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道德经》:在“觉知”中修行,去除心念负累

《道德经》:在“觉知”中修行,去除心念负累

一、

在很多人身上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当他们遭遇问题和痛苦的时候,总会抱怨说:“为什么我行了很多善,老天却在我身上降临了这样的灾祸。”

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这句话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很多人自己作恶,却觉知不到自己的恶,还自以为很善良;第二个,就是善良和一些祸患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

比如说一个人非常善良,但是他性格耿直,脾气暴躁,他的善良能为自己带来福报,但是性格耿直脾气暴躁,也会因此犯下错误并付出代价。

人生是否得福报,在于自己所积累的善行,有好的因才会有好的果,善心得善果,这是合乎天理的,而一个人所遭受的灾祸,则是由自身所犯下的错误而生。

因为人生出现的问题只有极少数是外部原因造成的,绝大部分祸患都来源于自我心性的偏激和问题。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能够让自己行善,更能让自己“去恶”,去除的不仅是自己作恶的心思,更要去除自己心性之中存在的问题。

《道德经》:在“觉知”中修行,去除心念负累

比如说一个人过于疏懒的时候,他就要提醒自己做到自律,改善自己的疏懒,一个人性格刚烈的时候,就要时刻提醒自己以柔和调整,避免在关键时刻因为刚烈而在冲动之下犯错。

《资治通鉴》之中有一句话叫做:

卫表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偏同弊。行己举事,深宜鉴此。

卫青对待士大夫礼貌谦恭,对小人也有恩惠;西门豹性情刚直急躁,常佩戴熟皮带,董安性情宽厚,做事缓慢,于是就佩戴弓弦,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警示自己,来矫正自己的性情,所以他们的美名也得到了后世的传颂。而关羽、张飞却从未这样做,他们二人性情偏激,过于极端。所以你待人处事要深刻体会古人的行为,以此作为自己的借鉴。

提起大唐盛世,很多人总是为之神往,唐朝时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繁荣景象,更是多少君王都梦寐以求的结果。

在历史上,唐朝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这一切繁华盛世,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得益于唐太宗妥善治理天下的智慧。

《道德经》:在“觉知”中修行,去除心念负累

二、

唐太宗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善于纳谏,他非常喜欢别人给他提建议,甚至专门建立一个部门给自己提意见的,而这个“部门经理”就是魏征。

在唐太宗当政时期,魏征直爽进谏的作风,深得唐太宗赏识,有的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魏征直接指责唐太宗的不是,弄得大家都很尴尬,但是唐太宗从来没有因此真的生过气,因为他知道,身边能有这样愿意直言进谏的人,是大唐的福气。

后来在唐贞观十七年,魏征逝世时,唐太宗便说这样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唐太宗之所以喜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当然不是为了享受别人批评自己的被虐感,而是在古人留下的智慧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且在生活中通过他人提出的建议改善自己的问题,以此来完善自己的言行。

因为当一个人处在某种相对顺利的境遇之中,很难有反省自己的意识,也就是说他自己内心存在的信念无论对错,都会无条件的信任,而我们人生的悲剧就是相信了一个错误的教条。

《道德经》之中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从这一句话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清晰认知自己的难度。

人生最悲剧的状态,也是缺乏外在对自己善意进言的人,而内心又没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再加上从未遇自我反省的机遇,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在自己的思想坟墓之中逐渐迷失。

《道德经》:在“觉知”中修行,去除心念负累

人这一生,身边能有一个及时提醒我们的人,不断指出我们的错误,这是人生极大的幸运,因为这样做才能改善自己心性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可悲的是,这样幸运的人生是世间之少见。

生活中,经历过低谷的人在厚积薄发之后,通常持续成功的时间都比较久,那就是因为低谷是一个人反省的机缘,而他也由此机缘磨平了自己性情的棱角。

所以当外在环境没有相应条件时,自己内心一定要具备自我觉察意识。

因为自己心性之中产生的所有状态,都会在人生中出现结果,对自己最好的负责,就是首先察觉自己的心性缺憾并且加以调整和平衡,给自己一个相对合理与美好的人生。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3879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