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1919年《青年杂志》的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一时间,伴随着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奔走呼号,民主、科学、破旧创新的诉求第一次笼罩在这片沉积了几千年的神州大地上。

与五四运动相伴的,便是轰轰烈烈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这场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以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与开天辟地的胆识勇气,掀起了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篇章。今天,我们便在此追忆这场伟大的五四文学革命运动。


《新青年》与五四文化精神

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文学变革,但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看,五四文学革命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标志,则是《新青年》的创刊。《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1915年在上海创办,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新青年》与陈独秀

  • 民主与科学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批判刊物。《新青年》以国民启蒙为己任,致力于引进西方启蒙运动后的民主自由思想,传播西方的启蒙主义、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期望改造国民性,塑造中国公民之独立自主的现代人格。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引进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向现代青年提出了六条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在这里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对封建传统的落后旧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积极吸取了西方民主自由的进步思想,倡导现代的思想文化启蒙,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人们提供了社会文化变革的思想武器,也赋予了五四文学革命以精神上的内核。

  • 批判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

在提倡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新青年》对封建的落后旧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与否定。针对“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陈独秀于1916年10月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理书》,阐明孔教的封建属性与不合时宜。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无产阶级革命先行者:李大钊

1917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到:“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可以想见,李大钊也不是单纯的反对孔子本身,他要反对的是那些假孔子之名行事的所谓“传统”。

白话写作与文学革命

  • 文体革命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这篇文章力陈旧文学的流弊,并从文学改良的“八事”入手,论述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的社会功能、真实性与时代性等一系列问题。

在文章里,胡适公开提出白话文才是文学的“正宗”。同时,胡适的这篇文章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他在文章里提出了三大主义,并把批判锋芒直指古典文学与”桐城派“,对整个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挑战与批判。文章以陈独秀式的“革命”激情,呼应和声援了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并且正式把这一文学变革运动推向高潮。

1917年3月,钱玄同致信陈独秀,他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文文坛主流的历史必然性,并且指责”桐城派”文人与封建旧文人所写的文章是“高等的八股”。同年5月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以及采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 新文学阵营的形成与扩大

1917年《新青年》的编辑部正式移到北京,从此后开始刊物采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并且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

五月,杂志刊载了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一小说以独特深邃的思想内涵与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性一笔。《新青年》编辑部的改组与扩大,实际上也标志着五四新文化同一战线和五四新文学阵营的初步形成。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鲁迅先生

在这之后,五四文学革命的理论提倡主要就向着如何建设新文学的方向发展。比较主要的文章有胡适1918年四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章提出了“国学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一标志性口号,主张继续推进白话文运动,创造新的、属于现代中国的文学。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他提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周作人充分吸取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认为文学应该记录人的生活状态与风貌,关注人的日常生活。他认为写作者应该用严肃同情而非冷漠嘲弄的态度来描写人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上的“道德”。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新文化运动主将

周作人的《平民文学》提出了“为人生”的口号和“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原则,认为文学应该不单单记录英雄豪杰等大人物的事迹,也要关注普通人的爱恨悲歌与精神世界。

“平民文学”应该采用真挚的文体、平等的视角,把目光投射到人类思想与道德这一更普遍与广阔的领域中去。但同时,平民文学不同于通俗文学,也不是要迎合与谄媚平民的欣赏趣味,而是要借此提高平民的生活与在整个社会中的声音。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五四运动

鲁迅的多篇小说也体现了“人的文学”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观念。如《孔乙己》用冷峻省净的笔触描写了一位饱受传统科举制度文化毒害、郁郁不得志的落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世态炎凉与人生百态。

《故乡》、《阿Q正传》等文章则重在体现传统封建思想对底层农民、妇女精神上的毒害,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孔乙己》鲁迅

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认为只有白话写成的文字算不得新文学,只介绍新概念、罗列新名词的文学也不是新文学。李大钊提出新文学要为社会写实,扎根于社会土壤,坚持先进的思想。

《庶民的胜利》则借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这些文章也是之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滥觞。

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等则进一步探讨了新诗的发展。

新文学社团的兴起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顾毓琇、黄庐隐、朱自清等人。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油画《启蒙者》 孙大本创作

文学研究会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认为文学应该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与社会,创造“为人生”的文学,反对仅仅将文学当作消遣与休闲。文学研究会重视文学的批判与现实作用,重视文学在社会问题方面的参与。

创造社于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是由一批留学日本的文学精英组成,最初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穆木天等人。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成员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创造社的作品多强调自我意识于情感,带有浓厚抒情色彩。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林徽因、泰戈尔与徐志摩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新月》月刊,《诗刊》周刊。

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建立起中国现代精英文学、建构起现代启蒙精神与人文主义文学传统,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崭新时代。

敢叫日月换新天——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伟大意义

鲁迅先生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在中华文化最为危险与陷入低谷之时,是这些文人学者挺身而出,以忧时悯民的高尚情怀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勇气彻底地批判了落后的旧文化,开创了中国文学与中华文化的新纪元。如今我们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之际也绝对不能忘记这些先行者的伟大贡献与非凡勇气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8423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