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麦田里的枪声:梵高割耳背后的死亡之迷

麦田里的枪声:梵高割耳背后的死亡之迷

麦田里的枪声:梵高割耳背后的死亡之迷

十九世纪中期,一位名叫梵高·文森特的婴孩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任谁都想象不到,这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将来会成为影响世界艺术的大师,更想象不到他一生遭遇的几度波澜和最后的自杀悲剧。

梵高的一生真正的创作时间只有十年,这十年间他就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包括900幅油画和1100幅素描,是艺术家中的少数高产者。

后世的人们大多是由著名的割耳事件认识的梵高,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天性狂躁,性格忧郁的天才,可事实上,梵高是一个安静敏感又生性内向的普通人。

他的性格与绘画的水平就像两条不断延伸的水平线,前者是始终没有怎么改变过,后者是通过梵高的工匠精神才不断提高的,他对自身的绘画工作持有相当严格的标准,从第一天绘画起就将这份工作看做自己在这世上最重要的使命。

然而,即使365天无间断的努力,梵高在世时都没有受到世人的尊重及认可,他的一生只卖出去过一幅作品,即使依靠弟弟提奥的资助,也经常被债主追堵贫困潦倒。

梵高的一生是矛盾的,他希望自己的才华获得别人的尊重肯定,但他又不时的自我轻视,觉得自己不过平凡尔尔。他一生渴望通过宗教与爱情寻求生命价值,但他又亲自抛弃宗教与情感,反过来追求内心的平静,最后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

就是这样一个人,创作出了当今世界艺术史最昂贵的珍宝,他的代表作《星夜》和《向日葵》系列,引起一个多世纪的梵高潮,到了今天这种影响依旧没有消减,随着时间流逝反而增加了新鲜的价值。

麦田里的枪声:梵高割耳背后的死亡之迷

在看梵高的一些资料时,我总结出了他一生最矛盾痛苦的一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碰撞,内在与外在世界的抵抗,这双重矛盾导致的是,他的事业之路走的格外艰难。

1869年,17岁的梵高中断学业,开始从事艺术品交易行业的销售,随后被公司裁员,转而投入狂热的宗教宣传,试图以传教士的工作为生,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

1879年,27岁的梵高放弃了传教士的工作,决定以绘画谋生,弟弟提奥成为他的画作代理人,同时答应给梵高生活资助。

可以说梵高在绘画方面完全是从零开始的,他没有任何绘画经验,一开始完全是凭借他自身的信念摸索成型的。他早期的绘画风格偏灰暗系色彩,也是相对来说比较中庸的,并没有所谓的“天才光环”。

直到他去了巴黎,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得益于许多画家的指导,再加上他对绘画技艺的不断提升和性格的多疑敏感,才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画风。

巴黎是梵高成长最快速的时期,也是他内在外在不断重建的过程,这个时期的梵高就可以称作是画家梵高了,他在给友人写信时也提到过这一点。

然而,随着梵高的绘画事业步入正轨,家庭的反对声也愈演愈烈,身为传统牧师家庭的父母,不能接受梵高的一意孤行,而与此同时,梵高几段不为世人称道的感情也成为导火索,使家庭内部的分化变得白热化。

麦田里的枪声:梵高割耳背后的死亡之迷

说到梵高的三段感情经历,就不得不提到这位画家爱上的第一位女士。他对一位金发女郎尤金妮亚一见钟情,并一腔情愿的认为尤金妮亚也在跟他暗送秋波,然而当他向情人表白时,却被告知原来女郎早已订婚。

第一段失败的感情告终仿佛是预言,让梵高接下来的感情经历都是一言难尽。

梵高爱上的第二位女性是他的表姐凯福斯,凯福斯是典型的荷兰女性,一头深栗色茂密的长发,饱满甜蜜的嘴唇和一双深蓝色双眼,令梵高再一次陷入爱河。不幸的是,面对梵高的深情告白,这位刚丧夫的女士显然提不起来任何兴趣,她连说了三个“不”字毫不留情的拒绝了梵高。

表姐凯福斯的坚决拒绝反而让梵高心生欢喜,他认为是当时的社会禁忌令表姐望而却步的,在受到拒绝后他仍然勇敢地去叔叔家找凯表姐,然而再度登门的梵高被表姐家下了“明禁令”,再也不准他踏入家门一步。

第二段感情的破灭吞噬着梵高的心,使他的身体与精神备受璀璨,梵高之所以感受到的情绪这样强烈,一部分是因为第一段感情的失败,一部分是他将爱情看做自己创作的来源,男人必有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需求。

凯福斯事件不久后,梵高就投入到一段新的感情世界中,这一次是一位叫西恩的妓女。梵高在街头遇到怀孕的妓女西恩和她的孩子,内心涌起深深的怜悯之心,于是将这位妓女接到家中同居。

梵高与妓女同居的这件事立即引起轩然大波,这种不良的社会影响很快涉及到梵高的家人与朋友,妓女事件令他和外界的关系雪上加霜,甚至与弟弟提奥的关系也产生裂痕。

麦田里的枪声:梵高割耳背后的死亡之迷

“你这个道德败坏的人”是梵高朋友对他的评价,“古怪,一事无成,令人作呕,毫无社会地位可言”是同僚对他的评价。

面对这些充满偏见的流言蜚语,梵高只用一句话回答“我想有那么一天,通过我的作品向他们展示,他们眼中的这个怪人,这个无足轻重的人的内心是什么模样。”

1883年,梵高与妓女西恩分手回到家乡,传统守旧的父母对梵高与妓女同居过的经历非常在意,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梵高与父母的关系更加恶劣了。

这段时期的梵高将内心的苦闷投入在创作和提升画技上,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依靠提奥的资助来完成绘画,经常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只吃几片干瘪的面包维持最基本的物质需求。

在一封梵高写给弟弟提奥后期的信中,每一封信都透漏着他对绘画的不懈追求:“我会继续画下去,不仅实在特别想画的时候偶尔画,而且要定期的画,经常画,要把绘画当做生命的第一要务。”

于是梵高离开巴黎,来到了南方的阿尔勒,在阿尔勒梵高找到了理想的画室,他把这几间公寓称为“黄色小房子”。在这里梵度过了一生当中最纯粹快乐的时光,他曾欢快的说“我快乐的像一只蝉”。

麦田里的枪声:梵高割耳背后的死亡之迷

在黄房子里他找到了心中的理想世界,由此开始设想邀请好友高更同住,准备创立画家协会,为同时代画家争取更多的利益和生活保障。

事实上,梵高与高更的争吵并非突如其来,两人因各自性格的敏感,喜欢的画家,对艺术作品见解的不同剑拔弩张,在一次争吵中梵高割下了自己的左耳耳垂,这次割耳事件轰动了当时的整个艺术圈,也让梵高黄房子“画家协会”的梦想付之一炬。

那时梵高已经将画画当做自己存在世间的唯一价值,将所有的快乐都寄托在艺术创作上,我猜想,也正是因为这样,当他发现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时内心是恐慌的。

虽然梵高曾坚信“丧失理智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延伸,有时甚至是绘画天才所必须的先天条件”,然而当事情真的发生在他身上时梵高还是怯弱了。在精神病院的一年时间里梵高虽然饱受发疯的干扰,却依旧笔耕不辍,画出了一幅又一副经典之作,著名的油画作品《星空》是这段时间的代表作。

当梵高从精神病院里出来时,他并未在坎坷的命运前败北,而是直面人生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可惜的是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梵高就在一次外出画画中直指腹部开枪自杀。

麦田里的枪声:梵高割耳背后的死亡之迷

梵高的死一直是艺术历史的迷雾,当时他的疾病已好转,外出绘画时没有任何征兆,外套里还有未曾寄给弟弟的信。有人说他是又一次精神疾病的发作,有人说是他忍受不了寂寂无名的现实,也有一些人认为,梵高的死是他的最后一次创作,符合了他本人对灵魂永恒的信仰。

然而,这一切的猜测毕竟只是猜测,梵高的一生都在努力寻找心中的理想,从贫穷守旧的家乡荷兰到最繁华前沿的巴黎,他在各种环境中试图找寻内在价值,可惜他最后还是失望了。

1890年7月29日黎明,梵高在弟弟提奥的怀里死去,年仅37岁。

后来,人们根据梵高一生所画的油画编写成一部电影《至爱梵高》:“虽然该片对梵高死亡之谜仍未定论,但人们在理解痛苦、理解艺术和理想的过程中,理解了梵高。在穿越卑微落寞疾苦的终点,星光的深处,这颗痛极如炙,诚极如赤的灵魂,撼动世间心灵 。”

诚然如此,梵高就像一颗流星,曾在无垠天宇中灿烂绽放,留给后世恒久之迷。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8566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