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如今鲁迅先生已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偶像,荣誉等身,称颂推崇之人如过江之鲤、络绎不绝。但在一片虚美声之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清楚地说出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地位与伟大贡献呢?本文重在与大家探讨一下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成就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鲁迅于1918年5月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以内容的深刻与表现方式的独特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是已经觉醒的革命者的形象,小说通过对狂人看似疯狂、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的视角来描写事实上黑暗而荒谬的现实世界,揭示了封建礼教看似秩序井然实则吃人的本质,表述了作者对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彻底的批判。

《孔乙己》和《药》继续着“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孔乙己》仅用短短几千字就展示了一位深受传统科举文化毒害的落魄封建知识分子的凄凉一生,控诉了穷途末路的科举制度与世态炎凉的人性状态。《药》则通过双线叙事的独特结构来描写夏瑜与华老栓两家的命运,写尽了底层人民群众的愚昧无知、革命者的孤独与牺牲不被世人的悲哀。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个人物典型,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他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同时又深受封建观念侵袭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思想。

阿Q的彻底不觉悟体现在他生活的每一方面,比如对待革命无动于衷又视之为儿戏的态度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病态麻木心理的集中体现,阿Q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与普遍性,作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来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与落后的国民性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鲁迅写于1918年到1922年的《呐喊》与写于1924年至1925年的《彷徨》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之作。反封建与对于中国农民、妇女、传统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是两部小说集的共同主题。鲁迅重在描写封建传统社会对于这些人精神上的毒害。

如《故乡》中把原本淳朴调皮、生机勃勃的少年“”小英雄”闰土与成年后麻木的农民闰土做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里底层农民的苦难。《祝福》中的祥林嫂只是想过自食其力的温饱生活,却不得不忍受封建礼教的压榨与摧残,受尽了人们的鄙视与虐待,凄苦地过完了悲剧的一生。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封建众生相的描写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把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传说等放到现实之中进行重新的编码,表现了历史人物的悲剧性与现实性,从而讽刺了现实的虚无与荒谬。《故事新编》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反思与解构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失望与挑战。

《故事新编》融合古今,比如《奔月》里运用了嫦娥的典故、《不周山》对于传统神话故事的再度创作。而写于晚年的最后五篇则融合儒、释、道诸家学说,通过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回顾,寄托鲁迅对于中国思想的总结性发思,以及面对现实问题企图在传统中获得答案的尝试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同时,《故事新编》有着独特的超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小说以反逻辑、超历史、反事实的逻辑思维结构历史和文化,并且大量运用了反讽、夸张、象征等现代西方小说表现手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树一帜的地位。

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体系的建立,是29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杰出范式,鲁迅小说的现代性与跨时代性不仅在于成熟的现代小说体系与白话语言,而且体现在现代小说的意识与丰富的表现手法上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而鲁迅小说的典型表现方式便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即注意通过对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与概括来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更广泛的文学与社会意义。鲁迅的小说运用的白话文精确省净,善于运用象征白描等艺术手法,堪称中国现代小说最早的探索者与急先锋。

总之,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有代表性和探索精神的小说家,鲁迅的文学观念即摒弃了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实用文学观,也不同于晚清以来传入的以审美为唯一目的的西方纯文学观念,而是将文学视为参与社会变革的一种独立的武器。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同时,从某种程度而言,鲁迅也改变了传统视小说为末流消遣的观念,以积极参与历史干预现实的态度,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与理解。

中国现代杂文的发扬者与奠基者

鲁迅的杂文主要收录在《华盖集》、《坟》、《华盖集续篇》、《热风集》里。对于杂文创作,鲁迅怀着一种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严肃、崇高而执着的思想追求与精神追求。凭借着深刻的洞察力与对时事社会的关注,鲁迅往往能够发现层层线索掩盖下的事件真相与内在逻辑。

鲁迅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以个性解放、民主自由为原则武器,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文化批判与社会剖析。1925年左右,鲁迅通过对五卅惨案、北京女子师大事件等斗争的关注与跟进,对封建专制的北洋政府以及其御用文人展开了猛烈的批判,《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针砭时弊、字字珠玑,充分体现了鲁迅反封建、追求民主自由与个性解放的五四精神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鲁迅后期的杂文创作则主要收集在《三闲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中,鲁迅后期杂文的文笔更加辛辣、内容也更加广泛。在杂文创作中,鲁迅往往纵意而谈、挥洒千里,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比如《娜拉走后怎样》从人们常见的对娜拉出走的解读中另辟蹊径,关心妇女独立的财产权与生活现状;《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于毁灭之后建设的急迫与困难;《论<人言可畏>》中对于舆论与谣言伤人的理解认识。

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打上了鲁迅的人格与个性的鲜明印记,包含着他深邃独到的思想与热烈冷峻的鲜明印记。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杂文(也叫做“杂感”或“短评”),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现代杂文的兴起与发展则离不开鲁迅先生的尝试与努力。

正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杂文成为了一种随心所欲描写世事众生相、内容海纳百川、无所不包、形式不拘一格、文笔泼辣生动的文体,并且承担着文化批评、人文关怀、社会改造的伟大使命;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与独特丰富的表现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高尚的文学楼台”。

独树一帜的现代散文大家

《朝花夕拾》是鲁迅与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此文集作为半自传的回忆体,反映了鲁迅少年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从家族到社会、从祖国到他乡的一段生活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与美好时光的怀念。文章以记叙为主,文笔优美流畅,质朴感人,同时又有着诗情画意,塑造了阿长、藤野先生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其中《父亲的病》回忆了儿时父亲久病,“我”作为家中长子为父求医问药、受尽艰辛,最后还是失去了父亲。文中通过对几位庸医装神弄鬼、巫医不分、草菅人命、自私冷血的形象的生动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于中医糟粕部分的尖锐批判。《藤野先生》则记叙了“我”出国留学、最终弃医从文的学习生涯,表现了作者对于国家朴素真挚的情感、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野草》是鲁迅1924年至1926年写成的散文诗集。这是鲁迅于精神彷徨困困苦时的创作,《野草》的创造过程也是鲁迅对自我与生命不断追问的过程。在痛苦的求索中,鲁迅以他一向直面苦难的姿态,积极对自我精神世界完全地解剖在读者面前。《野草》在思想与艺术上吸取了大量西方文学的营养,深刻、辩证而晦涩,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岂有豪情似旧时——回顾鲁迅先生的文学探索与伟大成就

总体来讲,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毫无疑问的奠基人与巨匠。通常而言距离我们较进的文学大师经常因为我们过于熟悉而忽略了他们有多么伟大,但厚古薄今不可取,客观来讲,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绝对不会低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忠公。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你我于此慕先生长风之余也要如先生所说:“有一份光,发一分亮”,为当代的社会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8424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