘回到北京,依然住在清华宿舍,“清华四子”再度聚首,但朱湘依然脾气急躁,一次竟让大司务将饶孟侃从饭桌上轰走,以不妨碍自己写作。朱湘贫穷,甚至付不出饭费,孙大雨把自己的皮马褂送进当铺换钱,帮朱湘度过难关。

这一年,朱湘的诗集《夏天》问世,因与徐志摩往来甚殷,朱湘知名度蹿升,孙大雨向当时校长曹云祥求情,希望允许朱湘复学,曹问:“朱湘果然有天才吗?”孙说:“绝顶聪明。”曹说:“那就让他回来吧。”

这件事,朱湘始终不知道。

诗江湖10期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用七千字骂闻一多

1926年,朱湘参与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工作,因此被视为新月派中坚诗人,但朱湘很快就和闻一多闹起矛盾。

当时闻一多刚出版《屠龙集》,朱湘马上写了一篇《评闻君一多的诗》的文章,指摘闻一多作品的几大短处:首先是用韵错误,朱湘竟挑出60多处;其次是用字问题,指责闻一多的诗“太文”“太累”“太晦”“太怪”;第三是“总是将幻想误认为想象,放纵它去滋蔓”;第四是认为其缺乏音乐性。

朱湘一口气写了7千字,闻一多给梁实秋写信说:“朱湘目下和我们大翻脸。”

朱湘这么干,皆因《晨报副刊?诗镌》4月15日第三期上,闻一多将自己的《死水》和《黄昏》,以及饶孟侃的《捣衣曲》排在版面上方,而将朱湘的《采莲曲》排在一个角落里,朱湘认为自己的作品比他们都好,觉得闻一多在嫉妒自己,便在4月22日《晨报副刊?诗镌》第四期上宣布与《诗镌》决裂。

朱湘还迁怒于徐志摩,公开说:“瞧徐志摩那张尖嘴,就不象是作诗的人。”还发文称徐志摩“油滑”“是一个假诗人,不过凭藉学阀的积势以及读众的浅陋在那里招摇”。

对朱湘的举动,闻一多愤怒地说:“这位先生的确有神经病,我们都视为同疯狗一般。”梁实秋也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

1927年,朱湘的第二本诗集《草莽》问世,它比《夏天》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一举轰动文坛。

居然没混上洋文凭

1927年9月,朱湘被公派赴美留学。出国前,朱湘极为自信,计划用3年取得博士学位。可在美2年,朱湘先后换了3所大学,未能拿到任何文凭,在当时清华公派生中,像朱湘这样铩羽而归的,仅有8%。

在美国,朱湘出现了精神危机:一方面,当时西方人对中国人普遍存歧视心理,朱湘过分敏感,终日生活在苦闷中;另一方面,留学生每月只有80美元,朱湘学习、养家都要靠它,朱湘在海外写给妻子的90多封信中,绝大多数在和妻子讨论钱。

学者孟松指出,当时朱湘还有性压抑的问题,他在美国曾找妓女,并与白人同学谈过恋爱,但受困于经济拮据,只好主动放弃。

朱湘在国内时,曾多次表达对鲁迅的欣赏,可到了美国,态度突变,给友人写信说:“XX在这方面作起个头,骄气和溺爱使他不能作下去——我想也是他老了,所有的几句话都说光了,不然怎不见他作出一本写乡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呢?”朱湘在原信中直书无隐,这些信公开出版时,编辑代之以XX,但一般认为,朱湘指的是鲁迅。

态度剧变,因鲁迅是当时文坛领袖,拿最优稿酬,而朱湘在生活重压下,想卖文谋生却无法做到,因而迁怒于鲁迅。

借钱借到苏雪林头上

1929年9月,朱湘回国,被安徽大学聘用,月薪300元,可该校经常拖欠,致朱湘生活艰难,夫人给他生了一个幼儿,因没奶吃哭了7个昼夜,最终竟被活活饿死。

也在此任教的苏雪林回忆:“这位《草莽集》的作者,一个常常穿着西服颀长清瘦神情傲慢见人不大打招呼的人。那时安大教授多知名之士,旧派有桐城泰斗姚永朴,新派有何鲁、陆侃如、冯沅君、饶孟侃,但似乎谁也没有诗人的架子大。”

为了向政府讨薪,校方拟派4名代表到省政府去谈判,有人推举了苏雪林和冯沅君,朱湘却怪笑说:“请女同事去当代表,我极赞成。这样经费一定会下来得快些。”苏雪林大怒,差点和朱湘当面冲突。

不久,苏雪林去武汉大学任教,1932年11月,她忽然收到朱湘寄自汉口一家低档旅社的信,说他赴长沙途中不幸被窃,旅费无着,请借几十块钱给他。苏雪林很奇怪,二人此前无往来,且武汉大学有朱湘清华时的同学,为什么不去求他们呢?

苏雪林借钱给了朱湘,此时朱湘“着一件满是皱折、好像很久都没换洗熨过的西装,脚上的皮鞋也满是尘土,容颜憔悴”。朱湘给了苏雪林一批他新写的诗,但苏觉得朱湘诗风变得晦涩了。

1933年,朱湘又来找苏雪林,说自己又被偷了,苏雪林明白他的意思,便又给了他一笔钱。

闻一多最终还是没帮上忙

闻一多听说朱湘四处借钱,便给饶孟侃去信说:“子沅(朱湘的字)恐怕已经是‘疯’了。”并嘱咐道:“你若有更好的办法,还是不必借钱给他(指朱湘)。”

朱湘似乎想与闻一多修复关系,但闻未积极回应。

朱湘与夫人刘霓君初期感情尚可,但小儿子死后,刘开始埋怨丈夫无能,夫妻关系渐趋恶化。没有收入,朱湘平时却要抽最贵的白金龙香烟,朱湘想靠写作和教书来养家,无奈得罪人太多,圈里谁也不敢用他,几番钉子碰下来,刘霓君只好在工厂给朱湘找了一份临时工。

1933年12月5日,朱湘用口袋中仅有的钱买了从上海去南京的船票和一些酒,还买了一包刘霓君最爱吃的饴糖。船至江心,朱湘跃入清波,结束了短暂的人生。

消息传来,故友极为震惊,因朱湘在清华学校时学过游泳,一个会游泳的人为何要选择投水自杀呢?由于未找到朱湘尸体,遂有传言称朱湘是假自杀。

朱湘身后有一子,即朱海士,朱湘去世后,朱海士一度沦落到贫儿院,后刘霓君改嫁,朱海士又不认继父。

1945年,刘霓君到昆明,在大街上恰好遇见闻一多,闻亲笔写信并出资,让朱海士来西南联大学习,由于飞机误期,1947年朱海士才到昆明,此时闻一多已被暗杀。

朱海士后来考入云南大学政治系,解放后因历史问题在四营煤矿劳动,去世于1978年3月。

1974年4月,刘霓君逝于昆明。

朱湘的悲催之恋

提及朱湘,大多数最先想到的都应该是最终因他遁入空门的刘霓君。

诗江湖10期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刘霓君从小就和朱湘定了娃娃亲,父母之命不可违,年少的朱湘极力想要摆脱这桩包办婚姻。

为此,他选择了一种常人最讨厌的方式,尝试走出包办婚姻的桎梏。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终于,这份被父母从小包办的婚姻,还是被朱湘成功摆脱。

那一年的朱湘,选择离开老家,来到了北京清华学堂。

这段读书时光,他一心沉醉在书本里,感受黄金屋带给他精神上的高度喜悦,很快将刘霓君忘得一干二净。

可没过多久,朱湘的长兄前来看望他,这次见面,朱湘又见到了刘霓君。

对于包办婚姻的憎恶,朱湘将全部的怒火都撒在了刘霓君的身上,他指责她的不守妇道,擅自离家外出。

听到朱湘谩骂的刘霓君,只是静静的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那时候的她,就像是一个受伤的小孩,唯一不同的是,她比寻常小孩更加的坚强,面对朱湘的谩骂,她始终笑脸相迎,没有流下一滴的眼泪。

刘霓君离开后不久,朱湘被学校开除,最终选择南下来到了上海。

1923年,朱湘被开除之后,来到上海谋生。

在上海的他再一次听到了刘霓君的名字,当时的他眉头一紧,听闻刘霓君竟然和他住在同一个地方。

怒火中烧的朱湘马上前去纱厂宿舍寻找刘霓君,准备赶跑刘霓君,让她不要一直纠缠自己。

当他来到纱厂宿舍时,看到了眼前凄凉的一幕。

诗江湖10期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刘霓君的住所破烂不堪,身上的衣服也是粗布做成,坐在小板凳上的刘霓君正伏着身子洗衣服。

朱湘亲眼看到了刘霓君额头上的汗珠不停的流下来,流到太阳穴、流到嘴角、流到脖颈。

曾经内心坚如磐石的朱湘,终于心软。

朱湘站在原地久久未动,刘霓君抬头看到朱湘的时候,十分的诧异,双手擦了擦,赶紧冲到了朱湘的面前,说出了那句让朱湘彻底改变的话:

“谢谢你来看我。”

刘霓君解释到,自家兄长霸占家产,她一介女流无法生存,只能来到这里打工挣点钱。

朱湘思忖良久,说出了那句我要和你结婚的话。

刘霓君真真切切的改变了朱湘这名大才子,她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固执爱情中的大变局、大逆转。

诗江湖10期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有没有想过,朱湘为何会大变,接纳了刘霓君呢?

他以前不是很厌恶吗?

其实,我们看一看朱湘的童年生活,大抵就知道在感情方面为何做了这样的抉择。

朱湘出生在不久后,家庭就遭受了变故。

3岁,母亲去世。

11岁,父亲去世。

以后的朱湘一直跟随着几近和他父亲年岁大抵相同的长兄一起生活。

他对长兄并不感冒,反而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隔阂。

你不懂我,我也不想懂你。

没事干的时候,朱湘就可劲儿读书,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的狗刨。

一个新时代的学霸蓬勃而出。

在他年仅七岁的时候,朱湘已经能够写出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

小学毕业之后,朱湘进入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

1919年,朱湘考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

1920年,朱湘又顺利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科班。

诗江湖10期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这样的学霸在一路三台阶的道路上狂飙奔袭,将同龄人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他虽然不是那个出生在别人终点的人,却是在年少时期直接跑到别人终点的超级学霸。

进入清华之后,朱湘积极投身于文学活动中,不断发表诗集,成为“清华四才子”之一。

我们大抵能够分析出朱湘这个人性格中的某些东西。

童年缺爱,年少成名。

童年缺爱的人,性格上极度缺乏安全感,最容易被人感动。

而年少成名的最大问题,就是可以让人变得很傲,傲视一切。

朱湘很不巧的是,这两点他全部占了。

童年生活中的朱湘,没有享受过太多家庭生活中的温暖。

在严重缺爱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情感上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安全感。

诗江湖10期 | 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烂的?

这一点,其实无论男女,全部一样。

正因如此,这样的男孩子或者女孩子,最好追,一点细微的感动,就足以让你拥他/她入怀。

只要他的内心能够感受到你的真诚,能够感受到一丁点的爱意,他大抵能够将自己心中的情感全部反哺在你的身上。

朱湘,便是如此。

朱湘被刘霓君的那番话感动之后,两人正式结婚,步入了婚姻殿堂。

他们彼此之间相伴的日子没有太长时间,也就短短三年的时间。

满身傲骨离开清华的朱湘,在和刘霓君度过几年短暂的温情后,又选择前往大洋北岸的美国学习。

在国外,朱湘先后在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进修文学。

这时的他,已经和以前判若两人。

没事的事情,他就会刘霓君写信,他会告诉她大洋彼岸每天都在经历些生活,他又见到了那些好玩的东西。

朱湘的信里,充满了他内心真挚的感情。

爱情到来的时候,永远都是那么的甜蜜,永远都是那么的幸福。

因为彼时的爱情,有着距离感。

因为彼时的爱情,还未彻底融入生活。

它像极了爱情最初的样子。

干净且纯粹。

我前几天看到一件很有趣味的东西,一尺长的鱼,一阵总有几十个,在船走过的时候,飞起来。他们能飞几丈,几十丈远,飞时翅膀看得很清楚。鱼是很好看,可惜我不能抓住一条寄回给你看看。

我不曾离开上海的时候,一个人住在青年会,极其想你,做了一首诗。一直想写给你看,偏偏事情太忙不能有时候写下来。如今很闲空,我的精神又好,所以就此写出来。

细细看这些文字,其实就是一些今天见张三,明天见李四这类陈芝麻烂谷的小事情。

可他就是愿意说给刘霓君听。

朱湘留学整整两年,共给刘霓君写过90封信,每封信都精心编号,成为彼此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情感调味剂。

然而,朱湘性格中的孤傲还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愈加的爆发出来。

在留学的日子里,朱湘总是展露自己身上的傲气,什么都不服,什么都看不惯。

在劳伦斯大学时,他因一名外国教授、把中国人比作猴子愤然离开,即便学校的教授亲自登门道歉,他都不为所动。

在芝加哥大学时,他又被一名教授指责他借书未还,愤而离开。

国外生活的艰难,对于刘霓君的思念,朱湘最终选择提前离校,回到了中国。

1929年,海外留学归来的朱湘,顺利进入安庆安徽大学,享受着每个月300大洋的高额工资。

他和他的妻子刘霓君在安庆的一家房子里幸福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朱湘性格里的孤傲性格又显露出来。

当时校方准备将他的系由英文文学系改为英文学系,一生酷爱文学的朱湘勃然大怒,失去了文学灵魂的院系呆着有何用?

朱湘一度将他视为校方对他的最大侮辱,如果更换院系名字,着实和妓女出卖肉体没啥区别。

他再一次选择离校出走。

他那如父的长兄听到这个消息,跑到安庆狂揍朱湘二十多拳,朱湘一点不敢反抗,只能跑到刘霓君的房间里避难。

从这一点来看,朱湘的心理问题很严重,至少他的内心中,对于家庭有很深很深的创伤。

那时候,刘霓君常常在外打工补贴家用,他则不断游走在北京、上海、长沙、安庆,仅能靠写作诗文谋生。

最艰难的时候,朱湘蜗居在汉口一个破旧的旅社里,屋里仅有一席破毛毡,浑身无一钱财的他不得不求救与之前在安徽大学教书的同事。

就连刘霓君也赶忙赶到汉口,看一看朱湘。

性格上的高度自傲和孤僻,成为了她和刘霓君婚姻生活中的巨大屠刀。

说实话,朱湘的社交能力很差,几乎没有什么真心诚意的朋友,对于生活而是没有一点经验。

两人结婚之后,刘霓君外出的时候,孩子交由朱湘看管。

看着躺在怀抱中的小儿子不停的哭泣,朱湘毫无办法,只能将一根香蕉塞到孩子的嘴里,孩子不停哭,他就不停塞,孩子最终因消化不良早夭。

生活上的巨大危机,让刘霓君和朱湘两人之间的感情变质。

一向温良和顺的刘霓君开始埋怨朱湘的孤傲,也开始埋怨他的无能。

经济重压、生活波折、婚姻隔阂,让朱湘大脑里迅速出现了两个字:

—死亡。

孤傲了一辈子的朱湘最后以一种极其平淡的方式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1933年12月5日。

由上海开往南京的一艘轮船上,朱湘时而看着手中的诗集,时而又望着江面。

当轮船行驶到燕子矶的时候,朱湘选择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刘霓君则选择削发为尼,遁入空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1880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