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子 /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白落梅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唐装美女在茶厂采茶

关于茶的源起与发展

中华民族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由于天然地理上的隔阂,形成不尽相同的民族及其文化特性,沟通的语言和书写的文字也是异彩纷呈,同一事物随着地区的改变也有多种的口语称呼,甚至可能对同一称呼同时具有多种写法。

在历代文献史料中,关于「茶」的名称、字形有很多不同记载,虽然「茶」是正名,但是在中唐以前「茶」字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本身具有一字多义的性质,其中之一就表示「茶叶」。

目前看来,「茶」字字形的较早遗迹,在古玺印中便已经出现过,如《古铸汇编》中收有的三个古蚕文字,推测此字应该是先秦时的书迹。随着时代的演进,「茶」的名称在文献上出现次数越来越频繁,名称也很不一样,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越来越普及,「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渐渐地,渗透进一般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为了将文字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晰明确,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茶」字也就应运而生。

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并且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于是,很多人认为饮茶文化就是中国人首创的。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考究饮茶的文化、历史十分悠久,确切的起源很难确定,一般都认为茶可能溯源到春秋战国以前,然而并无明确的史料来验证它的客观存在,例如陆羽《茶经》卷下《六之饮》谓:“茶之为钦,发乎神农氏,开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裁、远祖纳、谢安、在忍之徒,皆煮饮焉。” 其中恐怕多为臆测,非史料所能旁证。若为部分事实又因未能详加申述,饮茶之状况将无法具体理解。

《茶经》又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中所述之食经可能为虚,不是为据。另外,《尔雅》中虽然有“苦荼”之旬,然《尔雅》并非作于周公之时,因此亦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概括而论,饮茶文化的产生较为具体的记载可以说是始于汉代,而盛行于唐代。西汉时王褒《僮约》记录着“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等片段字旬,由此可知当时饮茶的风气已经渐渐将饮用煮茶的器血与产茶地区纳入饮茶文化的一环。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经过秦汉时期,唐代已达到饮茶文化鼎盛的局面,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前人所说:“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的情境了解当时唐人饮茶风气的普遍。

随着唐代饮茶风气逐渐渗入到普遍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从保留至今的许多文本中察觉出,在当时的书法中关于「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唐代狂草书家怀素的《苦笋帖》。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苦笋帖》是一幅信札,上面写道:“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描述怀素对于朋友相赠的笋子与茶叶经过品尝后相当喜欢,故而修书向好友表示希望能再多送些给他的意愿。全帖虽然只有十四个字,但从全篇流畅的气韵和丝毫不凝滞的笔意似乎看出怀素爱茶的生活情趣。

在中国茶文化和书法史上,宋代都是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也是书法名家,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他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说:“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发展,且是一幅有名的书迹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此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的书迹传世。

另外苏东坡也是书艺通茶艺的代表书家,除了种茶、品茶、鉴水、写茶外,很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实证主义者,只要是他,有兴趣的事情他一定要亲手去印证体验,去啄磨钻研。如宋代流行的煎茶方式,他留下了『试院煎茶』及『涉江煎茶』两诗就生动写出亲自煎茶的实践之情,充满儒释道三家合流的人生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万汉诗》、郑萤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享斋中试湿县茶》等等,都留下了书迹与茶趣。其中有的作品就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至于近代因茶而兴的创作也顺应饮茶风气的提升而更多了。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昔日茶在生活中的角色,由疗疾的良药、提神的佳饮提升到交谊的清品,衍生出一系列的茶艺活动和具备了特定的思想内涵,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擅变而成的。特别是魏晋以来,以茶代酒的出现及茶与佛教结合而逐渐显现出素朴、宁静、清雅、淡泊、和睦、互敬等等象征意义。因此,茶艺的精神及给人的审美愉悦总是离不开这些内容,它最终是品味养成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历练。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茶文化包括茶栽植技法和茶的味觉感受以及因茶演绎出的美学特征,其过程体现形式美丽和精神理趣的高度统一,是长时间历史发展与文人艺术家参与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常民文化。

因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更与宗教结合,于是茶艺之道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考究、美成的认知等,共构为丰富的文化资产。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主(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唐装美女采茶

虽然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都乐意接触以渲染其风雅韵致。然而,茶文化也同时是大众文化,可作为生活休闲的一环,农间问暖、警局寒喧、街头闲聊等都可随时发现茶品茶事,由此而知茶文化可以说沁渗层面极广,轻轻松松影响到整个社会阶层。

(一)历史悠久

饮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前文已经提及远在武王伐纣的年代,茶叶已是贡品的一种,丝路开通后,更是与中亚欧洲地区货物交换的不二选择。汉朝,佛教盛行,「坐禅」修行的方式也很普遍,进而促使人们发现「茶」具有良好的提神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的北方鲜卑族大力推行汉化,饮茶文化亦随之推广到边疆地区,偏安南方的东晋流行玄学清谈,文人恣肆旷逸的言行和入喉回甘、余韵环绕的茶极为契合,是以饮茶之风在形式和意识面上都往雅致的层次提升上去。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隋朝时饮茶便已是全民的一种普遍休闲活动。唐代与茶叶相关的各个行业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

宋时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更是讲究采茶时的节气、产地、茶血、水质等,饮茶不单是种休闲活动更反映了对工艺艺术的鉴赏格调,并且向知识文化层面提升。

清代的茶文化则是伴随海运兴盛、海外贸易发达的经济优势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

综观历史上茶文化的发展,从作为实质交易的贡晶到形成全民的休闲活动之一,接着融入对文化、宗教、艺术、哲学思考的意识层面关注,其实饮茶文化已在不自觉中随着时代改变了某些特质,又兼之能与生活风俗的变迁有所融合,终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饮茶文化。

(二)民族性情

在中国广大境内没有哪个民族是不喜爱饮茶的,饮茶早与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相结合,渐渐地形成各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甚或是喜庆婚礼也都会以民族茶饮的方式作为基础。好比蒙古同胞在遇到族内婚丧喜庆的纪念活动或是有外地朋友来访时,会以地道香浓的茶并淋上浓郁的酥油用来招待客人。

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文化反映出丰富且多元的民族性,饮茶文化密切地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充分展现出茶文化随着时代、地区而改变的开放特性。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三)文化内涵

壶清茶沁心脾,挥笔泼墨神之笔。茶与书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源远流长,变化千端。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书法与饮茶二者在某个关键时间上所追求、崇尚的其实就是一种典雅、精致、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活动表现,反映出来的便是一种质朴,富有生命力和个人特色的时代文化象征,就书法工作者而言,据除一切杂思以当象不入于心的定静功夫要求对人格思想的提升进行创作是很重要的,柳公权就曾以「心正则笔正」一语来进谏皇上不可有偏执之心,同时也点出「字如其人」的论点。

苏东坡一生不得志,但却一生嗜茶。他写诗作文要喝茶,睡前睡起要喝茶,夜晚办事要喝茶,还热心于采茶、制茶、烹茶、点茶的钻研,甚至对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将有研究。对茶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品其味,而是升华至品其理,这是苏轼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他对茶文化的突出贡献。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东坡煮茶图

有一天司马光便问他 “茶茶欲白而墨欲黑,茶欲重而墨欲轻,茶欲新而墨欲陈。君何以茶墨两爱?”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称赞了茶与书法的共同美。此外,如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不仅仅是对茶与书法关系的多一层认识,同时也体现了茶与书法的共同美。

茶与书法,原本都是有着生命的孪生兄弟,他们都是等待着复活的生命,茶与书法都怕光线,所以必须全封闭;茶与书法都怕潮湿,受潮的茶与书法都会生霉,从而永远失去青春焕发的那一天;他们需要深藏不露。

品人生一壶禅茶

《士碗茶歌》

(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代卢仝的《士碗茶歌》清楚指出喝茶对身体的好处,不单是能润喉还可以作为交友的方式,兼之还能引发诸多灵感想法,并且使人发一身薄汗,忘却不平之事使得遍体舒畅内心平和。喝茶,不是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事,而是忘却是非、不计名利、顿悟灵魂、直通仙境的精神享受。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用明月、朝霞、罗织、红纱诸意象,给人华而不奢、色彩斑斓而不目眩、纤巧清丽的视觉享受。在寓意上,“慕诗客,爱僧家”,又定出了茶与禅的相通缘由,以“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作结,颂茶叶之功,为古今之人洗心涤虑,不知疲倦;惟醒时可赞,醉后则不能表达清楚。茶使人出尘脱俗,茶让人看透古今。

可见,饮茶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更增加文人或艺术家的雅兴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无须为了注定的悲剧,选择感伤。但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停止修行。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由「荼」话「茶」:品一壶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真正完美的人生当留白,留白,即是佛家所说的空明。人间是最能表现自我的剧场,如果有一天故事剧终,选择出离,一定要真的放下,而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要相信,别无选择的时候,会有最好的选择。愿我们品一壶人生的禅茶,在淡然的烟火人间修一颗平和之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9799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