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从小说《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

从小说《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

被誉为”童话诗人”的顾城是当代文学史上朦胧诗派的著名代表,他的《一代人》《门前》《远和近》等作品已成为朦胧诗的经典诗作而吟诵至今,然而,尽管大多数人对顾城的诗作耳熟能详,但却很少有人知道顾城在生前留下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英儿》。在这部小说里,顾城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小说中的”我”的名字就是顾城)讲述了与情人英儿以及妻子雷的生活。从小说《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

(从左到右依次为顾城妻子雷、顾城、情人英儿)

很多人将这部小说视作是顾城对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尤其是小说中出现的大量的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坦率真诚的直白和一些书信原件的引用都使得这部小说看起来非常真实。作为小说,《英儿》固然有它的虚构性,但其中必然也隐藏着来自作者自己的声音,《英儿》中所体现出来的顾城的死亡意识,便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1、 何为”死亡意识”

死亡意识,简单来说,就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对于死亡的认识、理解或者态度。死亡意识并不是一个简单抽象的概念,每个人对死亡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或感悟,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死亡意识也会日益清晰明朗。

学者靳凤林在其作品中对死亡意识做过这样的阐释——”死亡意识是此在对其感性生存有限性的深刻感悟,它迫使人们去关切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并指出”死亡与生存时此在存在的一体两面,二者相互规定、密切关联。”除此之外,她还从死亡现象学的视角将人定义为:”人是基于死亡意识而建构生存信念并使之外化为文化创造活动的综合统一的历史性存在。”因为”正是由于死亡意识的形成才使人这一’此在’发展出自我意识,由之使其同世界上的其他存在者区别开来。”死亡意识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于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但是作为人的我们都有着求生的本能,所以可以说,死亡意识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只是人在思维尚不成熟的时候对于”死”还没有理性的认知,而仅仅是一种对于死亡的本能恐惧。

另外,在《死亡·情爱·隐逸·思乡——中国文学四大主题》一书中,关于死亡有这样一段文字:”只要是人,就必死无疑。重要的是:这一意识大大地改变了人对生的看法,不是’未知生,焉知死’,而是不知死,焉知生。只有死才能反照出生,对死的反思是对生的反思的集中体现。一个意识到自己将会死,并且认真反思过这一结局的人,对生的设计和体验是全然不同的。对死未曾反思的人将不会认真地设计生,不会严肃地反思生,不会真正地体验生。”

通过上述阐释,或许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死亡意识的内涵:死亡意识,就其表面含义来看,它表明了人对于死亡的态度,而就深层意义来说,它也隐含着人对于生的意义乃至对生与死之间关系的理解。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深刻主题,”死亡”一直以来都被古今中外的作家所青睐,对于死亡以及生存的思考也使得他们的文学作品带有了形而上的哲理色彩。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就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死亡意识——”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对死亡这一特殊的生命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死亡对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而言成了一个非常神秘的表现对象,对他们具有一种特殊的诱惑力。”顾城是中国当代先锋诗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死亡意识既有着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一致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极其鲜明的个性。

2、 顾城的死亡意识

顾城的死亡意识其实在他之前的诗作中已有体现,譬如”让死/来麻醉/我翻滚的心灵。”(《雨》)”我将死去/将变成浮动的谜/未来学者的目光/将充满猜疑。”(《遗念》)”痛苦之路的终点/绝不是默默的死亡。”(《歌乐山组诗》),等等。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死亡于顾城而言并不是一件值得畏惧的事。而在《英儿》这部小说中,与”死”相关的字眼(譬如”死”、”死亡”、”死囚”、”死人”、”杀”等字眼)出现了150余次。从诗歌到小说《英儿》,在这频繁出现的关于死亡的字眼背后,可以发现顾城的死亡意识其实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英儿》这部绝笔之作中,顾城的死亡意识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显然已经”孕育成熟”。

从小说《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

从《英儿》这部作品来关照顾城的死亡意识,其中首先体现出的是他对于生与死两个层面的态度和思考。

关于”生”,可以简单地以一句话来概括顾城的态度,即因为活着而活着,而非为了活着而活着。也就是说,活着已经无所谓意义,只是因为还有死去所以只好活着,但是生活本身已经远没有继续下去的目标和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生其实是为了死的。关于顾城对于”生”的态度,我们在《英儿》中不难找到答案——”为了消磨时间,我做了木匠,养了猪,写了诗。”不管是”做木匠”、”养猪”亦或是”写诗”,对于”我”来说,都不过是为了”消磨时间”,没有任何生活的意义可言。不光没有意义,”我”甚至是憎恨生活的——”我听你无声无息地走了,到生活里去了,这是我憎恨的事。我很惊讶人为什么愿意活,而活就是生活。……我生来不是属于生活的,我住在我的房间里,不到街上去。”并且,”没有比一直活下去更可怕的了。”借着小说中的”我”之口,想必顾城说的是自己的心声。

而关于”死”,顾城在《英儿》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清醒而冷静的,甚至可以说,顾城是向往死亡的。这种态度显然是因为顾城对于死的含义有着不同常人的理解和看法。顾城在《英儿》中写道:”死不是空虚的,死是实在的。””死亡不是可怕的事。对于你们来说,死亡是最可怕的,所以你不知道有比死更宝贝的东西。””我需要死,因为这件事对于我,是真切的。”……诸如此类的话语在《英儿》中几乎俯拾即是,在这些言语的背后,顾城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态度也跃然纸上。对于常人来说虚幻抽象的”死”,在顾城这里却不是空虚的,而是实在的,真切的;并且”你们”认为死亡是可怕的,”我”却不这么认为,”我”知道有比”死”更宝贝的东西,当然”死”本身也是”宝贝”的;除此之外,”死”还是美丽的,所以”我”珍惜它。

另外,在”生”与”死”的关系上,《英儿》中写道:”活与其说是本能,还不如说是兴趣。……活的没有兴趣了也就该死了。”也就是说,在顾城眼中,倘若”活的没有兴趣了”,便”就该死了”,死完全不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生活没有什么意义或道理,只有兴趣可言。除此之外,《英儿》中还写道:”我们要一起葬在生活的土里,我们要无声无息,我们要如歌如诉,我们要活在这幸福的死亡里。我们不需要复活,不需要那支离破碎的恶梦,我们生活够了,现在应该休息。”生活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恶梦”,而”我们要活在这幸福的死亡里”。死,是”生活够了”之后的一种”休息”。为什么是”活”在”幸福的死亡”里呢?“生”与”死”在顾城这里,或许已经有了完全相反的含义。

3、 现实与童话世界碰撞之下产生的死亡意识

对于”逃离”现实生活的渴望于顾城而言由来已久。顾城的父亲顾工在《英儿》的序中如是写道:”‘文革’初期,有人在我们楼窗下马路对面的墙上,刷了条大标语,不知识贴反了,还是贴错了,马上被众多的路人围拢来,死死地缠住,揪住,按下头,用脚踢……顾城起初是从窗扇的缝隙向外看,后来他恐惧了,脸色惨白,再不向窗外多看一眼。他越来越像躲开人,躲开眼睛,躲开喧嚣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没人只有天籁的世界。”当顾城和顾工共同应邀去周口店讲课时,同样是讲过去的事,顾工讲的是”战争、烽火,布满尸体的山谷、哭泣的孩子”,顾城讲的却是文化大革命,”那寂寞危险的日子,他所爱的鸟,他所梦想的人和他的昆虫世界。”并且”他好像看着远处说话,说他要在山上筑一座小城,安一门金属的大炮,养一些兔子,’我是一个王子/心是我的王国……”蓝海洋在四周微笑/欣赏着暴雨的舞蹈……’所有听的人都很安静,好像被他带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只有他一个人还向前走着,好像在继续他儿时未完成的游戏……”显然,顾城想要”逃离”现实生活去创建一个童话世界的想法在幼时对”文革”的记忆中已经扎下了根。

顾城说,他生来是不属于生活的。这种”在而不属于”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善交际,因此对于人的生活没有一种融入感。”和人在一起,我很寂寞。”而让他觉得不寂寞的人,只有像雷和英儿这样的女性。对于顾城来说,她们可以说是他生活的唯一意义。但是现实的残酷性就在于不是每个人都像顾城一样拒绝现实生活的。他挚爱的英儿为了拿到绿卡跟一个外国老头离开了三个人共同生活的小岛,并且绝情地说”顾城死不死我不管。”顾城知道英儿这句话后说:”我终于知道了:对于她,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知道了,在最后一刹那我才彻彻底底的知道了。”顾城内心的绝望,从这几句简单的话中便可知晓。此前,顾城心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念头:只要我活着,就要和英儿在一起,哪怕过一天。如今英儿的背叛,对顾城来说无异于毁灭性的打击,对于现实生活,顾城恐怕已经不仅仅是不留恋,甚至已经是带着恨了。

从幼时对于”文革”的残酷记忆,到后来挚爱的女性的背叛,顾城越来越感受到现实生活不美好甚至残酷的一面。现实生活在顾城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的同时,对于幻想中美好的童话世界的追求也就越来越迫切。

顾城在先前写给英儿的信中说过:”我要修一个城,把世界关在外边。”并且英儿也”钟情于我的’童话世界’。”可是一个”把世界关在外边”的城在现实世界中显然是不可能的,它只可能存在于人的美好幻想之中,所以顾城只好沉溺在这美好幻想之中自欺欺人。《英儿》的尾声中写顾城”他自己的责任似乎只在于专心地阻挡女子接触那个充满危险的男性世界。”因为在现实世界中这是阻挡不了的,所以顾城就在他所构建的童话世界中不允许男性存在。可以说在关于女性的问题上,顾城的态度甚至比《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更偏激。而在另一方面,英儿的离开也使顾城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他的童话世界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他不能寄希望于现实世界,只能转向幻想中的童话世界。他在给晓南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梦是挺好的,变成真的就招人恨。”可见这时的顾城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他所幻想的”女儿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是不能实现的,他只能在童话世界中将这个美丽的”梦”继续下去。

需要说明的是,现实生活与童话世界在顾城的意识中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二者一直同时存在并且不断地发生碰撞,顾城的死亡意识也在这二者的碰撞之中不断滋长。在英儿离开之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便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强烈的碰撞,几乎说是一次大爆炸,而在这大爆炸之中,顾城的死亡意识终于”成熟”了。

从小说《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

暂且不论顾城本人的生活与《英儿》这部小说之间的关系,仅就《英儿》作品本身来看,可以发现,在顾城的死亡意识中,死亡其实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幻想中的童话世界的一座桥梁,只有经历死亡,人才能逃离现实生活,走向美好纯净的童话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失去的只是肉体,但灵魂却是永生的,存在于童话世界中的,自然也是人的灵魂而非肉体。与此同时,走上这座桥的顾城,正是一个极度渴望爱与被爱,同时也爱到极致的顾城,哪怕这爱是自私的,却也是无比真诚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1801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