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从一个贩席织履为生的底层草根,到开创蜀汉基业的开国皇帝,刘备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

《三国志》说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坚毅和知人,是刘备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

在长达近40年的创业史上,刘备大部分时间都寄人篱下,屡战屡败,东奔西走,甚至朝秦暮楚。

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成为“三姓家奴”、“过街老鼠”,反而名声愈来愈旺,声威愈来愈大。

无论是曹操、袁绍、孙权,还是刘表、刘璋、陶谦,都待其为上宾,陶谦、刘表甚至还主动托孤于刘备。

因为坚毅,他才能百折不挠;因为知人,他总能收揽人心。

刘备的创业史,既是一部励志的“流浪史”,也是人力资源的教科书。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但是,复杂的创业经历,也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事业跌宕起伏,他的部下构成极为复杂,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

三国中实力最为弱小的蜀汉,内部最多竟有多达至少4个势力。他们之间尖锐的内斗,成为耗尽蜀国国力的重要原因。

一、刘备的人才团队

刘备从涿州起兵,一直到称帝于成都,转战大半个中国,他的部下也由4部分人组成,他们分别是创业元老、荆州集团、益州集团(其中包括了东州集团)、凉州集团。

1、创业元老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24岁的刘备在涿郡涿县起兵。很快,就有三位英雄加入团队,他们是来自河东解良的关羽和同样来自涿郡的张飞、简雍。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4年后,刘备以战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后因与督邮冲突、辞官而去,接着辗转下邳、高唐等地,做过县丞、县令等小官。

公元191年,受到老同学公孙瓒的引荐,刘备得以任平原县令、平原国相。他在平原乐善好施,勤政爱民,还曾赴北海救助孔融,赚得不少名气。

公元194年,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刘备又率千余人前往救援。陶谦让刘备驻军小沛,并推荐他为豫州刺史。

第二年,陶谦病危,把徐州托孤于刘备,刘备这才真正有了第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但不久以后,徐州被吕布偷袭。刘备丢失大本营,接着又被袁术打败,只能败退到广陵郡的海西县。

这时的刘备,既丢失了人马、地盘,老婆孩子也被吕布俘虏了,处于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而徐州的富豪糜竺、糜芳兄弟却主动前来相助,他们不仅把妹妹嫁给了刘备,还给了他两千人马和大量金银。因为这次雪中送炭,糜氏兄弟在日后的蜀汉享有崇高的地位。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此后,刘备联合曹操绞杀吕布,并利用攻打袁术的机会,脱离曹操,再次占据徐州。

这个时候,刘备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更为强大的团队:关羽、张飞、糜竺、糜芳、简雍、孙乾等。

关羽、张飞号称“万人敌”,勇冠三军,但糜竺、简雍、孙乾这些谋士的水平却差强人意。

既然刘备有地盘有钱有猛将了,为何他对当时的名士们还是没有吸引力呢?

这是因为刘备本人及其团队几乎都出身寒门,在当时的名流、名士眼中,刘备这些人就是一群粗鄙的莽夫。

公元200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只得北上投靠袁绍。虽然他再次流浪,但此前就有过深交的赵云来投。

这个明显“武重文轻”的班底,就是刘备的创业元老集团。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2、荆州集团

从公元201年刘备南下荆州,一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刘备在荆州整整住了7年。

在这个过程中,刘备始终未受到刘表及蔡氏家族的充分信任,他的个人势力并未得到较大发展。

不过,依靠个人魅力和早先积攒的声望,刘备在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突破,诸葛亮、庞统、蒋琬、董允、杨仪、向朗、马良等一大批谋士,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奔刘备的,这极大改善了刘备团队的人才结构。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而其中的标志性核心人物,当然是诸葛亮了。诸葛亮为何能成为这批荆州人才的核心呢?这要从他的家世说起:诸葛亮的大姐嫁入荆州豪门蒯氏;二姐嫁给了荆州另一个豪门庞氏,庞氏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著名的庞德公;而诸葛亮本人则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诸葛亮的岳母就出自荆州最大的家族蔡氏。

此外,诸葛亮还与荆州的马氏、向氏等大家族有着远近不同的亲戚关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在孙权帐下受到重用,还可以为刘备打通东吴的关系牵线搭桥。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刘备拿到了诸葛亮这根针,也就等于笼络了荆州各大家族和一大批人才

这就是诸葛亮带给刘备的最大益处,其重要性甚至要超过“隆中对”。

赤壁之战后,刘备几乎全据荆州,黄忠、魏延、刘封、廖化、冯习、张南、傅肜等一批实力干将也先后加盟。蜀汉的人才队伍空前壮大,与曹操、孙权相比甚至都毫不逊色。而一个以诸葛亮为核心的荆州集团也同时形成。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3、益州集团

赤壁之后,刘备虽然有了一块栖身之所,但因为荆州是四面之地,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向西攻取益州。

此时的益州,恰好正面临内部的人才困境:刘璋软弱无能,无法调和“外来户”东州人与“土著”益州人的矛盾。而对外,他更是无法抵抗汉中张鲁的进攻。

于是,公元211年刘备入蜀,经过3年多的征战,他拿下了益州。

在攻城略地的过程中,刘备始终重用的是庞统、黄忠、魏延等荆州人物,对于关羽、张飞、赵云等元老,他则是有意让他们防守荆州。

刘备这么做,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荆州集团提供舞台,让他们建功立业,以平衡创业元老。

而刘备之能顺利取得益州,当然也少不了张松、法正等益州官员的支持。所以,入蜀后,他也对法正、黄权、吴壹、刘巴等益州官员大加封赏。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特别是对益州集团核心人物法正的信任,甚至要强于诸葛亮。

当时,法正是刘备最为得力的谋士,诸葛亮是内政后勤大管家,关羽、张飞等元老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股势力拧成一股绳,让蜀汉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公元219年,刘备击败宿敌曹操,取得了汉中,进位汉中王,如日中天。

4、凉州集团

除了元老、益州、荆州三大派系以外,蜀汉还有一支来自凉州的势力,那就是以马超为首的马家军。

不过,这支力量早已不复当年。马超因为是穷途末路才来投奔,且入伙时间较短,根本无法在蜀汉建立声望。

所以,马超得到的也只是一堆头衔而已,无法对大形势产生什么影响。而马超对自己的定位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后来马超英年早逝,他的凉州集团也随之消亡。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二、蜀汉的内斗

刚才我们简单描述了蜀汉内部4大集团的形成历史过程,下面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他们之间的斗争史了。

1、元老们的不满

蜀汉人才的内斗,从荆州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诸葛亮刚刚加入时,关、张等元老就已经流露出不满情绪。《三国志》载:“(刘备)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最后是刘备站出来为诸葛亮说话:“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关羽一直“爱士卒、轻士大夫”,他对诸葛亮反感还好理解。但张飞却是相反的,他对文人雅士有种天然的亲近。连张飞都不喜诸葛亮,也许他已是看出了诸葛亮背后的“人才红利”。而这种“人才红利”,会让元老们失去原本在刘备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此后,随着更多人才团队的加入,以关羽为首的元老集团,表现得更加咄咄逼人。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马超投降刘备时,远在荆州的关羽竟然主动写信给诸葛亮,要与马超争个高低。

这既是给马超的凉州集团一个下马威,也是给诸葛亮的荆州集团一个提醒:虽然功劳都被你们抢了,但别忘了谁才是元老。

后来黄忠在汉中斩了夏侯渊,被封为了后将军,关羽就更坐不住了,直接表示不受封赏,还抗议说“不与老卒为伍”。

由于此前的经验,诸葛亮已提前知道关羽的态度。所以,诸葛亮说,如果让黄忠与关羽平起平坐,关羽肯定会“护前”。

关羽要保护的“前”是什么?当然就是他所代表的元老们的利益了。

好在,除了有点委屈赵云以外,刘备对这些元老们还是应封尽封、应赏尽赏的,无论是关羽、张飞、糜芳,还是糜竺、简雍、孙乾,皆身居蜀汉高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元老们的怨气。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2、元老和荆州集团的失势

公元219年,刘备的连胜戛然而止,蜀汉国运突然逆转:先是法正突然去世,益州集团的核心一时后继无人。紧接着是蜀汉的创业元老发生了激烈的内讧。

关羽多年来刚而自矜,不能容人;而刘备的小舅子糜芳,更是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不甘人下。二人的关系在襄樊之战中彻底恶化。吕蒙偷袭江陵城时,糜芳竟然不战而降。

此举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紧接着荆州全境丢失,关羽兵败被杀。

无论是元老集团还是荆州集团,都在战败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紧接着,就否伐吴夺回荆州的问题,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又发生了激烈的分歧。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由于伐吴会损耗益州的实力,因此益州集团普遍表示反对。而荆州集团因为失去了大本营,则激烈要求刘备出兵东征。

作为荆州集团的核心人物,诸葛亮尚能保持理性,但他以默许的方式,支持了刘备的军事行动。

结果,战前张飞突然遇害,加上此前损失的关羽、糜芳,元老集团几乎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而夷陵一战,刘备大败亏输,许多荆州籍人才如冯习、张南、马良等皆战死,荆州集团实力再次大受影响。

3、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的矛盾

原来在蜀汉内部一枝独秀的荆州集团,经过两次削弱,实力已经与益州集团接近于平衡。

所以,在永安托孤中,刘备做出了这样的安排:在辅政班子的搭配上,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在职责分工上,诸葛亮负责政务,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二人一文一武,分工明确。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李严是继法正之后,原来益州官员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他曾经屡次带兵平定蜀中大规模叛乱,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在永安托孤以前,李严就被刘备任命为“尚书令”,对在成都的诸葛亮构成了一定压制。

任用李严为辅政大臣,这就是刘备在死前放出的要重用益州人的强烈信号。

然而,在刘备死后,他对于蜀中各派力量的安排,并没有如期实现。

首先,诸葛亮的地位获得了空前提升,“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其次,大量荆州人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实权,蒋琬、郭攸之、费祎、董允、杨仪、马谡等人皆为诸葛亮所重用,而益州土著官员中的杰出代表,如张裔、马忠、李恢等,虽然也被诸葛亮委以重任,但显然不足以撼动荆州集团的地位。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特别是作为托孤重臣的李严,不但没能跟诸葛亮一起回到权力中心成都,反而是被排斥到了边境,成为永安留守,“统内外军事”都成了浮云,辅政更是成了一句空话。

满腹怨气的李严,接着使出了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即称王)的昏招,被诸葛亮严词予以拒绝。

再次,诸葛亮通过一系列操作把统军之权夺了过来。公元225年,他发动平定南中叛乱的战争,锻炼了一支听命于己的队伍。

此时,蜀汉的军事力量大体分为三部分,除了诸葛亮、李严以外,还有魏延所统领的汉中部队。

接下来,诸葛亮移师汉中、准备北伐,顺手接管了魏延部,并对李严提出了移驻汉中的要求。

如果李严去了汉中,那就等于是被诸葛亮收编,所以他想尽办法推脱,甚至提出了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自己管理的要求。但这些都被诸葛亮拒绝。

此后爆发的“孟达事件”,则更加加剧了二人的矛盾。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孟达本是益州旧臣,投降刘备后屡立战功,后来不得已而降魏。由于曹丕去世,孟达失去了靠山,于是动了率领上庸三郡回归蜀汉的念头。

李严与孟达为旧友,二人多有书信往来。从李严的角度来讲,他当然十分希望孟达带着兵马和土地回归蜀汉,以增强益州集团的实力,恢复与荆州集团叫板的可能。

但结果孟达还未起事就被惨遭司马懿灭掉,究其原因,竟与诸葛亮有关:

“(孟)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诸葛)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

原来,诸葛亮派一个叫郭模的人到魏国诈降,故意泄露了孟达叛魏的消息,既让孟达死于非命,也让李严的外援计划胎死腹中。

而李严的行为也愈发出格,他的同乡尚书令陈震甚至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意思是李严心术不正,有谋反的可能。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他竟然以“值天霖雨,运粮不继”的手法欺骗诸葛亮退兵。待到回朝后,李严又百般狡辩,最后在诸葛亮的铁证面前,他才低头认罪,最后被诸葛亮贬为庶人。

李严一死,荆州集团开始一家独大,直到诸葛亮去世。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4、蜀汉后期的内部纷争

诸葛亮死后,荆州集团突发内斗,同为荆州集团核心人物的魏延和杨仪爆发激烈斗争,结果是魏延被杨仪所杀,而杨仪随后也被下狱、自尽而亡。

刘禅亲政后,开始对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费祎等人的权力进行重新配置。

蒋琬虽然握有大权,但威信远不及诸葛亮,他酝酿的北伐始终受到益州集团抵制,始终未能成行。

接替蒋琬的费祎虽是荆州人,却在蜀中成长,算是荆州、益州两派的调和者,两派矛盾逐渐平息下来。

从刘备“东奔西走”的创业史,看蜀汉人才的内部矛盾

蜀汉经过蒋琬、费祎两代的发展,已经过去二十余年,原来荆州集团的核心人物早已凋零,益州本土人士开始成为主流。而像姜维、夏侯霸等降将出身的人才,也开始占据了核心位置。

蜀汉后期的内部争斗,已经由开始的地域之争,变成了以姜维为首的主战派和以谯周为首的主和派之争。

到最后,姜维被迫远走汉中自保,荆州集团最后的希望诸葛瞻战死绵竹,整个成都成为益州集团的胜利果实。

但仅仅数日之后,在益州集团的主导下,刘禅被迫投降,蜀国就灭亡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8873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