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日本文学中的食物与孤独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日本文学中的食物与孤独

食物往往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密切相关,作为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的手段,食物描写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敏感地体现着书中人物的价值观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另一方面,伴随着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度便利化发展,”孤独”所衍生出的情绪病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植于人性中的孤独感与满足生理需求的食物,在现代日本文学中擦出别样的火花。我们将在又吉直树的《火花》、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以及荻原浩的《月亮上的观览车》这三部作品中具体讨论。

一、 关于孤独

提起”孤独”,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脆弱”与”寂寞”。然而广义的孤独泛指一种分离的状态,包括”恐惧”、”背叛”、”丧失”、”失败”等负面情绪。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孤独有更深层的含义。从平安时代的贵族中流行的”物哀”,到室町时代禅佛思想与隐者文学中的”无常观”,再到江户幕府时期”武士道”的盛行,日本式的孤独都在不断发展和酝酿。于千利休的茶道和松尾芭蕉的俳句中所发展起来的”侘寂”,更是将日式孤独系统化,理论化,进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识。

在当今日本社会中,伴随着都市现代化发展而引起的”孤独死”、”校园欺凌”及”啃老”问题也在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日本文学也自然将目光投向”孤独”,挖掘人性中最脆弱的一面。

二、 关于食物

心理学认为,爱一个人就如同吃美味的食物,生理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充实。一个人拥有食欲就意味着他渴望活下去,因此当我们提起”食物”时,习惯性地会与”希望”、”满足”、”充实”等感情联结在一起。然而,现代社会中的”食物”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果腹”这一原始功能上。在我们进食的这一过程中,各个感官的机能发挥,记忆和知性的延展,还有社会性的体现都混合其中,感情也不再是单一的。

据日本调查显示,比起和家人朋友共同用餐,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更愿意一个人吃饭。这意味着社会整体的孤独指数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主动回避社交性活动。与此同时。”暴食”、”催吐”、”儿童孤食”等社会问题也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由多种动机构成的”食物”自然成为了作家笔下感情代入的最佳选择。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日本文学中的食物与孤独

三、 日本现代文学中的食物与孤独

1、《火花》

当我首次阅读《火花》这部作品时,比起搞笑艺人的世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神谷和德永两人在居酒屋吃饭的场景。且作品中两人对话场景的大半部分都是在喧闹的饮食街进行的。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两人经常在深夜流连于吉祥寺附近的商业街,走累了就随便进一家居酒屋,只点一份便宜的小菜就着酒下肚。

每天全身心投入相声的两人却被世间通常意义上的”搞笑”所排斥。打破常规的表演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的,即使如此神谷和德永也依然选择贯彻自己的初心。因追逐梦想而兴高采烈的两人却只吃得起一盘便宜的小菜,以世人的目光来看他们大概是孤独的。

“十年以来我一直想努力做出颠覆常识的表演,而我唯一颠覆的,是’努力一定有回报’这句美好的话。”

现实的磨砺最终让德永选择妥协,颗粒分明的苦涩让他明白自己多年来的梦想和努力终究敌不过”世间”这一枷锁。当神谷和德永两人再次坐在熟悉的居酒屋吃着那碟便宜的小菜时,与昔日意气风发的自己不同,融入”世间”的他们真正变成了孤独的人。因梦想而聚集的二人,当梦醒来时也意味着分道扬镳。就着临别小菜吞下肚的并不是廉价的打泡啤酒,而是褪了色的,淡之无味的孤独。

2、 《厨房》

吉本芭娜娜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当红作家,她的《厨房》得到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也是无数个生活在都市水泥钢筋丛林中的人的缩影。作品以这样一句话开始:

“在这世上,我最喜爱的地方就是厨房。”

主人公美影在祖母去世后,身边再也没有一个血脉相连的亲人。自此她对于”生命”,对于”活着”都不再有实感,宛如断线的人偶陷入了彻底的孤独中。唯一成为救赎的,就是昔日和祖母一起做过饭的,仿佛还残留着余温的厨房。购买食材,切菜,煮饭,烹调,装碟,只有在进行这些动作时,只有那温热的米饭压住舌头时,她因失去亲人而在心底生成的巨大空洞才会被填满,自己也能从孤独中被解放出来,即使只有一瞬。

“我只有不断让自己去感受’死’,才能有’生’的实感。”

厨房,可以做出热气腾腾的食物。对于美影来说,厨房是她维持”活着”这一状态的保障,也是她生存的支柱和目标。而食物,不仅仅是解除生理上的欠乏状态,更重要的是可以填补自己内心因孤独而产生的巨大空洞。

即使身边所爱之人都将逝去,我们也不得不活下去。只是那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遵从自己的本能,进食,睡觉,然后和永存的孤独共生。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日本文学中的食物与孤独

3、 《月亮上的观览车》

荻原浩的这部作品中共收录了几个短篇,其中在《食谱》这一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食物与孤独的思考。

主妇里瑠子一边等着即将退休的丈夫回家,一边翻着结婚以来已经使用了三十多年的食谱笔记,审视回顾过去的自己。上面用工整的笔记记录着的每一道菜都让她想起自己过去的恋人,朋友,现在都不再联系了。儿子和丈夫的影子占了食谱的大半,然而无论是过去的恋人朋友还是如今的家人,却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里瑠子,她自始至终是孤独的,即使为那么多人做了那么多菜。

丈夫从来没有夸过她的菜好吃,不仅如此,婆婆生病需要照料的时候,儿子青春期叛逆的时候,自己因压力过大在抑郁症边缘挣扎的时候,因更年期而苦不堪言的时候,丈夫从来没在身边。对于里瑠子来说,她的婚姻就如同结了冰的湖,只靠形状维持着,而冰面下涌动着空虚的孤独。

在这样的环境下,那本沾着污迹和充斥着葱油味的食谱就成了里瑠子的精神支柱,唯一肯定她存在价值的宝物。看上去越是简单的救赎,其背后的孤独越是沉重。一盘酱油炒饭可以填抚内心的丧失感,胃中充实着粮食的感觉如同镇痛剂一般麻木着她因孤独早已疲惫不堪的神经。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日本文学中的食物与孤独

回顾三部作品,《火花》中理想碰撞现实时的无力,《厨房》中失去至亲之人的空虚,《月亮上的观览车》中家庭分崩离析的麻木,三种属于现代人的孤独通过具体或抽象的”食物”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哭着吃过饭的人是可以活下去的。”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日式小场景的描写将这些台词刻进了读者或观众的心里,将作为本能的”食欲”和同样根植于人性中的”孤独”进行杂糅、碰撞,真正将五味陈杂的人生演绎出来。

在日本传说中,最初的人是有着圆圆的身躯和四手四脚的,无论什么的环境下人类都能适应并生存。但这却引起了神的嫉妒,神惧怕人的强大,于是将人劈成两半,变成只有两手两脚的生物。即使如此顽强的人类还是生存了下来,但从那以后每个人生下来就觉得仿佛缺失了一半,于是我们用一生去寻找爱和友情。

当然这只是个神话,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文学作品中”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这一思想根深蒂固。日式孤独加上独特的日本”食文化”,所以这些作品中看似日常的描写才如此具有冲击力。现代日本文学中的食物与孤独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地方,正如孤独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一样,文学作者对其的刻画也不会停止。

www.dushu263.com(爱读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7602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