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高适的最后一天:临终作诗怀念杜甫,想起李白满脸鄙视

高适的最后一天:临终作诗怀念杜甫,想起李白满脸鄙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初七,寒风刺骨,浮云遮日,长安城一片萧瑟,天街行人寥寥。这天是“人日”,相传女娲于此日造人。长安城百姓纷纷戴人胜(用彩纸、丝帛等制成小人形状戴于头上,用以辟邪祛灾),吃七宝羹(七种蔬菜加米粉制作成羹),欢庆佳节。

崇仁坊高常侍府内,须发皆白的高适躺在卧榻上,已如落日余晖,只留晚照。他望着缥缈的苍穹,忽然吟诵道: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吟着吟着,声音越来越低,渺不可闻,渐趋于无。

高适出身将门世家,祖父高偘(读如侃)是唐高宗时期名将,曾率军擒获突厥车鼻可汗,还曾随李勣伐灭高句丽,被封开国公,食邑两千户,死后陪葬昭陵。父亲高崇文官至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初冬,北风呼号,飞雪漫天,高适出生于河北沧州。这一年,神探狄仁杰去世,武则天痛失左右手。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高崇文前往韶州上任,六岁的高适随父前往。

这一年,一位西域胡商挈妇将雏,背着漫天黄沙,艰难跋涉在前往中原的大漠中,最后定居在四川江油。他给自己起了皇家李姓,给五岁的儿子起了个简单好记的名字:李白。

高适在韶州一直生活到20岁。韶州在唐时为蛮瘴之地,土著居民悍勇好斗,多信邪神,不服王化,但在中原人和土著人的杂居区,经过东晋以来几百年的交流融合,已经颇有礼让之风。生活在这里的中原人平生只有一个梦想,便是离开这里,回中原去。唐玄宗时期著名宰相张九龄,便是出生在韶州的中原人,他靠科举进入长安,实现了命运逆袭。

高崇文给高适取字达夫。适意为走向心中订立的目标,达即“达则兼济天下”之达。由于公务繁忙,高崇文从小对高适疏于管教,高适很快跟当地土著们打成一片,终日击剑喝酒,赌博斗殴,养成了日后“跌宕飞扬,不拘细行”的豪横性格。

就在高适在韶州放飞自我这些年,比他小一岁的李白在江油县也混的风生水起,交结一帮无赖“豪雄”,终日喝酒赌钱,击剑斗殴,笑入胡姬酒肆中。

可见牛逼人物经历都是相似的,这叫英雄所见略同。不同的只是,高适父亲是大官,李白父亲是大贾。

开元七年(719年)初春,杨花盛开,万物复苏,天地间一片勃勃生机,高适西漂帝都长安,开启了一生的奋斗之旅。也在这一年,李白下了大匡山,告别隐居学道的神仙生活,开始游历江湖,见识更大的世界。

高适意气风发来到长安,跟好多胸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很快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兜头浇了一盆冰水,从脑顶门一直寒到脚板心,途经心脏,一颗心也拔凉拔凉的。他向好多公卿大佬推荐自己,大佬们就一句话,你谁呀。

多次碰壁之后,高适心灰意冷,慨叹道,白壁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这是所有初出社会有志青年的共同感悟,自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惜怀才不遇,老板们都瞎了一双钛合金狗眼,还戴着一副有色墨镜。

还是太年轻,被社会毒打太少。

高适不甘心,又在长安逗留了一年,毫无意外一无所获,作《行路难》大发牢骚。

君不见富家翁,昔时贫贱谁比数。一朝金多结豪贵,万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长满眼前,妻能管弦妾能舞。自矜一朝忽如此,却笑傍人独悲苦。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虚台私自怜。

两首诗非常接地气,道出了所有漂泊帝都有志青年的共同心声。

第一首是说,你看那些做生意的商人,最初也是穷的叮当响,忽然踩了狗屎运,发财了,立马妻妾成群,终日莺歌燕舞,转头笑话那些没成功的人屁本事没有,还过着伤心愁苦的悲催生活。租了一间破房子住在人家隔壁的我天天羡慕嫉妒,只恨我满腹经纶,却混的如此悲惨,早知道做生意能够赚大钱住豪宅倚红偎翠,我整天读这些没用的书干嘛啊。

第二首是说,你看那些富家子弟,每天骑着骏马,搂着美人,何等逍遥快活。哪像我,每天窝在小屋里读几本破书,憔悴孤独,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候抱抱可怜的自己。

自古多情空余恨,伤心都是读书人。

高适的最后一天:临终作诗怀念杜甫,想起李白满脸鄙视

牢骚归牢骚,日子还得过。他在长安认识了一个名叫薛大的朋友,这厮终日玩鹰走狗,有一天拎了一只鹰出来,高适写诗赞道:寒楚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我就是这只冬天的苍鹰,暂时展不开羽翼,被你们这些燕雀笑话。待到明年夏天,我羽翼已丰,展翅翱翔,直冲云霄,你们一个个都躲在墙角里哭去吧。

年轻人,有志气。

开元九年(721年)晚秋,西风萧瑟,落叶飘零,高适来到河南道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暂居。高适作为一个广东长大的河北人,为何要来河南定居,我百思不得其解。高适后来跟朋友解释:忆昔游京华,自言生羽翼。怀书访知己,末路空相识。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托身从畎亩,浪迹初自得。雨泽感天时,耕耘忘帝力。

我曾经以为自己很牛逼,从韶州来到长安,找了好多朋友,都帮不上大忙。我在帝都混不开,又不好意思回老家,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只好来宋州种地。这里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只要能吃苦肯流汗,就不愁温饱,不用圣人(李隆基)垂恩。

直到开元十七年(729年),三十岁之前,高适都在商丘种地。

但是这八年要说高适一直手挥锄头镰刀,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土里刨食,却是不实之词。一个人,只要略微有点办法,都不会种地,无论古今中外,因为种地是“被上帝诅咒的职业”。《旧唐书》说他“不事生业,家贫,以求丐自给”。《新唐书》说他“不拘小节,隐迹博徒,才名自远”。

求丐,不是当乞丐,而是作游侠。大家看武侠小说,都有一个疑问,游侠们靠什么生活。其实很简单,一是本身家里有钱,像李勣李白,家财万贯,养着好多小弟,不愁经济来源。一是抢劫偷盗,干些没本钱买卖,像《水浒传》里各位好汉。一是求丐,向有钱人伸手讨要。张老板,这段时间手头紧,借点钱花花,有了就还你。其实等他还得猴年马月。

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是第三种游侠。高适也是第三种游侠,他根本不种地,或者说,种地只是幌子,他缺钱了就跟当地富户要,要了也不还。

就在高适过着到处求丐的苦逼日子的时候,李白却混得风生水起。他24岁离开江油,“仗剑去国”,离家远游,和高适不同的是,李白不是穷游,他带着老爸给的“三十万金”。李白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兄弟都子承父业,在长江沿岸做生意。唯独李白想当官,不想做商人。老爸于是给了他三十万钱,拿去花,花完回来继承我的产业。

李白带着三十万钱一口气来到烟花繁盛的扬州,没到半年跟一帮狐朋狗友花个精光。途中小弟吴指南也不幸生病去世,但是这都难不倒李大侠。李大侠一口气跑到湖北安陆,做了许家上门女婿,照样过得风生水起,生活质量一点没下降。

历史大号温乎读遍诸史,悟出一个道理,社会人普遍都比读书人混的好。社会人懂得变通,识时务者为俊杰,读书人却是一根筋,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其实李白和高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他们身上社会人的成分更浓郁一些。他们都是靠混社会生存的,读书只是生存的第二技能。哪怕他俩大字不识一箩筐,照样混的不比别人差。只是他们选择了“学而优则仕”这条道而已。

李白就是高适口中念念不忘满脸鄙视顺带羡慕嫉妒恨的“富家子”。这厮仗着老爸有几个臭钱,整日倚红偎翠,花天酒地,没钱了居然去当上门女婿。古代上门女婿地位跟罪犯等同,兵役徭役首当其冲,生了孩子不能跟自己姓,死后不能埋回祖坟。就这种不仁不孝之事,李白都能干出来,还有啥干不出来的。

当然了,此时高适还不认识李白,但是两人日后交恶的种子已经埋下。虽然都是混社会,但是高适看不起李白这一款。

高适的最后一天:临终作诗怀念杜甫,想起李白满脸鄙视

高适在商丘蛰伏期间对功名充满了渴望。

《闲居》: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闲居期间心头波涛汹涌,杨柳春风的烟花胜景,他却无意欣赏,喝酒没滋没味,看书也看不到心里去。

《渔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我就是垂钓渭水的姜子牙,手持直钩想要钓条大鱼,奈何周文王久等不至,天色已晚,我该上哪儿去找他啊。

《偶得》: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君王不可见,修竹令人悲。九月桑叶尽,寒风鸣树枝。秋天来了,落叶飘零,又一年时光白白虚度,我却还找不到引荐我出山的贵人。

开元十八年(730年),高适终于坐不住了,他知道如果继续在这里干等,就只能蹉跎一生了。于是决定弃文从武,去边疆杀敌立功。这一年高适31岁。

圣人云,三十而立。这里的立,并非立德立功立身立言,事实上除却极少数天纵奇才赶上风口,绝大多数人三十岁啥都立不了。圣人说的三十而立,立的是学。他十五岁志于学,三十岁就能在自己钻研的领域独当一面,成为学术带头人。圣人是想告诫广大有志青年,三十岁啥都没有不用着急,不用焦虑,不用妄自菲薄,只要用功苦学,把学问做扎实了,身外之物,唾手可得。

高适来到燕赵之地,正值初秋时节,望着结队南飞的鸿雁,他踌躇满志。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大丈夫自当血战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怎能当个缩头腐儒,一辈子将大好青春浪费在笔墨之间。

参军第二年,他就后悔了。军中并非净土,功业也不是那么好建的。当时的幽州长史名叫薛楚玉,文韬武略水平一般,面对咄咄逼人的契丹族和奚族侵扰束手无策,只能采取守势,而“胡儿”彪悍的战斗力让他心惊胆战。

《塞上》: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高适空有对敌良策,无奈人微言轻,说不上话,只能如李白一样,“拔剑四顾心茫然”。

《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这些“营州少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天天骑马射箭,长大后彪悍善战,唐军只能在城头上看他们耀武扬威,不敢出战。这帮营州少年就是日后安禄山造反的主力。

开元二十年(732年),李隆基派信安王李袆任幽州长使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大破契丹族、奚族联军,联军一看打不过,立马投降了,朝廷赏赐无数,作为招安诚意,却对征战沙场的勇士们不闻不问。

《蓟门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蓟门行》: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蓟门行》: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他遇到一个老兵,白发苍苍,持戟独彷徨。打了一辈子仗,没见过部队高级长官。想当年,这位老兵跟高适一样,年轻气盛,满腔热血,仗剑骑马来到边疆,欲图立功封侯。没想到一生将近,建功立业之心早随时光耗尽,唯余唏嘘。

一年到头无休止打仗,胡儿打了一波又一波,仿佛植物大战僵尸,永远打不完。将士们纷纷抱怨,这种生活何时是个头啊,都想回家过太平日子。

高适的最后一天:临终作诗怀念杜甫,想起李白满脸鄙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隆基派名将张守珪替代李袆,出任幽州长史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张守珪整顿军纪,主动出击,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每战皆捷”,最终斩杀诈降的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于紫蒙川(今辽宁朝阳西北)大阅军队,宴赏将士,传酋首于东都洛阳。第二年,还带一帮有功将士来到洛阳献捷,李隆基亲自赏赐各有差。

本来这是高适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只可惜高适没有把握住,他在张守珪上任之前眼看出头无望,离开了前线,回到了长安。路过蓟门,遇到了另一位大诗人王之涣。王之涣和高适李白一样,都是少年游侠,长大了想凭掌中剑建功封侯。

《蓟门不遇王之涣因以留赠》: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哥我命不好,十多年一事无成,也没遇到贵人提携。累了,山高水远,想回家了。胡儿不讲武德,兄弟好自为之。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高适35岁,一路辗转,找了好多朋友,见了好多大佬,依然一无所获。

《邯郸少年行》: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平原君好客,养士三千,高适却遇不到这样的爽快人。有的拒不见面,有的勉强见面,吃上一顿饭就把他打发了,真正世态炎凉。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李隆基下诏,其或才有王霸之略,学究天人之际,智勇堪将帅之选,政能当牧宰之举者,五品以下清官及军将、都督、刺史各举一人。高适欣然应试,毫无意外落第了。据高适后来回忆,是因为举荐他的人品级太低,在朝中影响力不如别人。

同年,杜甫应进士科不第。

为啥李白高适不应进士科。因为进士科最难考,除了王维这样埋头攻读圣贤书的学霸能考上,像李白高适这种每天喝酒打架的学渣根本门都没有。高适辩解说,自己根本看不起进士科和明经科(耻预常科),所以不考。其实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你倒是走两步啊。

高适虽然一事无成,但是名声已经混出来了,跟杜甫,颜真卿,张旭,贺知章,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等人交游密切。

有一日,天寒微雪,高适和王昌龄、王之涣三人去酒楼喝酒,不大一会儿上来三位美艳不可方物的歌女。三人于是打赌,最漂亮的歌女唱谁的诗,谁就结账。

一位歌女首先唱王昌龄的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随后一位歌女唱高适的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最后一位歌女唱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后压轴这位最漂亮,王之涣拍案而起,跟高适和王昌龄大叫,乡巴佬(田舍奴),看到了吧,我绝非浪得虚名之徒。三人开怀大笑。

高适的最后一天:临终作诗怀念杜甫,想起李白满脸鄙视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适写下了名动一时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只有真正上过战场的人,才能深刻体会战争的残酷无情。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再入长安,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联合举荐下,终于得到了唐玄宗赏识,李隆基降尊屈纡,请李白吃了一顿饭,还亲手调了一碗莲子羹给他喝,问李白,我朝用人跟武后朝用人有啥不同?李白说,用人譬如瓜地挑瓜,武后朝专捡个大好看的摘,也不管熟不熟,甜不甜。我朝不看外表,只重内涵。说的李隆基挺不好意思,小李过奖了,我没有那么好。

李白被封为翰林待诏,也就是李隆基私人秘书,有材料写写材料,没材料写写诗歌。当时李隆基已经不怎么处理政务,国家大事都交给李林甫全权负责,所以李白也没啥重要材料可写。暮春时分,李隆基和杨贵妃在兴庆池赏牡丹,把李白叫来,赶紧写首诗,夸夸贵妃和牡丹哪个好看。

李白张口就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有一天李白上街喝酒,只见一个器宇轩昂的大汉被刽子手押着,直奔西市刑场。李白拦住问道,此人犯了啥罪。行刑者认识李白,回答,这人名叫郭子仪,在战场上打了败仗,按律当斩。李白说,刀下留人,我去宫中要张特赦令。行刑者说,要快,晚了我们担待不起。

李白打马直奔宫中,找到李隆基,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我看此人器宇不凡,乃国之栋梁,能否饶他一命,让他戴罪立功。李隆基很给李白面子,信手写了一张特赦令。李白飞奔出宫,救了郭子仪一命。

郭子仪说,大恩不言谢。李翰林救命之恩,郭某铭记于心。

高适依然落魄。他也经王维推荐,走过玉真公主的门路,还写了首《玉真公主歌》拍彩虹屁:常言龙德本天仙,谁谓仙人每学仙。更道玄元指李白,多于王母种桃年。仙宫仙府有真仙,天宝天仙秘莫传。为问轩皇三百岁,何如大道一千年。

然并卵。

玉真公主为啥推荐李白,却不推荐高适?究其本因,李白跟玉真公主是一路人,两人都是修仙者,有共同语言,能交流。高适并非道家人士,不入玉真公主仙目。道不同,不相为谋。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宫里呆不惯,被李隆基赐金放还,跟杜甫一起,前往商丘拜访高适。秋高气爽,三人携手登上大梁吹台,开环畅饮,互相吹嘘。高适写了《古大梁行》,中有“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之句;杜甫写了《遣怀》,中有“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之句;李白写了《梁园醉酒歌》,中有“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之句。

三人都说,黄金如粪土,友情似海深。

天宝八载(749年),高适再入长安参加科考,这次考上了,被任命为封丘县尉。临行给李林甫写了效忠信,中有“未为门下客,徒谢少微星”之句。少微星为士大夫之星。高适意思,我很想成为您的门下幕僚,只可惜您不用我。

高适到了封丘,写道:可怜薄暮宦游子,独卧虚斋思无已。去家百里不得归,到官数日秋风起。五十岁才混了个县尉(从八品),高适很不满意。

高适的最后一天:临终作诗怀念杜甫,想起李白满脸鄙视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病逝,杨国忠大肆清算李林甫旧部,由于给李林甫写过效忠信,高适生怕受了牵连,毅然弃官,一口气跑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成为哥舒翰私人秘书。哥舒翰和安禄山封常清高仙芝等节度使一样,都看不起杨国忠,所以杨国忠且不说对高适没啥意见,即使有,也不敢跟哥舒翰作对。随着哥舒翰权势渐增,高适附骥之尾,终于动达天听,进入李隆基圣眼。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翌年,安禄山和哥舒翰战于潼关,哥舒翰大败,被部下绑在马上,献给安禄山。唐军死伤殆尽,高适从乱军中突围而出,一路跑回长安,向李隆基阐明前线战况,给哥舒翰伸冤。李隆基仓皇西遁,高适随行护驾,禁军于马嵬驿发动兵变,杀死杨氏姐妹,李亨和李隆基分道扬镳,高适随李隆基前往成都。

途中李隆基发布了一道诏令,让各地藩王起兵勤王。高适跟李隆基说,此事不可行。朝纲解钮,叛贼肆虐,国家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领袖整合一切力量平叛。如果这个命令下发,各地藩王各自为战,甚至会撼动太子李亨(此时李亨已经称帝,高适还不知道)地位,于国不利。李隆基不听。

永王李璘接到李隆基诏令,果然起兵江陵,不听李亨节制。为了仗大声势,李璘派人卑辞厚礼,请隐居修道的李白下山,李白一口气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为李璘摇旗鼓吹。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这首是说,李璘起兵是受了李隆基诏令,名正言顺的。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这首是说,李隆基和李亨把祖宗基业丢了,李璘前去收复旧河山。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这首是说,我(李白)就是谢安那样的高手,能挽狂澜于既倒。

任何一首,都是找死的节奏。

李亨听说高适曾劝李隆基不要发布这条乱命的消息,发现高适是个人才,便派人将高适从成都调到灵武商量对策,高适说,李璘部下都是大唐将士,他们都是忠于朝廷的。之所以跟着李璘混,还是李隆基的诏书在起作用。只要到了前线,向他们说明情况,现在大唐话事人是你,李隆基说了不算,老黄历早翻篇了,李璘不战自溃。

李亨听了,握着高适的手狠狠摇,你真是个人才,这么多年被我爸埋没了。我任命你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与江东节度使来瑱会师安陆(李白第一次当上门女婿的地方)平乱。高适途中给永王部下写了好多檄文,让他们认清形势,不要被永王骗了。永王部下纷纷偷偷给高适写信,表明跟李璘划清界限,拥护李亨的忠心,没有李白一封。

李璘在乱军中被杀,李白被关入大牢。对于如何处置李白,李亨也很闹心。毕竟李白名满天下,如果杀了,自己难免会有“诛贤”的恶名。但是不杀的话,就对李璘造反没了交代。李白受审期间,包括老婆宗氏在内的各路大佬纷纷展开营救,但是劳而无功。李白听闻高适混牛逼了,位高权重,就给高适写信,希望高适拉兄弟一把,跟李亨说说,放自己一马。

高适对李白的请求置若罔闻,保持了沉默。除却高适深谙官场险恶,不想趟李亨李璘兄弟残杀这池浑水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高适看不起李白为人,觉得李白做人没底线。出身卑贱(商人),有钱就嘚瑟,没钱就当上门女婿,还给反贼唱赞歌,要不是诗写得好,这得啥人设啊。

当年三人在大梁城遗址许下的誓言,早就已被,雨打风吹去。

最终出手的是郭子仪。郭子仪跟李亨说,李白救过我的命,我愿舍出全部家财和爵位换他一条命。别人的话李亨不听,郭子仪的话李亨不能不听。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李白被流放夜郎。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高适出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人称高常侍。后人评价,大唐诗人之遇,莫过高常侍者。

大唐三百年诗人辈出,只有高适混得最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9973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