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道德经》:欲望为心之本体,归到本真才为智者

《道德经》:欲望为心之本体,归到本真才为智者

一、

古人云:“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

欲望是人之本体,嗜欲也是人之天性,有人将欲望归类为“人性弱点”,其实这并不合理,因为欲望本身也是进取之心的根源,有欲望人生才会有追逐的方向,这个时代也因为欲望的存在而不断进步。

所以欲望本身并不是错误的存在,只是当你驾驭不了欲望的时候,它才会成为人生的深渊,当自身成为欲望的奴隶时,我们才会成为欲望的傀儡。

如《菜根谭》所说: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嗜欲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欲嗜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没有清风明月、鲜花树木,就不能成为完美的大自然;没有喜怒哀乐,好恶爱憎,就不能成为人之本心。只是由我掌握万物,而不让万物来束缚我,那么这些欲念无不是自然的机趣,尘世俗情也是理想境界而已。

不要抗拒某些状态存在于人生中,比如心性之中出现的念头,存在即是合理,只是需要我们把控这些念头以达到平衡,避免有失偏颇而带来的阻碍,人生才会出现和谐平衡的局面。

《道德经》:欲望为心之本体,归到本真才为智者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造就了大唐盛世,也是中国古代相对理想的时期。

而贞观之治的初始,要从李世民提出的“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法令开始说起。

唐太宗继位之后,有一段时间盗匪猖獗,他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匪,这时有人提出可以用严格法令来禁止,也有人提出直接发兵剿匪。

而唐太宗笑了笑就说:“百姓之所以能成为盗匪,就是因为赋役过于繁重,官吏贪污受贿,民众饥寒交迫才导致的现象,如果我们杜绝奢侈浪费,轻役薄赋,任用清廉者为官,让百姓衣食有余,他们自然不会做盗贼,如果每人都能温饱,谁还冒那么大的风险呢?”

于是唐太宗进行一系列改革,过了几年时间,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直接在野外留宿。

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君王治理国家,国家依赖百姓,如果欺诈百姓来侍奉君主,就好像割自己的肉充饥一样,肚子饱了但人却死了,所以要保证国家内部不出问题,收敛欲望,减轻赋税,减少百姓的愁苦,国家就不会有危险,我经常思考这些,所以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道德经》:欲望为心之本体,归到本真才为智者

二、

一个人如果不加以收敛欲望,那么遭祸患的是自己的人生,更是自己的家庭;如果一个君王不知道收敛欲望,加重赋税,那么遭殃的是一个国家,也包括自己未来的结果。

在《道德经》之中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标榜贤明,民众就不会起争取仁义之心;不珍贵难得的货物,民众就不会起盗匪之心;不显耀可贪的事物,民众就不会被祸乱。

名位可以引起人们的追逐,财富可以激起人的贪欲,刻意追逐、贪欲兴起的时候,狡诈伪作的心智活动就会层出不穷,这是导致一个人自身出现平衡的根本,更是导致社会混乱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解决的方法,一方面是保证自己具备基本的生活物质,另一方面就是开阔心思,减轻欲望,调整自己对待事物的认知。

总之,以自然而然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欲念,把它当成世间普遍存在的事物,就像看待山水一样。

《道德经》:欲望为心之本体,归到本真才为智者

山水树木这些事物,它们本身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哪有什么善恶好坏的区别呢?但是山水会根据当时不同的心境出现各种不同的色彩,心情好的时候看山就是世外桃源,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山就是穷山恶水。

而欲望也是这样,欲望会变成什么样,皆源于你用什么样的智慧去调和。

所以控制好自己的念头才是至关重要的,让心回归到本真和纯粹的状态,把它看作一个工具,才能还原欲望本来的客观面目,就是无善无恶的“山水状态”。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4238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