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近三十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这么迷恋三毛?

近三十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这么迷恋三毛?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响起,很多人的眼前都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落日的余晖洒在荒凉的撒哈拉沙漠上,一个披着长发、身着红裙的女子沿着亮光走向远方,孤独寂寞却又异常浪漫动人。一曲橄榄树似乎是台湾作家三毛一生的真实写照,从不贪图安逸,总是在行走,总是在旅途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近三十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这么迷恋三毛?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医院自缢身亡,结束了其短暂而灿烂的一生。她停下了坚实的脚步,从此,世界的旅途上少了一个真正的行者;她停下了手中的笔,从此,那些异国他乡的酸甜苦辣,变成了书中不再改动的历史。面对三毛的去世。她的父亲曾说”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或许很多人都同三毛的父亲一样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却同意。因为对于一个渴望自由的人来说,疾病带来的一切束缚加上内心的凄凉无助,那是莫大的痛苦。她选择了自缢,选择去一个没有痛苦与伤心的地方行走,那里有一望无际的沙漠,那里有永不降落的太阳。

近三十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这么迷恋三毛?

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顺流而下,带走一些又留下一些东西。三毛去世近三十年,但三毛热却总未曾冷却。因为《冈仁波齐》导演张扬的事件,让三毛这个名字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也许这种回归方式并不完美,但还是让我们想起了那个美丽奇特的女子。一直以来,三毛都是许多青年人的交谈话题,书店中总有一角是属于她的文学世界。我们不禁在想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如此迷恋三毛?或许同很多作家不同,例如鲁迅、茅盾等,他们的生命力在于笔下那些熠熠生辉的文字,他们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三毛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那些引人入胜的文字,也在于她人格的无穷魅力与令人向往的人生传奇。1967年休学远赴西班牙,1970年回国,在经历未婚夫猝逝后再往西班牙,之后去到撒哈拉沙漠,开启文学乃至人生的黄金时期。她一生渴望自由,率性纯真,勇敢的面对世界与人生,为无数人开启了生命中的另一扇大门。

近三十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这么迷恋三毛?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我们需求越来越多,而随之带来的是自身羁绊的大大增多。生活的快节奏化,带给人巨大的压力,背负的越多,也就越难放下。当代社会,能够像三毛这样自由率性,勇敢的放下一切去世界漫游的人寥寥无几,这也就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毛身上的那份品质却越发令人觉得可贵。我们整天重复着单一的生活,在工作单位、家这两点一线之间来来回回,似乎与浪漫自由相隔万水千山。三毛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偶像,她在那里闪闪发光,而在她的身上总有我们的影子,只是她比我们勇敢纯真,是的,她比我们勇敢纯真,不然她就不会是三毛,而是如同许多人一样,在回家的地铁上,摇晃着上升至地面,整理衣帽,然后熟练地混入新的人群。

近三十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这么迷恋三毛?

曾有人评说李叔同皈依佛门之事乃”可敬不可学”,三毛亦如此。三毛是一个时代中人的精神追求的缩影,她像是一个女神,是一朵自由行走的花,却不是所有人都该效仿的对象。或许我们能从三毛那里得到的是永远不要忘记对自由浪漫的追求,永远保持率性纯真,永远热爱生活。我们迷恋三毛,或许不用再像她那样去行走世界,而是像她一样去热爱这个世界。春日里,下班路上,轻轻摇下车窗,闻一闻满世界的芬芳,而当窗帘隔绝了尘世的喧嚣,于灯下翻开褪色的《撒哈拉的故事》,与三毛一起梦回撒哈拉,在一个人的天地中,寻找到灵魂的原乡。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1801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