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导语:提起母亲这二字,我们想的大多都是贤惠、善良、温柔等词,大部分小说中也多是以慈母为主题,给我们呈现的是为家庭无私付出一切、关心儿女和丈夫、忍受一切苦难的光辉的母亲形象,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母爱和对于母亲这一形象的向往与憧憬,并期望自己也能成为那样被人称赞的角色。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们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所谓的”恶母”形象,与以往所塑造的形象完全不同,展现了母亲这一角色的自私及极端的心理,可以说变化颇大,这也引起了当时社会中的广泛讨论与思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恶母”的形象?以及这一形象有什么意义呢?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阅读那些女性小说,走进书中的世界,感受人物的不同方面才能得到解答。本文将从”恶母”形象的泛滥”恶母”形象出现的影响因素、塑造”恶母”形象的意义、重新塑造母亲形象的一个反思四方面来阐述一下。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女性文学作品

一、”恶母”形象的泛滥

相信大家一定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母亲形象和感受到浓浓的母爱,因为母亲和母爱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作家们创作的母题,以此来传递母爱的伟大与崇高。所塑造的伟大母亲形象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强化之后,逐渐使母亲的这一角色定型,并得到社会中的广泛认同,也成为了女性们的自身价值观,用以不断规范自己及自己的女儿。世代相传,人们已经习惯于母亲的形象就应该是所谓的无私、慈爱、温柔、乖顺等,因此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就建构起了完美的母亲形象,即所谓的”母亲神话”。

但是在给予母亲无上的光环背后却无形中限制了女性的方方面面,禁锢了她们正常的欲望,限制了她们的自由,磨掉了她们的个性,使她们不断的失去所谓的自主意识,朝着人们所谓的理想化形象不断规范自己。但是这一切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作家张爱玲就率先进行批判,揭示母亲这一形象中的自私与残酷,并力图打破”母亲神话”。由此开启了创作新方向的大门,到80年达时,塑造”恶母”形象这一行为已经非常普遍。越来越多的作家们开始转换思路,创作了许多关于”恶母”形象的作品,数量非常之多,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为我们解读母亲这一角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本文将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传统母亲形象

二、”恶母”形象出现的影响因素

1、西方一些女性思想以及各种思潮的影响

“恶母”形象能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女性小说中大量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西方关于女性思想的影响。自西方的许多著作传入中国之后,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对这些著作的翻译中,可谓风靡一时,甚至不断地引进关于女性主义批判的著作进行翻译阅读。这一行为成功地为中国的作家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思想,唤起了女作家关于女性意识的一个觉醒。因此,有很多著名的女性作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思考历史,她们开始意识到在之前一直塑造的伟大母亲形象本质上是在渐渐消除女性的自我意识,使得女性逐渐在社会中和家庭中失去所谓的自身价值。

其次,越来越多的女作家在思考之后,意识到作为被男性不断夸赞的女性实际上是父权发展的一个支持者。因为对于母亲来讲,她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与她一样的人,即相夫教子、服从丈夫等等,她们就会通过各种方法或者通过限制女儿的一些行为来使得女儿成为符合男性标准的人。因此,如果继续在小说中刻画伟大的母亲形象只会让女性逐渐失去所谓的主体意识和价值,所以只有通过批判所谓的光辉母亲形象,刻画”恶母”形象才能推动女性的解放,才能有力地打击到传统的父权文化和一些纲常礼教,使得女性重新做回自己。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西方圣母

再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中突然兴起一种思潮,即审丑思潮。审丑思潮的盛行对”恶母”形象的出现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审丑思潮一出现就取代之间人们追求美的审美趋势,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描写方向,逐渐引起了作家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女作家在自己的小说作品中更侧重于揭示丑恶刻画了许多”丑母”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这能够一下直击人们的内心深处,展现人性丑恶的一面。

总而言之,许多外来思想和思潮的盛行使得许多作家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作品,反思社会的现实,认识到社会的本质,认识到所谓伟大母亲形象的背后实际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丧失。随之推动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抛弃固有的母亲形象,刻画其”恶母”、”丑母”的形象来揭示社会中丑恶的一面,力图通过文笔去抨击所谓的父权统治和传统礼教,实现女性的解放与自由。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

2、作家过去的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女作家自身过去的经历与一些经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她们作品中对于母亲形象的刻画。因为在童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比较关键的时期,是人生的开始阶段,所以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人、事都会对她一生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都会反映到她的文学作品中去。比如所谓的缺失性童年经验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或许在物质方面,或许在精神方面,受到过伤害,生活很压抑。这些经历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是最大的、最深刻的、最能击中人心的。其次就是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也深深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母爱缺失所受到的创伤会影响着她们的一生,而她们的作品中也会都是这种基调。

我们可以从很多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中发现一个人不幸的童年经历或者母爱的缺失都会对作家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就很好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我们大家都所熟知的女作家张爱玲,通过阅读她所创作的作品我们就能深深地感受到她在童年时期母爱缺失的一种失落感。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母亲形象更多的是冷漠的、自私的。同样也有其它作家因童年母爱的缺失在作品中刻画的母亲形象多是”恶母”的形象,是一种对于女性命运的反思。

由此可见,童年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及各种选择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作家在过去童年的影响下,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就会带有其过去的影子,会影响他们作品的风格和基调。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作家张爱玲

三、塑造”恶母”形象的意义

“恶母”形象的出现一定具有其相应地的意义,否则就不会在上世纪80年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和盛行。所刻画的”恶母”形象实际上打破了所谓的伟大”母亲神话”,是对母亲命运的一种反思,是对父权和纲常礼教的一种批判。因此,这一形象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1、女性文学意义

(1)改变过往小说中的”母亲神话”,刻画真实的母亲形象

在我们之前所看到的母亲形象一方面是来自于一个神话传说中的”地母”形象,另一方面就是在男性视角下将女性形象进行神化。来自于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造就了文学作品中的”母亲神话”,在这神化的过程中女性根本没有任何自主权去创造属于真正自己,一个活灵活现的”人”,一个有优点与缺点的全面的女性。她们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男性所指定的标准,并为其要求自己。正是女性作家们的思考,将书中的母亲形象进行转变,刻画”恶母”形象,这能够展现女性的另一面,能够有利于塑造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而不是被男性称其为光辉的母亲形象。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关于纲常礼教的内容

(2)改变男性所臆造的理想母亲形象

在父权统治之下,女性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可言。而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神话母亲形象实际上是男性根据自己内心的期望所塑造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女性,而女性只能在这些形象中模仿并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男性所标准的”女性”。实际上这根本不是女性自身的意愿,没有一丝自主的意识。而变成理想形象的她们则会继续以这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女儿也同样变成这样的形象。在这种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女性逐渐就会失去自身的自主意识,而且会自觉地依据男性要求来要求自己。

因此,之后女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不再出现所谓的善良、乖顺、听话等的母亲形象,代之出现的是所谓的”恶母”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被所谓面纱遮蔽背后自私、专横的母亲形象,真正地体现了母亲作为活灵活现的”人”的全面性,而不是神化之后完美至极的母亲形象,其实侧面也是对父权主义统治有力的抨击,有利于女性实现真正的自由。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上世纪80年代母亲形象

2、女性自身发展的意义

(1)肯定女性的正常欲望,追求自然人性

性这一话题似乎很少被我们谈起,但是性却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人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描写或刻画一个人物的时候,如果想全面了解这个人物,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性这一部分。但是在各种主流思想的深刻影响下,性似乎成为了不可谈起的公共话题,成为一种性禁忌。这也给男性控制女性提供了一个比较隐蔽的方式,对于男性来说就合乎常理,而对于女性的欲望却被世人所漠视,甚至进行谴责。

正是女性作家们通过刻画”恶母”形象,为肯定女性的正常欲望,追求自然的人性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因为在刻画的过程中能够揭示被压制所造成的极端心理,否定被物化的母亲形象。所以这一转变将会使女性不再对性避而不谈,而是能够正视这一话题,也能够追求自然的人性。

我们可以发现,女性的正常欲望及所谓的自然人性都被用所谓的贞洁控制,成为一个禁忌话题,女性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丧失掉对于这方面的一个追求。因此在过去很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根本看不到关于女性这方面的内容,往往描绘的都是男性理想化的标准,都是夸赞的、积极的词语。通过塑造”恶母”形象极大地推动了女性们开始正视这一问题并进行思考,促成思想的转变,能够追求自己正常的欲望,追求自然的人性。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女性小说中的形象

(2)深入剖析社会中复杂的人性,思考母性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物,人本来就是善恶交织构成的多元生物。因此在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母亲神话显然不能全面了解这一人物,我们就无法了解到复杂的人性,无法了解到人性中处于恶的一面。而正是作家们开始塑造所谓的”恶母”形象,使得人们能够在肯定人性善良、正直的同时,直接正视人性中的丑恶,能够认识到一个人健康完善的人格。同样,我们对于母亲形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母亲这一角色既不是完美至极的神话,也不是十恶不赦的人物,她既有我们值得称赞的一面,也有自私、狭隘的一面,总的来说就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因此,正是创造”恶母”形象的这一契机,使得人们不得不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思考,从而试图去改变母亲的形象,能够不再被所谓的传统礼教所束缚,而成为没有灵魂的工具,只会在重重的框架之下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的自主意识与自由可言。所以”恶母”形象对人们有一个启发作用。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文学作品《母亲,母亲》

四、重新塑造母亲形象的一个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在”恶母”形象出现之前,人们对于母亲形象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善良、慈爱、无私、包容等的母亲形象使得人们逐渐习惯于这样的形象,并不断构想自己对于女性的一个形象,在长时期的发展之下,就形成了一直强调的”母亲神话”。而正是社会中所有人都对女性是这样的期望和标准,以及传统纲常礼教的深刻影响下,为女生如同上了一把无形的枷锁。这限制了女性的诸多方面,促使女性不断地规范自己以此来达到男性的理想化标准。而女性在不断规范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内化成本就应该是这样的形象,所以一直以来女性都沉浸在所谓的”母亲神话中”。

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作家们打破以往一直塑造的母亲神话,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恶母”形象,她们致力于揭示复杂的人性,并能够消除掉母亲神话中所虚妄的一部分,构建一个真正的母亲形象,能够直视母亲这一角色中属于丑恶的一部分,能够肯定女性的正常欲望和一些心理,实现女性的解放与自由。我们必须正视到母爱的伟大,对于人类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母亲这一形象被压抑、被压迫的那一部分,并能够进行有力地抨击,促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这一方面,而不只是陷于自己的美好幻想中,并且最终能够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所谓最健全、最美好的母亲形象,让人们对于母亲这一形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走进80年代女性小说的世界,揭开贴在"恶母"脸上的层层迷雾

上世纪80年代小说作品

结语:对所谓的”恶母”形象进行深入了解以后,我们对于这一形象的认识就不再仅仅停留于字面的意思。”恶母”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我们对于母亲这一角色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因为人本是善恶交织的复杂动物,所以需要我们既要认识善的一面,也要敢于正视丑恶的一面。也正是”恶母”形象才能够有力地对父权统治和传统的纲常礼教进行批判,才能有利于促进女性的解放和自由,实现真正的自己。总而言之,对于属于善良、温柔、无私等的一面我们需要不断弘扬与传承,而对于人性中自私、贪婪的一面我们也要勇于去揭示出来让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构建更健康的母亲形象,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敏敏《承载与放逐——新时期小说母亲形象探究》

2、谈凤霞《朝向母亲镜像的认同危机》

3、何金梅《当代女性小说中”缺父”形象的文化阐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8399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