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博尔赫斯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传奇的作家之一,不仅是因为他失明的双目,更在于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他影响了后来一大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其中就有中国作家莫言。《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博尔赫斯 半个多世纪以来博尔赫斯为整整一代的作家开辟了新道路,他被誉为“作家们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的时候,一下子就掀起了“博尔赫斯热”。他在上个世纪被公认颠覆了世界上的小说,因为他那谜一般的观念与结构。 博尔赫斯被称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因为他的博学。甚至连写下大名鼎鼎《玫瑰的名字》的博学强记的翁贝托·艾柯也对他推崇备至。这个作家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博学,二是失明,这两点影响了博尔赫斯的创作,在推崇意识流或小说结构的当代文学中,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博尔赫斯,就好比史家没有看过《史记》《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失明的博尔赫斯在自己的宇宙里思考,与传统的文学不同,博尔赫斯的小说与一般的创作大相径庭,第一他不写长篇小说,第二,他不讲正常的故事。在他的短篇小说中,要么是构造一个难以理解的结构,要么是探讨一个“玄之又玄”的哲学问题。后者有备受称誉的小说《阿莱夫》,而前者就包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小径分叉的花园》。 寓言式奇幻文学大师卡尔维诺曾经用三个字来评价《小径分叉的花园》,他说它是“超越性”的小说。因为这篇小说用观念颠覆了文学创作。

侦探小说的外衣

博尔赫斯曾明确的指出《小径分叉的花园》是侦探小说,读者可以这样理解,但却永远无法把它当真。因为它虽然讲述了一个简单不过的故事,但所有人都能明显的感觉到这篇小说要探讨的东西不是小说情节本身
《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小径分叉的花园》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它由开头的一段话和之后的证词组成:一战期间,为德国人进行间谍活动的青岛大学教授余准,在同伴被杀、自己被追捕的情况下,为了传出情报而杀死一位名为艾伯特的汉学家的故事。而故事的谜底,就是要轰炸的城市名为“艾伯特”,和那个被杀死的汉学家的名字相同。 故事非常简单,但故事读起来却让人不知所措,一是因为小说中毫无来由的各种巧合,二是因为间谍余准和汉学家艾伯特关于“小径分叉的花园”的讨论。这两点给人这样一个印象——简单离奇的情节和与情节毫不相关的探讨。我们不禁要问,作家的重心在哪里?他到底要干什么?

小径分叉的花园

小说的大部分都在讨论“小径分叉的花园”这个看似毫无道理的“概念”。首先什么是“小径分叉的花园”?,这篇小说最让人不解就是这个概念,而它也正是打开这部《小径分叉的花园》的钥匙。 谜底开始揭露是在余准见到艾伯特时的一段没有逻辑的对话:
“看来彭熙情意眷眷,不让我寂寞。您准也是想参观花园吧?” “花园?” “小径分叉的花园。” 我心潮澎湃,难以理解地说: “那是我曾祖彭冣的花园。” “您的曾祖?您德高望重的曾祖?请进,请进。”
这段对话给人一个印象,好像这一切都是刻意安排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余准的曾祖彭冣做过云南的总督,他琴棋书画、诗词典诂、天文占星样样精通,但是他却突然辞官抛弃了他的一切,他梦想着写一部比《红楼梦》人物还要多的小说,建造一座谁也走不出去的迷宫,但是十三年后他被人刺杀了。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一是赞叹博尔赫斯的博学,他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但是他却用中国的人物来写作;二是我们更加怀疑余准和艾伯特的相遇是不是早有预谋,为什么会这么巧合?《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博尔赫斯 艾伯特是汉学家,他甚至做过天津的传教士,更神奇的是他对一个叫彭冣的人很感兴趣,而彭冣所写小说的手稿就是后来他抢救回来的。 于是小说与迷宫开始出现了。 没有人见过彭冣所建造的迷宫,而彭冣所写的小说更是毫无道理,为什么?因为在彭冣的小说中“主人公在第三回死了,在第四回又活了过来。”于是艾伯特用一封彭冣的信揭开了“小径分叉的花园”的谜底。彭冣的信用蝇头小楷写下了这么几个字:
我将小径分叉的花园留给诸若干后世(并非所有后世)。
于是博尔赫斯用艾伯特的身份解释了“小径分叉的花园”。那座无人能走出的迷宫就是彭冣所写的那本小说,而解开这个谜底的关键就是“留给诸若干后世”。《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彭冣的小说就是他要建造的迷宫 这使得艾伯特明白了彭冣所说的迷宫,不是空间上的迷宫,而是时间上的迷宫。就像是一个时刻在一个时间点开始分裂成几条线,几条时间线同时进行。换句话说,一个正常的小说,即使主人公面临不同的选择,主人公应该选择其中一条,按一条时间线进行下去。而彭冣的小说选择了所有可能性,并同时进行下去。
比如说,方君有个秘密;一个陌生人找上门来;方君决定杀掉他。很自然,有几个可能的结局:方君能杀死不速之客,可能被他杀死,两人可能都安然无恙,也可能同归于尽,等等。而在彭冣的小说里,各种结局都有;每一个结局是另一些分岔的起点。有时候,迷宫的小径汇合了。
比如说,你在看这篇文章,在现实中你我不相识,而在某一个可能的过去,你又是我的朋友。这有些像平行宇宙的概念,但是他们之间会有交集,也就是各种可能性。 所以这就是“小径分叉的花园”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与情节有什么关系呢?它真的与情节无关吗?

无法走出去的迷宫

在很早的时候作家们就在寻找一些方法,能不能写出一本永远无法结束的小说?换句话说就是制造一个迷宫!很多经典著作都做了尝试,如果大家注意的话。 在小说《堂吉诃德》第二部中,有一个非常令人不解的情节,故事中的堂吉诃德在看一本书,而那本书恰恰就是上一部的《堂吉诃德》无独有偶,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莫雷特》中哈莫雷特曾经看过一部戏剧,而那出戏剧的内容与《哈莫雷特》这个戏剧本身的情节一模一样《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 《小径分叉的花园》中两人的对话提到了在《一千零一夜》正中间那一夜,山鲁佐德王后开始一字不差地叙说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而她所说的故事与《一千零一夜》一模一样。 为什么要提这些例子?因为这些例子是理解《小径分叉的花园》的关键。博尔赫斯敏锐地抓住了前辈作家中这些匪夷所思的细节,并用于自己的创作。这就是“小径分叉的花园”所提出的理论——主人公选择了所有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后世,许多不同的时间,衍生不已,枝叶纷披。并且在某个时间点这些可能性会发生交汇。于是这样一部小说就成了永远无法走出的迷宫《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也创建了迷宫,这个迷宫就是《小径分叉的花园》这部小说本身。 而解开谜底的钥匙,就在小说的结尾、余准的供词的最后几句话。
昨天他们进行轰炸,我是在报上看到的。报上还有一条消息说著名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被一个名叫余准的陌生人暗杀身死。
这个细节非常容易被忽略,这个在结尾解释余准暗杀细节的表述看似没什么问题,很多对《小径分叉的花园》的解释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都同意余准杀了艾伯特传出了消息。 但是这个报道是和轰炸艾伯特这个地方一同上报纸的。 也就是说在轰炸前,不可能有德国人得到艾伯特被暗杀的消息,因为轰炸后,刺杀的消息才和被轰炸的消息一同上了报纸。 所以全书最大的疑点是在结尾出现了,而且是作为“小径分叉的花园”的钥匙出现。

这部小说就是这个迷宫本身

余准并没有将他的情报传出去,而艾伯特这个地方确实被德国轰炸了。为什么? 我们追溯此前的细节。第一个,马登前去追杀泄露身份的余准,正好晚了一步,余准逃掉了。第二个细节,余准在一个不知道站名的地方下车,随即就有小孩子告诉他,这里是阿什格罗夫,并有了如下这段对话:
有一个小孩问我:“您是不是要去斯蒂芬·艾伯特博士的家?”另一个小孩也不等我回答,说道:“他家离这儿很远,不过您走左边那条路,每逢交叉路口就往左拐,不会找不到的。”
还有允准与艾伯特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这些丝毫不加解释的、毫无逻辑的细节,其实在余准与艾伯特关于“小径分叉的花园”的讨论中就已经做了回答。 这部小说就是“小径分叉的花园”,它本身就是各种可能性的集合体。 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看似毫无道理的安排,因为在其他可能性中,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于是在另一种可能性下,余准没有没识破,他将情报传了出去,并且德军轰炸艾伯特的消息与这个故事中余准刺杀艾伯特的故事有了交集。 这就是小说观念的颠覆,博尔赫斯在做一场关于不可知论的冒险。 在余准与艾伯特讨论时,博尔赫斯其实已经通过一段描写对自己的目的做了暗示:
我又感到刚才说过的躁动。我觉得房屋四周潮湿的花园充斥着无数看不见的人。那些人是艾伯特和我,隐藏在时间的其他维度之中,忙忙碌碌,形形色色。
我们回到小说的开始,这是博尔赫斯用自己话在做“分叉”,他说在一本名为《欧洲战争史》的书中有过记载,十三个英国师对某条防线的进攻推迟了,原因是因为那天的滂沱大雨。接下来就是博尔赫斯开始引用余准的证言,来做另一种解释。 其实不是解释,而是“小径分叉的花园”从这本书一开始,从博尔赫斯本人的话中就已经开始在几种可能性中分岔了。 这就是博尔赫斯谜一般的结构。

文学的颠覆

博尔赫斯早年深受柏拉图、叔本华等人的影响,甚至对不可知论、宿命论都有很多研究,所以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他还专门用彭冣与叔本华对比,来说明“小径分叉的花园”的概念,这是一种与叔本华相反的思想——时间没有同一性与绝对性《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早年的博尔赫斯受到很多哲学家的影响 目盲、对哲学的研究、博学,使他非常容易对空间与时间、幻想与真实做出思考,所以他总在用象征和神秘暗示的手法来连接如幻想与真实间的通道。 从而博尔赫斯颠覆了整个二十世纪文学,他所做的是一种虚构的艺术,他的小说几乎不成长于现实,所以他的创作观念与生俱来、与众不同。 他的小说的这种特点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那就是将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带入小说,无论是从小说结构还是观念主旨入手。而这样也使得《小径分叉的花园》成为了真正的迷宫——时间的分岔与循环。 他所在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颠覆的时代,那个时期各种奠定现代小说创作基调的大师横空出世。比如有同样思想的、写下《尤利西斯》的后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乔伊斯,他那部号称“评论家三百年也不可能看懂”的《芬尼根守灵夜》的第一句是“写在最后一页上”,而在全书的最后一句是“写在第一页上”。在过去的某个时间,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也做了同样性质的尝试,即上文所提到的两个例子。《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后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乔伊斯 而博尔赫斯的一生致力于这种文学观念与结构的迷宫的构造中。

结语

有种说法,正是因为有了博尔赫斯,拉美文学才赢来了国际声誉。有人说,博尔赫斯是少数的、诺贝尔文学奖配不上的作家。他模糊时间、虚构空间的创作其实是为了寻找另外的可能,另一种文学的深度,其他使读者思考世界的角度。 他们那一代人都致力于将文学从传统的“讲故事”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博尔赫斯的探索无疑是最为成功、影响力最大的尝试。
《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的冒险,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9505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