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萨莉·鲁尼

2017年,一个叫萨莉·鲁尼的爱尔兰90后作家差不多以横空出世的方式,在当年的国际文坛如惊雷一般炸开,只一本处女作《聊天记录》,就被美国《巴黎评论》评为年度最佳小说。

第二年出版的“同步处女作”《正常人》更是一举拿下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爱尔兰年度图书奖和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

并几乎同步签下了电视剧改编,在今年的初夏时节正式与大家见面,以高度还原的诚意,以及升华主题的精彩改编,一经播出便广受大众好评。

尤其是原著《Normal People》本身,薄薄的一册,很巧妙地以长短不一的,三周后,三个月后,五分钟后等等时间划分,加上十分明确到年、月的“具体”,很容易自然地把人带入一个非常真实而具体的“世界”去。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就像标题代表的直白含义《正常人》,亦或被巧妙同化“意译”为《普通人》的点睛之笔一样,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

从小缺爱,在小镇高中上受人排挤的“怪胎”富家女,和从小缺钱,努力争做“未来人才”的穷小子,从校园步入到社会跌跌撞撞的爱情经历。

不论怎么看,都不像是属于“正常人”的范畴,何况,故事的人物设定本身,就充满着19世纪俗套的,以隐形阶级冲突为矛盾的“复古”意味,“富家女与穷小子的爱情”设定一出,大众或许可以自然而然地脑补出各种十万字的“杰克苏逆袭”的老掉牙爽文。

但萨莉之所以为“天才”萨莉,就是因为她讲的故事从来就不是以惊心动魄的情节,或者优美的文笔被赞誉,而是仅仅单纯用“心”去写故事而已。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就像阅读《正常人》带给我那种在“雾都”爱尔兰阴冷潮湿的夏日里,女孩玛丽安和男孩康奈尔明明平常到让人时常会不知不觉把自己代入的感情氛围中,却似陷入惊醒的回忆一般,“共情”地莫名心碎。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期,那段身在其中感到复杂而漫长,纠结而怅然,回首追忆时,又感觉似转瞬即逝,无法明说的千般滋味的“特殊”日子,不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完全不同。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从校园到社会的爱情启示录——改变彼此好不好?

“或许他会回来,却变成另外一个人。他们现在拥有的将一去不复返。然而对她而言,孤独的痛苦远比不上她曾经的痛苦,那种觉得自己一文不值的痛苦。

他将美德赠给了她,现在它是她的东西了。与此同时,他的人生在他面前展开,通往四面八方。他们为彼此做了很多好事。

真的,她心想,真的。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

很喜欢这种带着“平等”分量的双线叙述,而不是着重去倾向于男或女的主观视角。

因为在我看来,关于爱情的故事,站在上帝视角的感受是最丰富的,没有片面的狗血误会,也没有主观的偏执,有的是复杂而多种多样的角度解读,会有趣地多。

就像《正常人》的隔章交叉切换视角的时间线叙述一样,会让人有更多感同身受的“共情”意味。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在一段爱情里,故事里的他们一样面临着求学时,不计较“任何事物”的,单纯青春期的“叛逆式平等”,和我们一样面临着毕业选择在一起读大学,还是各奔东西的异地奋斗的纠结,一样在这段关系中,会或矫情、或让爱称为“生命唯一”般的分分合合。

但最终的落点,在于彼此在这段关系中的“改变”。

这个“改变”是个带着天然权利关系的,容易一不小心跌落深渊的危险事物。

小镇的高中校园,更像一个被精心保护的“伊甸园”,所谓排挤和受欢迎的本质,不过是一点小孩们的情绪被放大后的波动。

而到了大城市的校园,尤其是如圣三一这般的有闲阶级的精英校园里,它就像是一个提前步入的“社会”一样,现实的残酷与无奈扑面而来。

如此,他们的爱情就不得不开始变化,要么康奈尔妥协,被玛丽安改变成适合她以及她的阶级的样子,要么玛丽安妥协,被康奈尔拖到他的阶级,改变成适合那里的样子。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但最后萨莉都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顺其自然”地一次又一次让他们产生隔阂、冲突乃至爆发,过程的心碎也好,纠葛中“自己知道”的歇斯底里也好,其实都是一种像我们“正常人”一般的不完美选择。

说实话,在故事里的康奈尔真的太弱了,那种被强行“杰克苏”的天才设定,却一手好牌打烂的懦弱讨好型人格太过让人唏嘘,而玛丽安也是,那种隐隐倾向的受虐型人格,真的偏执到有点过分不真实。

但说到底,这种带着“不可改变”,让人膈应的人性缺陷的人物设定,或许才是真正的所谓“正常人”的常态吧。毕竟大部分人都希望维持好自己的面具,越是完美,刻意制造不伤大雅小缺陷的人,越是有着看不见的“弱点”。

因为不敢展现,所以更要给别人呈现一种看起来完美无缺的样子。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所以,最后的结局是开放式的,在故事末尾,两个人都被对方改变了,但不是压迫式的,而是相对平等而独立的那种,玛丽安被康奈尔从“深渊”,用“善良”的礼物解救,让她再不会为毫无意义的东西而感到孤独和折磨。

而康奈尔也是,在和玛丽安在一起的一段人生里,他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让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那个人,而不是别人眼中(期待)的那个,比如他鼓起勇气选择了一个看似“废”的英语,而不是非常“有用”的法律。

“People can really change one another.”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PS:当然,我更喜欢被电视剧改编后的升华版,那种最后都变成最好的彼此,但不勉强,不把爱情当做自己人生的唯一的“做自己”的联想未来“结局”,更有理想的现实感。)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爱情需要搭配“阶级”吗?

在《正常人》的故事里,显得老套的基本“阶级矛盾”设定里,萨莉巧妙地设下了一次“套中套”,里面看似在讲单纯的人物出生的“阶级鸿沟”,实际上,“下套”的是更现实,也更宽泛的“观念鸿沟”——小地方和大城市的“对立”。

先说“阶级鸿沟”好了,要知道,作为大背景的英国时至今日都仍旧受到“阶级壁垒”的困扰,即使现在的爱尔兰中南部已经从英国独立了,但现代的社会阶层的“固化”,依然与最初的几个世纪一样,本质上是不可逾越的。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因为在西方,一个人的出生,基本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的眼界与格局,那种“不可逾越”是深入到骨子里的“驯服”(规矩),大部分人不会也从没想过去跨越,甚至“社会”本身就决定了那一层层固若金汤的“壁”,是可以为“这层人”兜底的,换句话说,上面的不大可能会跌下去,而下面的,则不大可能爬上去。

于是,或许故事的结局似早已写在开头一般,穷小子到最后是注定不能和富家女修成正果的,这不单单是一种冰冷现实的无奈,更是一种从三观到性格乃至为人处世上,难以跨越的“鸿沟”。

就像故事里,女主玛丽安是一个典型的有钱中产家庭,作为“掌上千金”的她,在固有的家庭传统观念里,好成绩,去圣三一这种“传统英式精英学院”读书,然后或“随便做喜欢的”躺着收家庭分配资产,或回老家接手自家生意等,是理所当然的“唯一选择”。

而男主康奈尔则是一个典型的“小镇青年”,要是不和玛丽安这种阶层比较的话,他是真正的那种普遍的,学业优秀,橄榄球打得好,文武双全的典型“普通人人才”,在如他一般人的世界里的人生,从来都会按部就班地过着,一路读书,毕业,留在老家找份不错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度过一生。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而这些在那个“小地方”的小镇上,却会被地域与逼仄的小环境给刻意抹杀,于是他们,一个富家小姐,一个因为母亲在小姐家做工而得以因缘际会相识的穷小子,才能如此“忘却一切”自然地相爱。

因为在小镇的高中校园里,一个有钱且“只读书”,不怎么打扮的女孩会被称为“怪胎”,就像时至今日在西方很多地方的学生,依然把数学好的亚洲人蔑称为“会读书的猴子”一样,这种“阶级”(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或许从一开始就是必然。

而如校园明星般的男孩,他在这里,校园里是高高在上的,在此时此刻此地,他与她的相爱,是一种不需要考虑未来的,居高临下的“平等”恋爱关系,所以这个时候他们爱得理所当然。

可是,一旦换个地方,换个时间,甚至说拉长这段关系的持续时间时。

萨莉笔下的“套”——小城市VS大城市的“对立鸿沟”,就这么自然地摆在台上了。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在小镇高中校园里,“怪胎”玛丽安备受排挤,“人才”康奈尔则如明星般受大家欢迎,而换到大城市柏林,入读圣三一之后,则完全颠倒,玛丽安如鱼得水非常好地融入,而康奈尔则憋屈地备受打击。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很简单,所谓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根本矛盾在于一个“阶级鸿沟”的差异问题,小城市因为地域、人情与环境的问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偏人情因素的感性关系;

而在大城市里,因为地域广大和资源丰富等原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会回到最原始而本能的“强弱”对比上来,金钱、权利和阶层都是一种被公认“高低”的理性量度。

所以,很自然,本身拥有着强大出身与后盾的玛丽安在大城市里自然更强,而本身“一无所有”,甚至为负的康奈尔在大城市里必然成为在边缘的弱者。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于是,两人第一次分手的原因——交不起房租,低不下头希望同居,就是成为这层“社会关系”下的爱情必然牺牲品。

在柏林有公寓,在里维埃拉有度假屋的玛丽安,她的金钱观念从来是“没有的”,认为工作不需要在乎钱,而应该在乎“更有意义”。

而为爱报考圣三一这所完全不符合他“阶级”的精英学校的康奈尔,从一开始就与这里格格不入,那种憋屈是一种明明够不着,却很想与她并肩同行的百爪挠心,需要拼命打工,努力争取奖学金才能好好上学的他,不会去认同她那种可以选择“有意义”的事的价值观。

因为对他来说,她的轻而易举,是他耗尽全部心血也无法企及的,就像这段“以物喻事”的讽刺:

“文学朗读会,或是文学,在资本主义世界常沦为阶级和财富的彰显,就像艺术收藏一样,艺术作为私人财产而存在。”

缺爱和缺钱,你选哪个?《正常人》校园到社会的,阶级爱情启示录

于是,对于萨莉来说,她在《正常人》的故事里,想为大众呈现的就是这么一个,现实而真实的,在复杂而不可逾越的社会“阶层”关系,与强大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共同压迫下,一个人如何作为独立个体的“不妥协”的“正常人”生长。


最后:

愿,所有人最后都能遇到自己的那个玛丽安/康奈尔,因为他/她会让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相信我,《正常人》非常值得一看。

(PS:在这里不得不表白一下@上海译文,好久没有遇到如此用心制作的书了。

不仅翻译“语气”式还原,且撕开塑封的那一刻,仿佛穿越般带来了一次阴雨连绵下的美妙感官体验,前调的清新茉莉,中调的热带铃兰,加后调的淡淡檀香。

彼此交融着,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被那年雨季里的枕着课桌看雨打窗户的温暖包裹着的感觉一般,一气呵成的阅读体验,实在太美妙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2883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