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1966年,傅雷夫妇相约去死;留遗书:教出叛徒儿子,愧对人民

1966年,傅雷夫妇相约去死;留遗书:教出叛徒儿子,愧对人民

1966年,傅雷夫妇相约去死;留遗书:教出叛徒儿子,愧对人民


1966年的9月3日清晨,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像往常般安顿好所有代办的事情,便与妻子朱梅馥相约死去;为防止踢开脚下方凳时惊扰邻居休息,两人还专门在地上铺好了棉被……

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正是通过傅雷的大量译著,我们才有幸领略巴尔扎克,伏尔泰,罗曼·罗兰等国外文学家的精彩魅力;更有幸收获了《傅雷家书》的敦敦教诲。

可夫妇两人的黯淡离开,让世间再无《傅雷家书》续篇!

【倔强的他:人格比任何东西都可贵】

傅雷曾亲手填写过一张履历表:

1952年起,任中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1955年到1957年,任市政协委员;

1957任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

而1957年的7月6日,则是傅雷生命的弯角。

当时的他受邀请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语调是乐观诚恳。

可就是这篇备受欢迎的文章,却成为摧毁傅雷的导火线。

1966年,傅雷夫妇相约去死;留遗书:教出叛徒儿子,愧对人民

仅一个月时间,上海报纸便开始了对傅雷的抨击,傅雷的处境岌岌可危。

当时上海文艺界领导石西民,很是欣赏傅雷;专门找傅雷谈话,劝说傅雷只要承认自己说错了一些话,做些面子上的检讨,就能过关。

可刚正不阿的傅雷反驳:没有廉价的检讨。人格比任何东西都可贵,我无法做那样的“深刻检查”。

1966年,傅雷夫妇相约去死;留遗书:教出叛徒儿子,愧对人民

丈夫遭受的屈辱,让脾气温和的妻子朱梅馥心急如焚;她深知丈夫是个“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人,很担心遭受这样的怒目之辱,丈夫会拂袖而去、离开人世。

果不其然,傅雷有次出门,到深夜也没有回家。

朱梅馥等了很久,外边才响起了敲门声;她急急忙忙去开门,却看到傅雷神色疲倦;良久他才开口说话:“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还小、还在念书,今天我就……”

这是一个七尺男儿的心酸倾诉!

【爱国的他:“孩子,你不能忘了祖国”】

两个月后,傅雷的遭遇,被远在波兰读书的傅聪得知。

此时的他也接到通知,要求他回国进行改造;傅聪知道,回国要么面对“老子和儿子互相揭发”的局面,要么就是下农村改造,弹琴的手指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也是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在当时最不理智的决定:从波兰出走英国。

对于傅聪出走英国这件事,傅雷最开始是不知情的;因为身份问题,无法看到内部报纸《参考消息》;最后还是由好友周煦良先生将报纸带给了他!

6个大字的标题赫然入眼:傅雷出走英国。

这件事无疑对傅雷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份打击并非是因为儿子的选择把他陷入危险境地,而是因为这份选择空落了傅雷常年对儿子灌输的爱国情怀。

也是因为这件事,傅雷和傅聪之间的通信间断了好久时间,直到引起了上海陈毅市长的注意,陈毅市长又汇报给周总理;周总理鼓励傅雷不断给傅聪写信,让两父子之间保持通信。

在多方的劝说和开导下,两人才再次恢复通信。

再次提笔写信时,傅雷给孩子定下三个原则:一是不入英国籍,二是不去台湾,三是不说不利于祖国的话,不做不利于祖国的事情。

1966年,傅雷夫妇相约去死;留遗书:教出叛徒儿子,愧对人民

傅聪亦是谨遵父亲教诲,在英国奋发图强,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大师;但后来由于在英国结婚生子,迫不得已改成了英国籍。

虽然是时代所迫,但傅聪的这份选择,又再次给了傅雷重创。

除此之外,国内的傅雷也失去了稳定的收入。

他一生以翻译外国文学为工作,稿费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在这段艰难的日子,他所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也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退稿,导致收入紧张。

惜才的出版社领导,曾向傅雷建议:改个名吧,用笔名出版吧!

但这份建议遭到傅雷的坚硬拒绝,他宁愿没有收入、饿肚子也不愿改名,这不是为了名气,而是因为改名就承认了自己有错。

乱世飘摇、凄风苦雨,傅雷却用傲岸不屈的铮铮男儿本性,英勇顽强地对抗着苦难。

可苦难太沉重的话,也会压垮所有的希望。

【善良的他:“真对不起你,害你受惊”】

1966年,是飞沙走石的一年。

8月30号那天,傅家大门响起了急骤的踢门声。

保姆周菊娣匆匆去开门,只见一群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穷凶极恶般涌入傅家。

要知道:傅家与上海音乐学院毫无瓜葛,傅雷从未在那里待过一天,孩子傅聪更不曾在那里念过一天书……可青年们哪管这些?

那是一场粗暴且漫长的过程:

先是有人怀疑傅雷夫妇在花园里埋藏“证据”,索性把小花园盛开的月季连根拔掉,就连花下当做肥料的带鱼鳞,都被用警惕的目光细细审视。

而后写给孩子们的《傅雷家书》也成为了重点的搜查目标;结果字里行间全是爱国情怀以及艺术鉴赏;他们相互传阅着、甚至读的入迷。

1966年,傅雷夫妇相约去死;留遗书:教出叛徒儿子,愧对人民

就在这时,在他家阁楼上,有人发现了傅雷夫人的亲戚寄放在他家里的小箱子;里面有个新中国成立前生产的小镜子,镜子背后镶嵌了张蒋介石头像。

而傅雷生怕牵扯到物主,坚决不肯说出亲友的名字和地址,只是反反复复的声明:不是自己的箱子。

也是因此,傅雷夫妇被拉到大街门口,戴上了高帽子。

据保姆周菊娣回忆:

闹剧结束后,面对狼狈不堪的家庭环境,傅雷夫妇首先是想到安慰自己。

“菊娣,真对不起你,害你受惊……”

回忆到这里,周菊娣早已哽咽失声!

【决绝的他:教育出叛徒儿子,愧对人民】

文人向来看重尊严和人格,那是他们的命。

所以,性情孤傲的傅雷因不堪凌辱,选择了以死抗争;这是不肯随波逐流的他,注定无法逃脱的命运黑暗。

那是9月3日清晨,保姆周菊娣惊讶发现,每天都能按时起床的傅雷夫妇,这天没有起来。

等推门一看,发现傅雷夫妇双双自杀身亡,傅雷吞服巨量毒药躺在躺椅上自杀,享年58岁;夫人朱梅馥则将床单系在窗框上自缢而亡。

在自缢前,朱梅馥担心踢翻凳子的声音会打扰到邻居,还特地在地上铺了一床棉被。

几十年后有人感慨于这床棉被,说道:

一个人要有何等的境界,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能从容的保持自己的教养,这样的灵魂是多么难得。

书桌上是一封写给朱梅馥哥哥的遗书:委托对方善后;这封遗书也被收录在了《傅雷家书》中,如来让人心痛,更让人震撼。

1966年,傅雷夫妇相约去死;留遗书:教出叛徒儿子,愧对人民

傅雷遗言;

“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不曾有变天思想……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况且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可以说:即便是临死前,傅雷对儿子傅聪变更国籍这件事,也是耿耿于怀的。

除了这段话,遗书中还交代了许多事宜:

让哥哥代付9月份房租,一共是55.29元;这些钱被装进了信封中!

姑母寄存的存单600元,也让哥哥帮忙归还;

对朋友寄存在家里,被青年们抢去的首饰感到抱歉,并付370元作为赔偿。

除此之外,夫妻两人还特意叮嘱:将600块钱的存单给保姆周菊娣,作为过渡时期的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让她受累

更让人泪目的是:信封中还有53.3元,是夫妻两人准备的火葬费!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旧能够为他人着想将他人之事交代的如此清楚,这是何等高贵的教养;整整三页的遗书,工工整整毫无修改,可以说:夫妻两人是以最坦然的方式走向死亡的,而这份死亡未尝不是抗争和呐喊。

傅雷夫妇就这样离开世界了,从此再无《傅雷家书》续篇!

【伟大的他:死于危世、生于艰难】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作为译坛巨匠的傅雷,更是活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

他用毕生的时间,为中法文学架起了一座文学桥梁,而这座桥梁永存于人世。

有多少人是通过傅雷才知道伏尔泰,巴尔扎克等法国文坛巨匠的;他为中国读者创作的辉煌成就,至今是无法取代的。

死于危世、生于艰难,傅雷深知逆风而行的代价,可他还是以痛心的选择捍卫了可贵的尊严和风骨。

1979年,随着傅雷被平冤昭雪,骨灰移入革命烈士公墓后,《傅雷家书》也正式被出版。

1966年,傅雷夫妇相约去死;留遗书:教出叛徒儿子,愧对人民

就是这些写给长子傅聪、次子傅敏的信,却成为中国市场的畅销书,总印册超过了100万册。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那样严厉,那样细致,那样富有原则性,倾注了那么多心血教育子女,却是世界上不常有不多见的父亲。

这本书没有惊险曲折的情节,没有离奇古怪的描写,更没有耸人听闻的秘事……然而人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对它爱不释手。

我想也是因为《傅雷家书》的意义,早就远远超过了家庭这个概念。

首先是里边蕴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感悟,是一部无比珍贵的修养读物;其次里边收录的傅雷遗书,呈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而傅雷夫妇不卑不亢的高风亮节,也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青年。

正是这样,《傅雷家书》不再是小家庭的狭义家书,更是写给大家的,成为万千读者得以受益的思想宝藏。

人生如白驹过隙,唯有那些高贵温厚的品质会一直长存,比如:善良、尊严和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8351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