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说起“客家”,很多人可能先想到的是“客家人”。客家,作为汉族民系之一,其在世界上的分布广,影响大。其实,客家,并不单单只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它更是一个具有深层内涵的文化概念。客家的文化内涵有许多,比如客家方言、客家文学、客家建筑等等。今天,我们来谈谈集聚了客家文化内核的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土楼。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一、 客家人

“客”,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前来探访的人或被邀请受招待的人”,后引申指寄居或迁居外地的人。正如王维诗人所言“独在异乡为异客”

从概念上理解,“客”与“主”相对而言,它既表达了一种“客”飘忽不定、无所倚恃的状态,也表达了一种主对客的敬称。“客家人”,说的不过如此,既是指寄居在外地的人,同时也是受到尊重的一类人。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一千多年以前,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不断向南迁徙(前后历经了5次大迁徙),他们以“客人”的身份,闯入了南方这片荒蛮的土地上。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客家人的5次大迁徙

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和南方的其他民族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汉族民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理念。

如今,一个“客家”的称谓,形象地道出了客家人上千年来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历史。

二、 客家土楼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以及海南和台湾等地居住生活,此外,还散居在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地理位置、环境因素以及客家文化理念的影响,客家的民居建筑也深深打上了地域民族的烙印。

客家的传统民居建筑,极具风格特色,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为客家土楼

根据历史考据,客家土楼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时期,11世纪~13世纪,客家土楼初步形成,关于这点,在《重修虔台志》中就曾有记载。

如今这一建筑形式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后,已然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建筑。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客家土楼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 part1 建筑用材特殊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以砖或木材作为建造材料,比如古色古香的传统北京四合院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温婉典雅的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以木构架为主,同时辅以砖、石雕等材料。

不过,客家土楼的建筑用材,则相对比较特别,主要选用夯土来建造,以夯土墙为承重。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夯土墙

夯土,这是我国古代建筑最常见的一种材料。何为“夯土”?简单而言,指的是一种经过加固处理的土,与之相对而言的为“生土”,即没有经过加工处理过的土。通俗地说,“夯土”即经过夯实的土。

制作“夯土”,需要用到大量的劳动力。在古代,夯土建筑一般只有达官贵族用得上,比如秦始皇陵、故宫等这些古老的建筑,其地基都是夯土。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客家土楼,为大型的单体式建筑,却采用夯土墙来承重,可见其建筑用料的特殊。

  • part2 建筑结构的多样性

客家土楼,和传统的民居建筑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传统的民居建筑以方形结构为主,而客家土楼主要以圆形为主。当然,除了圆形,也有方楼、五凤楼等结构类型。

在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五凤楼这类的客家民居建筑,为府第式民居建筑,类似于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屋内的天井、厅堂多,且格外讲究布局和主次对称,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尊卑有别的文化理念。从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对中原建筑文化的传承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客家五凤楼

  • part3 建筑布局的复杂性

客家土楼建筑,中轴线鲜明,厅堂、主楼、大门、后厅等都建在中轴线上,和中原地区的殿堂式民居建筑风格可谓是一脉相承。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从中轴线向外延伸,以厅堂为核心,屋内分布各组织院落,而各个院落又被廊道所贯穿,这种四通八达的布局设计,充分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传统理念

此外,客家土楼的建筑布局,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具有自卫、防御的功能作用。这种复杂性的建筑布局,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独特亮点。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一、建筑基础:底子好——耐受性、实用性强

如果说设计是建筑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建筑的基础。

众所周知,客家土楼,体积比较庞大,和徽派、苏派等小巧典雅的建筑有明显的区别。而如此庞然大物,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屹立于千年而不倒,这很大程度上与建造材料和建筑技术有关。

前面提过,中国古建筑,主要采用木、砖、石材料来建造房子,而木质建筑,耐受性比较差,很容易腐烂。砖、石材材料虽然相对比较好,但是若没有良好的黏合材料,也很难保证建筑的坚固、稳定。而在古代,并没有像水泥等这样的如此简便、实用、高效的建筑粘合剂。在这种情境之下,夯土应运而生。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根据史料记载,夯土造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且当时的夯土技术已经成熟。比如秦朝所修的秦直道,那条被视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的秦直道,它之所以能够保留延续到今天,且基本不长草,主要得益于夯土技术的成熟应用。

客家土楼,之所以能够历经上千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仍屹立不倒,同样和其所用的夯土材料和技术离不开关系。

  • 其一,客家土楼采用夯土墙承重,其建筑的基料以沙质粘土、石灰等为主,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掺入竹片、石块等材料,这样的建筑材料使用,能够大大地提高了建筑的坚固性。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人工夯土

  • 其二,在建造过程中,人们还会根据实际需要,加入糯米等材料来提高粘合度,从而有效提高建筑的牢固性和坚韧性。
  • 其三,尤以圆寨为代表的土楼设计,其圆筒状的外部结构,可以使墙体所承受的重力均匀分散到整个建筑当中去。这种良好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可以对地震、地基下陷等问题起到较好的抵抗力作用。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 其四,土墙内部所掺入填充的竹片、木条等材料可以起到良好的拉伸、凝聚作用(相当于现在所用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因此可以较好地规避因为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等不良风险,继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土楼整体结构的安然无恙。
  • 其五,土墙的墙基主要采用了大块的石料打造而成,其墙基的高度设计,满足当地多雨水的环境需求:①墙基高度在最大洪水线以上;②墙顶屋檐向外挑出了的距离可达3m之多,可以有效避免雨水直接打在墙体之上。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客家土楼

二、建筑灵魂:所体现的内涵精神永不过时——千年文明下的文化诉说

part1 儒释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理念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儒释道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这其中,“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哲学思想。

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道家认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佛家认为,“梵我合一”。受此影响,在传统的民居建筑上,古人就格外强调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共生。如客家人,就充分地将这一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客家土楼上。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客家土楼,根据地势,就地取材,依山而建。一座座独立的土楼,屹立于山峦纵横、地势起伏、沟壑交织的土地上,给人一种浑然天成、自成一派、天人合一的和谐美,自然美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此外,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人们认为,“圆”代表天,“方”代表地。客家土楼,以厅堂作为环形的中心,以中心结构的“小圆”,回应天的“大圆”,或以方形回应地,这种巧妙的建筑设计,和庄子所言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等天人本是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part2 耕读传家的文化传承

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耕田”,丰五谷,以立性命。读书,可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客家人尤为提倡“耕读传家”。这种思想,可以在传统的客家民居建筑中找到影子折射。

比如永定承启楼,极富客家文化底蕴的民居建筑,其门上的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就充分反映了客家人兼容并蓄、达则兼济天下.退则且耕且读的思想抱负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永定土楼

当然,中国的耕读文化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种体现不仅反映在客家民居建筑上,还体现在其他许多不同的民居建筑上。比如我们可以在南方的传统民居建筑的门楼窗棂上,找到许多刻有“渔樵耕读”题材的木雕

part3 忠孝仁义的宗法秩序弘扬

从建筑布局上看,客家土楼,中轴线鲜明,从厅堂、主楼,到院落,再到各个小单元房,其规模大到可以容纳几百人,这可以说是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如此庞大的建筑体积,如此特别的空间形态,向世人展现了其鲜明的凝聚性、向心性和围合性。而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设计,正体现了客家人传统的家族理念和宗族体系。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客家土楼,可以看作是一个迷你版的,微缩型的小城镇。常言道“无规不成圆”,要管理如此众多的人口,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礼法体制来规范。而客家土楼“祠宅合一”的模式,则较好地化解了这一问题。宗祠、祖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客家人深知,作为外来的异乡人,想要在艰难的环境下获得生存发展,就需要齐心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在客家土楼民居建筑的中心,设置祖堂,能够起到号召、威慑和凝聚的作用,起到维系血缘、亲情关系的作用。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祠宅

客家人在节日里有将祖先画像悬挂在祖堂墙上供奉的习俗,且有每月烧香祭拜祖先的习惯。此外,每逢大年初一,更有隆重的祭祀习俗,当天,全楼男女老少会积极参与祭拜祖先的活动,以表示对祖先的缅怀、敬重。由此可见,客家人的家族理念非常强烈

除此之外,客家人强调“孝道、仁义”,将赡养老人视为每个晚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客家人也非常强调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贫富相济。一楼之内,一家有事,众人相帮。总言之,客家人,客家土楼民居建筑,充分地弘扬了忠孝仁义的宗法秩序和精神。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林语堂先生曾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艺术在那里开始。”

的确,建筑,不单单只是解决了住所问题而已,它更是文化的纪录者,历史的反照镜。客家土楼,以一种强烈的、极具张力的、极富文化底蕴的人文艺术气息,向世人展现了什么是内敛与低调,什么是兼容并包,什么是辉煌霸气。客家土楼,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凝聚了客家先民的智慧思想和文化,可以说,它是不可取代的,客家人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建筑学大师贝聿铭曾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这同样也是对客家土楼的最好阐释。客家土楼的一砖一瓦,一根一柱,都是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因为它们,所以建筑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和灵气。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建筑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艺术。建筑,是现实与诗意的连结,透过客家民居建筑,我们看到客家民族乃至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精神。

客家传统民居:集中华文化之精髓,带来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诉说

一千多年前,客家人以“客人”的身份,闯入到南方这片荒蛮的土地,并在此落脚生根。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修建房屋,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

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和沉淀,客家人把生活描摹成诗,刻描成画,并将其深深地印在了庞大的建筑体之上。那建筑之上的所有,一土一木、一砖一瓦,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人间的温暖,人文的关怀……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客家土楼,那些大大小小恒逸在山间,错落有致的建筑,奏出的便是一曲荡气回肠、娓娓动听的旋律。

客家土楼,客家民居建筑,集中华文化之精髓,集儒释道之气韵,融天圆地方之传统;客家民居建筑,人间建筑史上的一大杰出著作,中华民族之千年不摧的民居建筑瑰宝!

参考资料:

《客家土楼及其文化》、《福建民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1509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