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写诗究竟是信手拈来好,还是刻意为之好?诗句真能妙手偶得?

写诗究竟是信手拈来好,还是刻意为之好?诗句真能妙手偶得?

当谈到诗的格律或品评某首诗中文字的使用时,常常会听到一种声音:写诗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事情,就应该顺其自然、信手拈来,要做到妙手偶得,而不能刻意为之,如果老是纠结于文字的使用是否符合规范、格律是否正确这样一些表面功夫,那么如此冥思苦想、生般硬套出来的诗也一定是死的,是没有生命力的,甚至都谈不上是诗。

我不知道假如唐代诗人贾岛听到这样一番话会做何感想,因为他曾经就因为“推、敲”二字的取舍苦苦思索,也曾经写下了“两句三年得,一呤双泪流”的诗句来表达自己作诗的态度。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诗后》唐·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而另一位以作诗严谨、格律规范著称的诗圣杜甫,更是将“炼字”做到了极致,自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如果要说杜甫的诗没有生命力,恐怕并没有几个人能认同。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格律完美,对仗工整,但同时诗意明了,全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诗人愁苦孤寂的心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也因此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此诗中间两联对仗,只要是对仗,多半是刻意为之,反复斟酌修改而得的,但从诗中能看见刻意和生般硬套吗?我想恐怕只会感叹其文字的美感吧,可见,格律并不是对诗的限制和约束,“刻意”也并不是对诗的不尊重。

写诗究竟是信手拈来好,还是刻意为之好?诗句真能妙手偶得?

作诗要顺其自然不假,但如果本身对文字的掌控就不精炼,再加上没有规范,这样很有可能只会落入到口水诗、打油诗的坑里。如今一些网红诗人以“废话体”、“梨花体”走红,被戏为只要会按回车键就能当诗人,这些“诗”自然吗?自然,但又何尝不是诗的悲哀?

正如厨师做菜一样,如果他炒什么菜都是随性而为,追求自然,那么他的发挥空间可能只会局限在一些街边的小餐馆里面了,只有经过了系统而专业的学习,掌握了更好的原材料搭配、摆盘、装饰等技艺,在色彩、调味等细节上精益求精,才能有质的提升,可以到大酒店或星级餐厅里当厨,而且很明显,他做的菜不仅好吃也更好看了,那些技艺和细节正是刻意为之的啊。

很多人将“妙手偶得”四字奉为圭臬,它来自陆游的诗:

《文章》宋·陆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但是也有很多人只看见了“偶得”两字,却把“妙手”给忽略了,正如一个小学生和一个高中生写文章,小学生再怎么偶得,想来也会输给有着大量写作经验、技巧和丰富词汇语句储存的高中生(天才小学生除外,这是特例,并不具备普适性),那些经验、技巧和词汇语句正是构成妙手的基础,否则“妙”从何来?又如何能“偶得”出佳句?

对于写诗来说,也正是有了平时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炼字”,才能使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着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表达能力,看起来是随手而得并不刻意,却无处不显露出之前的无数“刻意”。

即使写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陆游,随便找了他的两首诗,发现都是符合格律的:

《剑门道中遇微雨》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写诗究竟是信手拈来好,还是刻意为之好?诗句真能妙手偶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写诗究竟是信手拈来好,还是刻意为之好?诗句真能妙手偶得?

陆游的诗词作品现存近万首,没法一一检测,但是随手选了一些都是合律的,这就显然不能以“偶得”来认定了,必然是刻意而为的结果。让别人去“偶得”,自己却处处露出“妙手”,细思极恐啊。

有一个成语叫做“胸有成竹”,是指画前胸中有竹,所以落笔时才能画出活灵活现的竹子。

写诗也一样,胸中的竹子不仅仅是表面的体验或感悟,也包括各种技艺、技法、规则,试问如果只有表面的意向,而没有内在,美则美矣,却没有深度,如何有生命力?况且真能美吗?

“随性而为、顺其自然”,的确没错,但就如运动员一样,如果只是处处随意,不讲究训练,那他大概只能在小区运动场内活动活动,只有经过专业训练,而且是大量的专业训练,才能够站在运动会的赛场上一战,究竟哪一个更能让人记住,更有活力和生命力呢?

对于诗来说,技巧、规则和诗意并不一定就是站在对立面的,它也和冥思苦想、生搬硬套没有多大关系,它只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维和表现空间,说到底都是为了诗意本身而服务的。

所以,我觉得对诗中的文字进行打磨、对格律进行遵守并没有不妥,也并不违背“言为心声”的本意,相反,只有掌握的技巧越多,刻意为之的方面越多,才能有着更好更全面的表现力,也才能拥有更完美而充足的诗意。

我们可能经常会有这种感觉,或者听别人说过“我心里有那个画面,可就是表达不出来!”

没错,这就代表自己掌握的技巧、表现手法和对文字的感觉不够,那么可以不管其它,只是自然的写出那个画面吗?显然是可以的,只是我们也知道那样自然写出来的可能连自己都看不下去。

写诗究竟是信手拈来好,还是刻意为之好?诗句真能妙手偶得?

下面有两首诗来对比:

1、

永远初见旧模样,远处迷人身影藏。

爱意起时如花放,你情弥漫似蜜糖。

2、

眉眼盈盈欲漾波,浅羞一笑醉梨涡。

最怜纤婉青丝曲,漫卷相思入梦歌。

两首诗都是描写对女子的情意,第一首诗是在对写诗完全没有概念,只会随性而为的时候所作,第二首诗是暂时入了门,死扣格律而作的,哪一首更入心?

最后,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技艺都没有,完全靠感觉作画的一个人画的画好,还是长年练习技艺,拥有更专业知识和用笔手法的人画的画好?谁的画会更受欢迎呢?

写诗究竟是信手拈来好,还是刻意为之好?诗句真能妙手偶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8640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