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 / 过目难忘诗歌 | 孔孚《大漠落日》

过目难忘诗歌 | 孔孚《大漠落日》

小编按:孔孚先生的《大漠落日》,全诗仅仅分段的二字,诗歌的意境、境界全有了,让人读罢回味无穷。

大漠落日

孔孚


过目难忘诗歌 | 第4期: 孔孚《大漠落日》

大漠落日,对于一个诗人来讲,应该都不是陌生的了。如果不看诗的内容,任何一个读者对此意象的的感受怕要是“悲壮”的吧。这种与之俱来的感受,大抵诞生于中国的大唐,或者与大唐开拓的边塞诗有些牵连。再更深一点去追究,这种感觉就似乎带有那么点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所谓的“集体无意识”的味道。“集体无意识”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人的大脑在历史中不断进化,长远的社会(主要是种族)经验在人脑结构中留下生理的痕迹,形成了各种无意识的原型,它们不断遗传下来,成为生而具有的“集体无意识”,他们是超个人的,无论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在没有看这首小诗的内容之前,对“大漠落日”有“悲壮”的感觉,那就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了。这是从题目带来的一点阐发。

看到内容时,你便更会有大唐的感觉了。你的感觉在哪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见唐王维诗《使至塞上》)是的吧?诗人的这首诗肯定是借鉴了王维。连题目都是从这里取的。笔者前面所言的“悲壮”感觉,如果寻求具体的指对对象的话,也正是从这里来的。但是,我这里绝不是要说这首诗因袭前人或者怎么样了。这首诗的写作与大诗人王维所创造的境象是一样成功的,从一定角度来讲,此诗甚至还要更高明些。

过目难忘诗歌 | 第4期: 孔孚《大漠落日》

这首诗成功与高明的地方,在于诗人取用并化用了诗歌的意境。如果用心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一点,而且诗人化用的手法不是同化,而是反化。先说取用。本来诗人意象的主体是“落日”,按道理其特征当然是“圆”,但是诗人也取了“寂”。这里的“寂”来自王维诗上句里的“孤烟”,诗人在诗题中巧妙的“嫁娶”了他的“大漠”,同时把“寂”的特征给取来了。这样的“移取”当然没有错,因为它是合乎人们的想象的。大漠里面一般比较荒凉,而并非禽飞兽走草长人行的草原或者田野,在它之上悬挂的落日,孤寂自是可以想见的。再说意境的反化用。王诗的意境,我们说是“悲壮”的,大家都认同。但是这里大家看,“圆”“寂”把“悲壮”的意境化掉了,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佛家的“空”与“无”,境界似乎也更高了。我们说,这是诗人高明的地方。如果借用武术术语的话,这叫“借力打力”,而结果反胜人一筹。

过目难忘诗歌 | 第4期: 孔孚《大漠落日》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读这首小诗,应该分两次读。因为它体现出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境界”。第一次,且不可把“圆”、“寂”二字连读。严格来讲,这一次读你全然不要有佛家的“圆寂”意,只当作是“圆”与“寂”在此巧合就好,甚至你连巧合的意思也不要有。这样就更能体会到大漠落日的自然特征及其拟化之态,即其“圆”的形状与“寂”的神情,这是第一个“境界”。第二次读,就要“圆”、“寂”连读,就悟作佛家的“圆寂”意,这样就把落日的“落下”与高僧的“死亡”联系在一起,给“落日“以“涅磐”的境界感。寒山石先生在评论此诗时说:“‘圆寂’合为一词,乃僧人死亡用语,与‘落日’妙语双关。”(见寒山石著《滴水藏海》,第362页)显然是读出了这一点的。另外,关于“寂”字的指向问题,这里还想说明一下。我本来的理解是:“寂”是单指向“落日”的。不过看到寒山石先生的评论说“诗人只用两行两字,便写尽了从‘大漠落日圆’到‘万籁寂无声’的全过程。而且,诗人巧妙地将两字分行停顿,也正好是行消、声寂两个阶段的间隔……”似乎理解为了“寂”字是指向日落以后的“万籁”了。若就题论题,从诗歌的描写对象看,诗人的本意应该是指向“落日”的。当然,寒山石先生这样理解,也不无道理。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其实给了我们很自由的阐诗方式,我国晚清时期的文学理论家谭献在其《复堂词话》中也曾经言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之相交,向之未有得于读者,今遂有得于词。”也是说的这个意思。

过目难忘诗歌 | 第4期: 孔孚《大漠落日》

我们的诗人把“圆”、“寂”二字分行顿开,一是有避免使读者直接接近“圆寂”死亡义的意思,二是顿开更能显出诗的“精神”(即意境)所在。可谓是匠心独运。但是诗人也许没有想到读者们的理解合起来比他本人要多多了。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的每一个理解其实都是对作品内涵的一种丰富。这有点像文学上所讲的“歧义”的意思。文学作品似乎“歧义”越多越好。古代的文学讲究“争鸣”,现下的文坛似乎也十分注重这一点。于是,一件作品能不能让更多的读者产生各自的意义来加以争论,似乎也成了衡量一件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歧义”的现象,对于诗歌尤为普遍,但是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坛,小说“争鸣”则似乎表现的更充分。这对当下的诗歌研究似乎显得不大公平。诗歌在“边缘化”的道路上一步步渐行渐远,破“边缘化”已经迫在眉睫,这需要更多的诗人与文学者甚至民众的大声呼吁。(北残)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8998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