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无声告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虽不情愿,却不得不如此

《无声告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虽不情愿,却不得不如此

《无声告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虽不情愿,却不得不如此

从头至尾的压抑,从开篇直到最后——这是阅读畅销书《无声告白》时来自全身每一处感官最直接的感受。

作者伍绮诗是香港移民美国的第二代,一个笑起来牙齿都充满阳光的女孩,却选择了如此令人窒息的小说主题。

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莉迪亚死了”,所有情节也围绕着莉迪亚因何而死而展开,然后以追忆的形式,慢慢浮现出作者的真正意图——把移民家庭置于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在不同层面,探索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认同。

01 母亲玛丽琳:试图追寻自我价值,却始终无法摆脱家庭的羁绊

玛丽琳是一名典型的白人女孩。像一条受制于堤坝的人工河,始终沿着河道前行,她的生活乃至未来丝毫没有按照自我意愿改变的可能。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其母亲的爱,那些在她眼里却无比严苛的家庭教育。

1955年,玛丽琳选择了“物理学导论”这门课,而母亲却认为她作为一个女孩,未来与己相同,“家政课”显然更适合她。在此后的余生里,每当玛丽琳想到自己的母亲,这一幕就会从脑海中浮现。以她的故乡为圆心,八十英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她母亲从未走出过这个范围。

玛丽琳对母亲的安排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如同绝大多数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一样。更重要的是,她的这种反抗并不是叛逆期特有的赌气式的反抗,而是真正用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无声告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虽不情愿,却不得不如此

然而,在社会的洪流之中,一切个人努力都是徒劳的,即使她嫁给中国人詹姆斯以示决绝也无法改变宿命,她的母亲早已看透了这一点。而那时,玛丽琳却认为,这正是她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新生活的开始。

无论玛丽琳如何蔑视以母亲为代表的世间普通如凡尘的芸芸众生,并发誓决不再过与其母亲相同的生活,或许其中还有同情的成分,但她却始终无法跳出普世价值之外,最后无法不成为自己最为蔑视的那些普通人。

而所有的原因归结于两个字——家庭。家庭是女人无法摆脱的羁绊,作为妻子、作为母亲,这种来自于家庭的责任无时无刻不压在女人的肩上,把类似诸如梦想、追求、个人价值,统统压离女人的身体,这是绝大多数女性无法摆脱的宿命。

02 父亲詹姆斯:极力融入主流社会,却被现实隔离在外

詹姆斯是一名中国人,曾经是。在他超常的努力下,差一点就被聘为哈佛的教授,而差的那一点就因为他在外表上是中国人。对于这种人有个更形象的称呼——香蕉人,即,外表上是中国人,其它都与白人无异。

与玛丽琳始终要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相反,詹姆斯却极力要融入这个白人社会,为此,他选修了美国历史。一个貌似中国人的人在讲台上讲述美国牛仔课时,对他而言,类似处于一种自己就是白人的虚幻之中。那时,他多么希望学生们能收起那些夸张而又惊讶的表情!

随之,当一名白人女孩向她表达爱意时,他的回应是热烈和充满期盼的。没有什么能比娶一个白人老婆更能证明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成功了,就好比一颗种子,终于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扎下根来。

敏感的詹姆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万物萌发的季节,迅速地生长、开花、结果,完成了成为当地人的标配——组建家庭、一栋别墅、连生三个孩子。在他家里推开窗就能闻到不远处湖水的湿润味道。

《无声告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虽不情愿,却不得不如此

然而,外在的成功始终无法抹去他内心中一直以来被社会所排斥的感受,尤其是在儿子内斯因为中国人的外表在游泳时被孤立时,他充满了关切和愤怒,但却又无计可施。

他极度害怕自己的孩子也如他一般再次体会到被隔离于群体之外的孤独。对儿子内斯、女儿莉迪亚,他们性格上的安静让他愈发难以忍受,“整天都待在家里,你难道没有朋友吗?”他在问孩子,实际也是在诘问肤色带来的不公平。

《无声告白》的可贵之处就像一部摄像机,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但是,囿于知识或是阅历的原因,作者却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也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来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我觉得,这就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03 三个孩子莉迪亚、内斯、汉娜:各自代表着移民后代的与众不同

在三个孩子中,女儿莉迪亚的外表是最像白人的一个,她有着与母亲一样的蓝色眼球,静静凝望,像一池湖水一般深邃和迷人。也正因为如此,莉迪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莉迪亚融入美国社会,代表着这个混血家庭同化的成功。而对于母亲玛丽琳,莉迪亚还承载着更重要的使命,完成她用尽全力也未能达到的夙愿——成为一名医生。而她失败的原因,一半来自于母亲,一半来自于家庭。

被寄予厚望的莉迪亚,如同那些同样为达成父母意愿而努力的孩子们一样,宿命般地重新走了一次母亲的路,在被设定好的人工河中挣扎着。然而,当她醒悟之时,却沉入了被她认为代表着新生的湖底,一切梦想、个人价值、努力与反抗、觉悟与重生也随着肉体的消失而湮灭。

《无声告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虽不情愿,却不得不如此

《贝蒂.克罗克烹饪书》,这本具有象征意义的书,由母亲传给女儿,女儿成为母亲后,再传给自己的女儿。作者伍绮诗很聪明,她把这个故事置于一个特定的年代,让这种传承成为可能。而于现实来说,别人的过去却是我们的现在,文明的轮回注定是谁也逃不掉的必经阶段,不同的只是经历的早晚而已。

儿子汉斯是个特别的存在,他代表着不妥协的自我。不与现实妥协,不与出身妥协,从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这与性格有关,而后天修炼同样能达到,比如说多读书,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在他身上,更多地反映出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存在的智慧和勇气,考上哈佛大学似乎是对他的一种肯定。

小女儿汉娜则代表着逃避,这是另一种方法。在独立人格出现之前,设定一种屏障也是父母的一种选择。制造出一个保护壳,把小女孩罩在里面,不受外界的影响。只是,每个人终究要独自面对人世间的一切,破壳而出的时刻即使一再推迟,也总会到来。

《无声告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虽不情愿,却不得不如此

《无声告白》探讨的主题是如此沉重,移民家庭的社会归属感、个人价值之于责任重压下的妥协,无处不透露着人不能独立存在的群体属性。

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虽不情愿,却不得不如此,这正是大多数人的人生悲剧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9288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