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狂人日记》:一个被”吃掉”的”疯子”

《狂人日记》:一个被”吃掉”的”疯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其中苦心孤诣地塑造了患有迫害狂的精神病人形象——”狂人”,借这一看似不正常的不可靠叙述者道出中国国民精神深处的苦难与隐痛,也提醒着英勇的战士们保持理性,否则将陷入绝望的深渊。读完这一作品,不禁要问”狂人”这一惊世骇俗的文学形象来自于哪里?”狂人”最终的结局是真的是治愈了吗?
《狂人日记》:一个被"吃掉"的"疯子"

一、”狂人”——来自于中西文学启发下的结晶

首先,狂人并非是鲁迅凭空想象而来,文学创作需要灵感,也需要经验的积累。狂人是鲁迅传承了中国的士人文化传统,又借鉴了西方文学的表达技巧,塑造出的一个鲜活形象,极有讽刺性地出现在世人面前。鲁迅对于《狂人日记》,曾有过两次明确释义:1918年8月2O日在写给许寿裳的信中,他第一次说道:”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1935年3月2日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他第二次说道:”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中国的狂士传统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笑孔丘的楚狂人,而魏晋之际,政治黑暗,士人理想幻灭,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饮酒谈玄,不拘礼节,敢于说真话,活出真我。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中,对于这些狂士极为欣赏,尤其是对阮籍、嵇康青眼有加。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表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与鲁迅反封建的目标正好不谋而合。 鲁迅还是一个很有包容性的作家,他受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作家的影响很大,果戈理有一篇同名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吸取了其中的创作手法,在小说中,采用了白话文体写正文,又设计了文言体的序,形成了双重叙事和两重视角,用白话文写成的狂人世界的凌乱与莫名其妙,深处却表现出出人意料的清醒,而文言文塑造出的”正常”世界看似正常,却隐含着作者的讽刺,尤其是结尾狂人病愈候补,产生了反讽的效果。 现实主义的要求并非是”曾有的实事”,而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一个”迫害狂”在他的日记,但是这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现实的发展的。因此若有人把狂人牵强附会为鲁迅的表兄,是不合适的,鲁迅长期根植现实生活的土壤,借助读史书的灵感,塑造出了”狂人”这个活生生的现实主义形象。
《狂人日记》:一个被"吃掉"的"疯子"

二、”狂人”的真言与疯语

狂人是一个石破天惊一样的形象,自问世以后,有诸多可探之处。文中的正常人与不正常的人分别是谁?狂人说的是真话还是疯语? “狂人”的狂是真还是假,是理解本文的关键。”狂人”不是普通的精神错乱的疯子,他出身地主阶级家庭,从小接受的是封建教育,接受过西方思想,曾有过脚踹”古九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反封建行为,而狂人一出场给人以错乱的思维、没有逻辑的语言形式,处处闪现着抗争性和怀疑性的形象。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任何精神病患不合逻辑的言语行为,都有着一定因果,与他一直被压迫而不能实现的愿望有关。狂人的疯话中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反礼教。他的狂与过去在黑暗的礼教社会中的压抑是相连的,他敢于跳出来反抗,可悲的是遭到了更难以忍受的迫害。”狂人”实际是一个被统治阶级迫害的战士,他在外在表现上是狂的,与周围格格不入,但是”从他的精神本质,从他这种斗争的社会意义来说,却又是一场清醒的。”他”巧妙地将狂姿与形态交织在一起。”实际上,狂人是一个象征,是鲁迅来对抗旧世界的一个象征,鲁迅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令人敬畏的英雄。就是其病态的行为,不合情理的言语,却比正常人的质疑更加尖锐,强烈地点燃了读者心中的反抗怒火。 狂人所问的”从来如此,便对吗?”这句话是理解小说的文眼。鲁迅想要揭示出国民性,首先就是让他们怀疑起来,然后走向思考,唯有批判性地思考,才能使其认清是非。因为”蒙昧”是一种可怕的状态,因为蒙昧者往往无知而不自知。《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这是一部有警示性的反讽之作,作者将狂人的心灵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对狂人疯言疯语的思考,尤其是”吃人”这一象征手法,既荒诞又有讽刺性,一个另类的人与一群看似正常的人形成了反差,书中的”正常人”从老到小,皆有着代代相传的礼仪和思想,但是这些老旧的思想是否是从”人”出发,却没有被质疑过,狂人是觉醒的那一个,但他的觉醒最终以失败告终,重新成为”吃人”一员。

三、 “狂人”们的结局是什么?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最终候缺去了,看似恢复正常,实际是鲁迅的反讽,狂人被”吃”掉了。《狂人日记》写道:”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人字是’吃人’!”狂人的结局不只是毁灭,而是加入了吃人者的行列。 其实,鲁迅不只写了这一个”狂人”,因为鲁迅要写出的是国民性,那么狂人的”狂”与众人的麻木都会在其他小说中出现。而鲁迅对这些”狂人”的结局做了冷静的思考,其笔下的”狂人”结局是多样的。如《药》中的夏瑜是先行者,在民众的眼中是”不说人话”的,是”发了疯”的人,最终甚至被封建迷信的华老栓做成血馒头,这一形象是孤伟而死的;《孤独者》的魏连殳在被朋友疏离,孩子唾弃的现实面前选择了妥协,做了某师长的幕僚,让孩子给他磕头作为报复,这一形象是是痛苦而绝望的;还有”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涓生,他敢于反叛,最终却导致子君的悲剧,自己也坠入黑暗。”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的思考与焦虑是当时启蒙者的普遍心态,其狂人系列也是是鲁迅极有自省意识的精神自叙传,包含着他在悲观和绝望中也不屈反抗的挑战意志。
《狂人日记》:一个被"吃掉"的"疯子"
狂人有着特殊的处境,自己独有的思想,是鲁迅塑造出的一类人,却决不能代表鲁迅。鲁迅对其抱以冷静的审视和同情,也对其前路进行深刻的思索,《狂人日记》的意义不只是唤醒麻木的心灵,还有提醒勇敢挺身而出的战士理性思考现实与未来,否则可能同样堕入黑暗之中。鲁迅是矛盾的,他希望有更多的人不再麻木,但是他也是绝望的,当时的现实下,他无法为其指明道路。鲁迅对人性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清醒,不像其他五四知识分子一样有着积极的乐观与激动,面对现实,鲁迅对自己所前行的启蒙道路同样存疑,常常孤独寂寞,发现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鲁迅追求的启蒙是彻底的、全民的。我们倾听着”狂人”的疯言疯语时,透过荒诞的外表,更能感受到鲁迅冷静的克制与彻底的反抗。 www.dushu263.com(爱读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7716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