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上的这几位杭州老市长,共同造就了西湖

历史上的这几位杭州老市长,共同造就了西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魅力,至少有一半来自于西湖。但关于西湖的成因,至今仍无明确说法。竺可桢、章鸿钊(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等科学家考证后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泻湖,并推测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约一万两千年前。

但1950年以后的地质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期,西湖一带曾有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后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此后随着钱塘江沙坎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代西湖。

不过这两种说法均未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但是,是哪些人造就了今日之西湖,还是可以确定的,他们就是杭州历史上的几位知名老市长。

李泌

2019年有一部热播剧,叫作《长安十二时辰》,四字弟弟易烊千玺扮演主角之一李必。

不过在马伯庸的原著小说里,李必这个人物叫作李泌(bì)。除了《长安十二时辰》,李泌其实早就在另外一部巨著里登过场了。这部巨著就是《三字经》: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这里的“泌七岁,能赋棋”,讲述的就是李泌7岁时,当着唐玄宗李隆基和燕国公张说的面赋诗之事,李泌因此博得“神童”之名。可以说,李泌是中唐时期的超级实力派流量小生,论影响力,四字弟弟可比不上他。历史上的这几位杭州老市长,共同造就了西湖

李必剧照(易烊千玺 饰)

李泌的一生,称得上波澜壮阔。安史之乱后,他辅佐太子李亨,稳定了局势,并亲手把李亨推上了帝位。他不贪恋权势,几次拜相,几次归隐,但依然遭到了杨国忠(杨贵妃的堂哥)、元载(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那位)等权臣的排挤,数度起落。

781年,59岁的李泌受到排挤,外放到杭州担任刺史。李泌到了杭州,发现城中“居民零落”,老百姓不住在城里,而是跑去靠湖、靠山而居。原来,当时的杭州,海水经常倒灌,不仅饮水带着海潮的咸苦,连地下水都是咸水,根本没办法喝。城中没有淡水,所以,老百姓饮水只能在地势高的山上找泉水,非常麻烦。

西湖虽然是淡水,但是西湖远在城外,很不方便,所以李泌决定开井引西湖水入城,解决百姓的用水问题。经过勘察,李泌先在西湖东湖底疏浚开挖入水口,有的还装上水闸,然后在当时人口相对稠密的涌金门一带,一共挖了六口井: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这六口井用管道与西湖相通,从此,杭州城里的百姓喝上了干净的西湖水。西湖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上的这几位杭州老市长,共同造就了西湖

六井现仅存相国井

李泌是第一个把西湖水用于民生的人。有了这个城市给水系统,杭州城里逐渐繁荣起来,成了江南富庶之地。白居易在《钱塘湖石记》中赞曰:“其郭内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

白居易

公元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距李泌建六井已经过去了40年。此时,西湖与六井的通道已经严重淤塞,杭城百姓的饮水问题又受到了威胁。于是,白市长带领杭州百姓,对输水通道和六井进行了疏浚,使西湖清水又能长流杭城。

六井重新疏通之后,白居易又开始了另一项水利工程。当时杭州正值旱灾,西湖淤塞农田干旱,白居易了解到杭州气候“春多雨,秋多旱”的特点,决定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此举受到了短视的地方官僚的百般阻挠。但白居易力排众议,主持修筑了一条从钱塘江门外向东北延伸到武林门的湖堤,人称“白公堤”。

做完这些,白居易还不放心,又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除赞美李泌外,将其治理湖水的心得体会、钱塘湖(即西湖古称)的利与害等,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历史上的这几位杭州老市长,共同造就了西湖

白居易

白居易还做了一件对西湖影响深远的事情:写文案!

白居易一生写西湖山水的诗有200余首,为历代写西湖诗歌最多之人。比如,“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铺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任满离杭时,老白更是依依不舍:“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随着这些诗的流传,西湖的名气越来越大。

可惜的是,后来“白公堤”因为种种原因荒废了。但杭州老百姓忘不了白公的功德,他们在孤山之麓兴建了白公祠来纪念他,还把湖中原有的连接断桥和孤山的白沙堤称为“白堤”,就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那条“白沙堤”。历史上的这几位杭州老市长,共同造就了西湖

白堤

苏轼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建都杭州。杭州发展很快,但因为人类活动影响和泥沙淤积,西湖的面积却不断缩小,等到苏轼来的时候,西湖面积已经从唐朝时10.8平方公里缩小至9.3平方公里。

苏轼曾两次为官杭州。第一次是1071年11月-1074年8月,任杭州通判。通判是副职,很多事情他无法做主,所以,苏轼为杭州所做的贡献,主要是在第二次任期。

1089年7月-1091年2月,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任太守。太守是地方的一把手,苏轼终于可以放开手做事了。历史上的这几位杭州老市长,共同造就了西湖

苏轼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清除杭州城运河淤泥。古时候,航运是主要的交通和运输方式,运河可以说是杭州的经济大动脉。但由于运河与钱塘湾直接相连,有很多淤泥,船只难行。苏轼请教专家,仔细测量研究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运河水深达到8米,并且淤泥再也不容易淤积,有效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

第二件事是修缮六井。李泌所建的六井,尽管白居易疏浚过,苏轼18年前任通判时,也曾修理过水管,但此时又已经损坏。苏轼认真研究制定修复计划,决定用陶瓦管子代替之前的竹管,并在上下用石板保护。然后他派了一千官兵(一把手有兵权)参与修复工程,很快完成了工程。

第三件事就是疏浚西湖。苏轼向朝廷上书《乞开杭州西湖状》,这是“西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获得批准后,苏轼亲率军民,开除葑田,一举恢复了西湖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所在位置,但非三潭映月)作为标志。挖出的淤泥无处堆放,苏东坡灵机一动,仿效白居易,修筑了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上建六桥九亭,遍种桃柳芙蓉,后人名之为“苏堤”。后“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一。历史上的这几位杭州老市长,共同造就了西湖

苏堤

当然,在写文案上,苏轼也一点都不逊色于前辈白居易。苏轼的西湖诗也有很多,最美的应该是下面这一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为了感激苏轼的政绩,杭州人“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现在的西湖边,有一条“东坡路”和一条“学士路”,都是为了纪念他。

杨孟瑛

元灭南宋后,“暖风熏得游人醉”的西湖被当成是南宋灭亡的“红颜祸水”。因此,西湖在元朝一直受到冷落,无人治理。一些富豪贵族也趁机沿湖围田,强占湖面为私用。于是西湖再次淤塞,葑草满湖,环湖荒芜。

明泓治年间(1503年),杨孟瑛来了。杨知州看到西湖“湖底朝天,里湖淤塞,多为桑田之地,行有者日稀”,那个着急啊。他当即向朝廷写下奏章《开湖条议》,力陈西湖占塞的诸多弊害,请求朝廷允其疏浚快被富豪吞没的西湖。报告打了六年,终于被朝廷批准。历史上的这几位杭州老市长,共同造就了西湖

杨孟瑛

正德三年(1508年)二月二日,杨孟瑛亲自带领百姓,动用民工8000人,用银23000余两,历时152天,于九月十日完工,共退田还湖3400多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疏浚产生的葑泥,一部分用于增补苏堤,使苏堤增高二丈,堤面增阔至五丈三尺;另一部分在西里湖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南起赤山埠、钱粮司岭东麓,北至栖霞岭西侧​。这条堤,便是后来的“杨公堤”。

杨孟瑛的名气没有白、苏二位文豪大,但他的贡献一点也不比他们小。若不是杨孟瑛,现在的西湖可能早已经不存在了。

因为废田疏浚得罪了不少豪富,次年,杨孟瑛被调走他任,最后被诬害罢官回家。“杨公堤”后来也因为各种原因荒废。但杭州人民没有忘记杨孟瑛,2002年12月,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杨公堤终于又重现杭州。历史上的这几位杭州老市长,共同造就了西湖

杨公堤

阮元

嘉庆五年(1800年),此时距杨孟瑛疏浚西湖已经过去了近300年,西湖又再次淤塞,整个湖面渐渐萎缩。这时候,阮元站出来了。

严格来说,阮元不是杭州市长,而是浙江巡抚,大致相当于省长。阮元筹集银子,征调了大量民工,历时两年,完成了此项疏浚工程。

跟几位先贤一样,阮元也要面对清淤出来的两万多吨淤泥。建堤是不能了,湖里的堤已经够了,该怎么解决呢?阮元决定:建岛!他因地制宜,命令把这些淤泥堆在湖心亭西侧的一处湖面上,堆成了一座小岛。这便是后来的湖中三岛之一。除了疏浚西湖,阮元还在杭州建立了白文公祠和苏公祠,又重修岳庙。

后人为了纪念阮元,把他造的小岛命名为阮公墩。“阮墩环碧”还被评为“新西湖十景”之一。历史上的这几位杭州老市长,共同造就了西湖

阮墩环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9645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