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西邻寡妇常来“打枣”,杜甫写诗心疼,短短8句却尽显诗圣仁心

西邻寡妇常来“打枣”,杜甫写诗心疼,短短8句却尽显诗圣仁心

文/顾无

【引觞漫谈】

大学毕业以后,从北方到南方,从小镇到大城市,虽然深圳的物质条件比家里好出太多太多,但每次回家,总还是更喜欢家里那种气儿。

前几年还在大学的时候,老家突然打电话过来,说家里种了十几年的枣树被大风吹断了,从此以后的九月十月,再也没有从家里寄来的枣子吃。

因为这件事,勾起了一些对农村生活的回忆。在街边种着的枣树,向来是不分你家我家的,想吃了就去打几个,就像是鲁迅笔下的鲁镇,路人摘几个西瓜解渴是算不得偷的。

自小被这种文化熏陶,所以见不得斤斤计较的人,今天看到杜甫一篇与此相关的诗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西邻寡妇常来“打枣”,杜甫写诗心疼,短短8句却尽显诗圣仁心

【临其诗境】

杜甫的一生是很坎坷的,少年时期的十年寒窗与裘马清狂匆匆而过,等待他的是长安十年困顿不遇,以及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之于杜甫,是人生的转折,亦是作为诗人的升华,不过当时的杜甫自然想不到这些。

他只是漂泊着,记录着,偶尔为能够安定下来而庆幸不已。

西邻寡妇常来“打枣”,杜甫写诗心疼,短短8句却尽显诗圣仁心

唐代宗大历二年,也就是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此时的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中,草堂前种着几颗枣树。西边的邻居是为寡妇,为生计所苦,常常来这边打枣吃,杜甫对此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了一位姓吴的亲戚,但是这新主人刚一住进去,就在草堂边上插上了篱笆,摆明是不想让寡妇来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下此诗,劝告亲戚。

西邻寡妇常来“打枣”,杜甫写诗心疼,短短8句却尽显诗圣仁心

【经典原文】

又呈吴郎

杜甫 (唐)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西邻寡妇常来“打枣”,杜甫写诗心疼,短短8句却尽显诗圣仁心

【条分缕析】

诗的一开篇先点题,告诉亲戚我这次来信是要跟你说西邻寡妇打枣的事情。杜甫先介绍情况,之前我在的时候啊,堂前的几颗枣树是随便西邻来打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了解她的情况,那也是一个可怜人,没有儿女没有吃食,在这乱世中无依无靠,能帮还是帮一下好了。

后面两句解释原因,不是因为困穷,谁会宁愿做这种卑微求生的事情呢?正因为她心中对我们,对世界有恐惧,我们才更应该好心对待她呀。

说到这里,吴郎肯定已经猜到这封信的用意了,而杜甫也恰到好处的点到了吴郎。

西邻寡妇常来“打枣”,杜甫写诗心疼,短短8句却尽显诗圣仁心

话头还是从寡妇提起,寡妇见到屋子换了新主人,自然会有所提防,不会那么快适应。这个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引起你的不快也是理所当然。不过你为此而插篱笆挡起枣树,却也太像个真事儿了吧,还是不要这样的好。

最后两句是整首诗升华的地方,陕西有首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也在这两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那位寡妇已经向我倾诉过,已经被官府征租逼税到一贫如洗难以为继。我因此想到这兵荒马乱的时代,还有不知道多少农民遭受着与她相同的苦难。一念及此,不觉涕泪盈巾。诗歌的主题一下子从打枣与否扩大了,扩大到广阔的社会与宇宙中,杜甫胸怀天下的仁者之心也就在这诗境中灼灼闪耀。

清人卢德水对这首诗有过评价:“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可谓得之。

西邻寡妇常来“打枣”,杜甫写诗心疼,短短8句却尽显诗圣仁心

这首诗有两个出彩的地方,上文所提到的“仁音”“仁义之人”是其一,杜甫作为一个儒者,处处展现一颗仁心,寡妇打枣本来是一件小事,可杜甫却由此想到了天下苍生,想到了世人所面临的种种无奈与苦难。

另外一个,则是诗歌的结构,也就是杜甫对事件的展开方式,尤其值得还在上学写议论文的同学学习。开篇点题,然后揭示原因,还引入了自己的事迹加以说明;五六句委婉劝谏吴郎,照顾到双方情面;最后一句从个人延伸到社会,深化升华主题。

这放到现在简直就是一篇完美的议论文,老师给打60分,全年级传着看那种。由此也可以看出杜甫写诗的功底所在,杜诗可学,可学之处就在于精打细磨,最终臻至浑融。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9902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