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 / 诗家争鸣 | 叩问,诗人到底是会写诗还是会读诗更重要?

诗家争鸣 | 叩问,诗人到底是会写诗还是会读诗更重要?

小编按:鹰之的座右铭:做一个让时间感到失恋过的人。他认为,世上每一个思想者都是孤独的,真正理解他的呕心沥血与艰苦卓绝的只有时间,时间老人每天分派一个小小容器放在他身前的履带上,等待着他析出身体内的思考结晶注满,然后继续向前滑动,直到出现下一个……,但当他一无所有地离开这世间之刻,那些习惯被他注满的时间空杯会为突然到来的空缺感到失落,因此,所谓历史,就是时间的失恋史!

鹰之,诗人,批评家。(1969——),山东淄博人,现居大连。著有诗集《美好是疼的》。

只会写诗不会读诗的诗人可能是个白痴!

鹰之

徒弟问我,诗人会写诗与会读诗哪个更重要?我说当然会读诗更重要了,这个问题便如同问,一棵树会生根重要,还是会发枝生叶重要一样。你看天下那么多诗人,哪个承认自己不会写诗?可是他们在经典面前又形同不会写诗的。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只顾埋头写自己的,不愿意认真感悟别人作品,不能持续性地从经典中吸收营养,让他们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她又问我说,为什么国内那么多著名批评家都会读诗,却怎么不会写诗呢?我说,他们哪个真正会读诗?他们只是一些貌似的批评家,其本质还是圈子内的吹捧家,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关上门互相自慰,这些自弹自唱的八股文对诗人没有任何帮助,属于我们体制内诞生的怪胎。诸如最著名的谢大师,他竟然管“赛扬娜拉”这种浪荡子的俏皮话叫天才,管海子叫伟大诗人,这种没常识的话都说得出来,你说他真正会读诗吗?拜伦说,只有一流诗人才有资格成为批评家,然后他又重复一遍,没错的,只有一流诗人才有资格批评诗!她说,我明白了,那些说诗评家不用会写诗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所我读到的国外大师本身都是优秀诗评家。我说对,你看西川、欧阳江河、于坚、余怒、梁小斌等诗人的随笔写得都很棒,对诗人的启迪作用比那些八股文强多了。

诗家争鸣41期 | 叩问,诗人到底是会写诗还是会读诗更重要?

但是,会读诗并不仅仅就是意味着能读懂世界经典,阅读是有章法和程序的,一旦顺序错了,可能你的阅读效果适得其反,比如,在口语诗、书面语诗、类口语诗之间,我为什么最讨厌“类口语”,还管他们叫“大老粗”?因为它也是一个阅读视野出现偏差而导致的怪胎,是一种速成体,文白相间、半生不熟,形似神不似,跟街头那些打把势卖艺跑江湖的差不多。我讨厌他们不是针对他们自己的创作习惯,而是这些东西的获奖走红对初学者误导性最大,而单纯的口语或书面语诗则没有这种欺骗性。比如伊沙吧,一看他的诗,除了少数几个榆木脑袋叫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勤勤恳恳的“大笨牛”,人家天分不够,但努力写点平白小诗,又有什么好指责的呢?至于那些粗鄙口水,所有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口水了,它还能误导人吗?而欧阳江河、西川等学院化诗人,一看他们就像有文化,但人家也确实有文化呀,这也误导不了别人。为什么类口语诗就容易误导初学者?因为它们物象意象分不清,不懂得意象产生原理,有时候用“意象”提问,用“物象”回答,造成每一个“命名”都是孤立的单兵作战,一首诗连个最起码的语境都没有,他们再获奖再网红,就会把初学者带到沟里去。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因为,他们总想一口吞个“胖子”,只关心时尚俏皮的东西,只懂得阅读西方最近二三十年的后现代作品,总妄图一夜间打造出自己时尚网红形象。他们不知道,西方那些后现代诗人只是站在他们前辈经典之上向前迈了一小步罢了。他们不去系统阅读经典,只注重模仿当今的时髦,结果自然是形似神不似了,玩了半辈子还是在词语里转圈,不用说感动别人,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他们不是诗歌“大老粗”是什么。

诗家争鸣41期 | 叩问,诗人到底是会写诗还是会读诗更重要?

想真正吸收西方经典的营养,应该系统阅读每个时期的经典,仅仅读前面的经典,你会写的老套陈旧,连找到地方发表都成问题,仅仅读最近的后现代,又把灵魂弄丢了,极易弄成娱乐化的噱头。但也不是所有的西方经典都阅读一遍,除了浪费时间外,这种泛阅读可能收获也不大。我的意见是西方百年前的浪漫主义象征意识流就不要读了,这种非此即彼的诉求方式,极易给诗人弄成神经病或狂妄自大症,因为一个没信仰的人玩读神性写作,更多模仿来的是装腔作势邪魔附体。比如海子,动不动就“万人都要将此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他以为他是玉皇大帝,别人都是蝼蚁,不得神经病才怪呢。抒情诗,也不用读了,抒情诗是一种大众文化,你不读他们的可能写得更新鲜,更富时代性、民族性,读多了反而造成邯郸学步。比如,惠特曼已经孵化了我们前辈的歌德体诗人,你再去研究,就算比前面那些歌德体名家成功,你也没人家成名的时代背景了,你充其量只是给人家背广告的角色罢了。

诗家争鸣41期 | 叩问,诗人到底是会写诗还是会读诗更重要?

所以,我的意见是,读西方前期经典以智性、理性为主,一方面,智性、理性诗歌没什么时代性区别,甚至几千年前的和当今区别也不大。另一方面,当今后现代诗歌实质性也是智性诗,或者说它的真正源头就是前期的智性诗,只是在修辞技法上有了些许的改良,语境上更富时代气息罢了,至于抒情、言志类诗歌,我们的古诗词营养已足够全面了,甚至比他们更优秀更经典。但是,若只读西方近期的后现代作品,可能你连什么是意象都搞不清楚,虽然看起来,人家在叙述,你也在叙述,貌似差不多,但人家可能行走在隐喻里,你却行走在现实里,人家在写诗,你在写散文。

但是,我们的翻译家距离经典的真相还很遥远,一不小心,就会遇到一个关键点译反了的,需要我们一字一句地对照原文,方能真正破译西方经典的基因密码。

《解读世界名作之二,史蒂文斯》

史蒂文斯(1879——1955)是西方唯一的唯物主义大诗人,他坚持一生的诗歌诉主旨就是“道”或哲学,因此,他生前一直被宗教社会所误读,甚至将其定义为“一场失败的实验”,但在去世后,却意外得到了广泛的承认,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主要的美国诗人之一。实质上他才是欧美后现代诗歌的启蒙人,西方后辈诗人正是因为吸收了他智性诗的营养,跳脱出了非此即彼的“逻格斯”,才有了当今的后现代智性诗。

《坛子轶闻》

我把坛子置于田纳西州

它是圆的,立在小山顶。

它使散乱的荒野

都找到了小山这个中心。

荒野都向坛子萃聚,

有次序地铺展开来,不再杂乱。

坛子立在地上,圆圆的

高高的,像一个空中港口。

它统领四面八方,

坛子是灰色的,很朴素。

它不滋生鸟雀或灌木,

与田纳西的一切都不像。

(鹰之译)

这首诗的主旨就是一个字“道”,史蒂文斯把老子不可说的“道”用一个坛子呈现了出来,大自然之所以能有条不紊地运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它们有自己的运行法则—— “道”的约束和指引。

诗家争鸣41期 | 叩问,诗人到底是会写诗还是会读诗更重要?

但是“道”也有“道眼”,万事万物都将按这个“轴心”运行,它首先是圆的,这样才能保证它永远是不偏不倚的,因为只有“圆”是距离周围的距离是相等的。其次,它是空心的,只有“虚心”才能装得下万物的倾诉,你看,每一阵风吹过,它都发出呜呜声,仿佛呼应,又像发出指令。再次,它是灰色的,并且无任何花纹装饰,不滋生鸟雀或树丛,正因为它从不装饰自己,无私欲,只用共性无个性,才保证它无私、无畏的品格,它的指令自然无任何倾向性,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和万物的“小我”都不像。

《纯粹存在》

心海尽头的那棵棕榈,

越过你的想象边界,矗立

在青铜色的布景中。

一只金色羽毛的鸟儿

在棕榈树上歌唱,没有人类的意欲,

没有人的感觉,一首异族的歌。

于是你明白,推理并不能

促使我们快乐或者不开心。

小鸟只是在唱歌,羽毛闪光

棕榈摇曳在宇宙中。

风在枝叶间自由滑翔。

鸟儿火焰般的羽毛散落着。

(鹰之译)

这是首哲学诗,《坛经》中曾记载一个“风吹幡动”的禅宗典故,一个和尚说幡动,另一个说风动,惠能却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但在史蒂文斯看来,风在动,幡也在动,而你和你的心都在动,动的原因来自每一个存在者的纯粹自由。

诗家争鸣41期 | 叩问,诗人到底是会写诗还是会读诗更重要?

大自然所有的存在都是纯粹的,不以人类的意愿为转移,它们的形成缘由以及终结,都在我们的想象之外,我们的想象与推测只能无限地去靠近它,但对它们而言,都是无限中的有限,“自由”中的不自由罢了。棕榈和小鸟都没什么财产,棕榈摇曳,鸟儿歌唱,都是源自一种“存在着”的绝对自由。所以,我们的快乐与忧伤,幸福与困苦,其实与自然存在关系不大,那些都是客观的“他在”,我们只是被我们无限放大了的物欲约束了自我罢了,明白了这些,你就找到了幸福和自由的真正源头。

《雪中人》

一个人必须拥有冬天的心境

才能理解冰霜,以及在白雪

重压下的那些松树枝条;

必须在寒冷中伫立很久

才能坦然面对冰挂下刺柏的颤栗

以及远处的云杉,在一月阳光中

粗糙地生长。才能不必介怀

风的吼叫声中的种种痛苦

以及在风中苦苦挣扎的树叶

那是地籁的声音

只是,同样的风

穿过同样空旷的地方

作为一个雪地里的忠实聆听者

只有当他自己也彻底消失时,才能看见

那里的无中之有,有中之无

(鹰之 译)

诗家争鸣41期 | 叩问,诗人到底是会写诗还是会读诗更重要?

这也是一首呈现“道”的诗,中国道家崇尚“天人合一”,一个人只有彻底忘却自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理解造物主造万物的深意。“一个人必须拥有冬天的心境,才能理解冰霜”,那么,冬天的深意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让万物受罪吗?当然不是,冬天的深意就一个字——爱。万物只有历经冬天的风刀霜剑的艰苦磨砺,才有资格享受春天的春意盎然,否则,它们不会懂得珍惜。所以,这些在风的吼叫声中战栗、挣扎的枝叶又算什么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又安知不是存在合理的地籁之音呢?!所以,虽然表面看起来,只是同样的风穿越同样的空旷,但造物主给每一种植物都偷偷下达了不同的指令,它们只要遵循这些指令行事,便会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就像此刻的作者——雪中人,只有在风雪中伫立很久,才能发现这一切的“无中之有,无中之无”,这也是我应该付出的代价。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1463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