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电影意志》:汾阳是贾樟柯的原乡,也是一代电影人的精神故里

《电影意志》:汾阳是贾樟柯的原乡,也是一代电影人的精神故里

很多年前,我从香山下来,走到买卖街,看到雕刻时光酒吧正在举行电影沙龙,一张票10元,不含咖啡。

《电影意志》:汾阳是贾樟柯的原乡,也是一代电影人的精神故里

推开门,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我观看了一场“电影”——《三元里》。

看片名,以为是历史题材的故事片,谁知道是一场黑白纪录片,从头到尾没有对白,晃动不停的影像伴随着令人无法安静的音乐流泻出来。几次想站起身离开,但实在是想知道影片到底要说什么,坚持看完了,结果——也许当时懂了,但现在依然忘记了电影在说什么。

那时候,去看这种电影,多少有点儿装。这一场“装”,很快被我遗忘在无数“装”的历史里。

直到前几天,我读到《电影意志》这本书,才明白《三元里》这部实验性纪录片,着重表现的是这个历史经典定位的空间下,人们生活的游离感。

《电影意志》:汾阳是贾樟柯的原乡,也是一代电影人的精神故里

《电影意志》是电影学博士王小鲁近年来发表于《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专栏的影评文章精选集。王小鲁博士供职于中国电影资料馆,多年来从事电影解析与电影文学研究,出版有《电影与时代病》、《电影政治》等书籍。

书的外封皮由强烈的红绿对比色构成了俗艳的外表,剥开这个外表,是纯黑的封面,这使我怀疑《电影意志》想表达的内容可能过于深刻。

带着这种担心,打开《电影意志》,这是王小鲁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电影做的历史性梳理,通过对一些电影的个案研究,几乎形成了一部电影断代史。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通往自由电影,主要讲述80、90年代电影;由静观到介入,是对一场电影运动的直击与描绘;重建电影院运动,主要讲述借助网络和数字技术,电影被放大的精神力量。

电影在诞生之初,目的是对抗时间和复制现实;而现在,3D、VR技术的发展,电影呈现出另一种可能性,被看作通往未来生活场景的视觉演练,有了不一样的意志。

《电影意志》:汾阳是贾樟柯的原乡,也是一代电影人的精神故里

01. 电影中难以忽视的个人意志

对80年代的认知,我是藉由电影、书籍对那个时代的回望。

王小鲁说“80年代电影角色普遍主题性丧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人物大多是没有个性的人,他们受到社会的控制,失去了行动力和话语权,体现的是一种“人的被迫性生存”状态。

没有人能否认导演在一部电影中的精神引领,电影很难脱离导演的个人意志。

知名导演贾樟柯是山西汾阳人,他率先用镜头对准这个个人地理范围内的喜怒哀乐,并在最初几部影片中,打破了电影文化的城市霸权,让一个偏远小县城在电影中密集呈现,让观众在电影中熟悉汾阳,凝望汾阳,和汾阳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贾樟柯以汾阳为背景,用影像记录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变迁,把汾阳这个晋中小县城打造成了电影人的故乡原型,成为一代影像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故里。

这在以前是绝对没有的现象。

《电影意志》:汾阳是贾樟柯的原乡,也是一代电影人的精神故里

《小武》中的小武是汾阳街头的一个小偷,是个纯粹底层的边缘人物,影片以类似纪录片式摇晃的镜头,追随着这个矮小猥琐的街头混混。贾樟柯在平视镜头中,赋予人物一种真实的力度,戳中了多少人迷茫无力的隐痛,这些没有社会资源的人,他们身处社会底层,一穷二白,活得卑微,但在镜头前,他们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伴随着汾阳县城出现的,还有县城的声音,最主要是噪音的加入,也是贾樟柯电影的一大特色。小县城里的机动车声、高音喇叭播放的音乐、拖拉机卡车声、叫卖声,花样各异且无孔不入,反而影片中的主角往往是沉默寡言的。

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无力和失语,让同处社会底层的观众建立了对人物的认同感,认同贾樟柯对于社会的诠释。如此,在贾樟柯电影中,“他人”成为了“故人”,电影的外部世界转化为内部世界。

贾樟柯的镜头或者故事似乎从未离开过汾阳,这片故土,有他曾经欢笑过的时光,有他曾经暗恋过的姑娘。

故乡汾阳,是贾樟柯最珍贵的宝藏;贾樟柯,是汾阳最骄傲的名片。

《电影意志》:汾阳是贾樟柯的原乡,也是一代电影人的精神故里

02. 电影意志是人类普遍意志的表达

电影能否完全自由地表达意志?电影表达的是谁的意志?

电影的发明,普遍认为最接近我们现代的“电影”,是1895年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创造的,不需要透过“盒子”观看,而直接可以投影在大屏幕上的电影。

但在此之前,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为拍摄马奔跑时的动作而做的实验,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为拍摄拳击比赛、舞蹈和杂技的小短片,通过活动放映机观看的电影等努力和实践,也为电影后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在差不多的时间,努力用画片和会动的玻璃投影到银幕上制造动感,直到达到目的。

王小鲁说:“电影意志是人类普遍意志的表达,这个意志,就是对抗时间和复制现实。

《电影意志》:汾阳是贾樟柯的原乡,也是一代电影人的精神故里

电影《芳华》放映后,引发了完全不同的两级评价,有人认为丧失了批判性,一味走向粉饰和浪漫;有人则发现它依然具有攻击性。

那么我们在评价一部电影时,到底该如何评价?作者认为,看电影要看主要轮廓。《方华》的主角是何小萍和刘峰,何小萍在文工团遭受到的羞辱和悲剧命运贯穿始终,那么这部影片的宗旨就应该是批判性的。

至于话外音的何穗子,作为一个旁观者,其重要性是退居主角后面的。判断谁是主角,还是要看视觉呈现的部分,看被赋予最多行动和动作的那个人。

电影如果一味追求表达的彻底性,表达的独特性,追求非黑即白的坦诚,可能最后唯一的结果就是表达不出来,放弃表达。所以,我们在讨论时要结合普遍语境,注意到表达的残缺和表达的“意在境外”。

《电影意志》:汾阳是贾樟柯的原乡,也是一代电影人的精神故里

03. 影评人和电影批评

王小鲁认为,对一部中国院线电影,没有一个评价的绝对的艺术标准。我们在观影时,必须把电影放到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传播环境中去考量。

影评往往分两种,一种是一般化的影评,偏向普通观众的评价或者发表在报章杂志网络上有一定规模的文章;还有一种,是由专业人士写作的评论,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用理论来解读电影,里面可能包含很多学术密码,一般叫做电影批评。

从这方面看,《电影意志》不具有普通的影评意义,我更认为它是一本电影文化批评的书,应该属于电影批评的范畴。虽然作者力求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努力把电影的学院派观点转化为大众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却没有失去深度和广度。

《电影意志》:汾阳是贾樟柯的原乡,也是一代电影人的精神故里

也因此,《电影意志》是有阅读门槛的,不适合普通大众阅读。也许,作为电影学专业人士的王小鲁博士,并不想给普通人写一本通俗的影评书,那样实在是浪费了他的才华。

毕加索说:一幅画,一旦框起来挂在墙上,它就死了。

同理,一部影片,一旦面世,它想传达给世界的,它想表达的东西,也就死了。意志已经消失,如何解读,表达的是否精准,都不是导演或者演员能够决定的。这部作品,已经完成,由导演、编剧、演员手中,传达到观众眼里,看出什么,是否好看,都由观众说了算。

所以,我想说,喜欢电影,尽管去看,能否看懂电影技术或艺术细节,并不重要。借用钱钟书老先生说的“鸡蛋好吃,却不必认识下蛋的母鸡”,电影好看,感动你,作为普通观众就够了;如果你想深入鉴赏这部电影的美学意义,看懂它的内在气质和意志,那么,费心读一下《电影意志》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2844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