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花巷》:色彩感浓烈、亦诗亦画,冯骥才的散文到底有多美?

《花巷》:色彩感浓烈、亦诗亦画,冯骥才的散文到底有多美?

用心生活是累人的,但唯此才幸福。 ——冯骥才《花巷》
《花巷》:色彩感浓烈、亦诗亦画,冯骥才的散文到底有多美?
《花巷》是冯骥才先生的插画散文集,以“用心生活”为主题,共收录其58篇精选经典散文,其中《挑山工》、《珍珠鸟》、《花脸》等29篇散文入选全国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 作者冯骥才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过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影响巨大。其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余种。 冯骥才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在《花巷》这本散文集里畅意书写他眼中的景致、文学艺术观和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失为一股清新的文学春风。 那么冯骥才的散文集《花巷》究竟美在哪里?
《花巷》:色彩感浓烈、亦诗亦画,冯骥才的散文到底有多美?
《花巷》

语言美:文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细节描写亦诗亦画、色彩感强烈

冯骥才十分擅长于细节描写,读他的文字,感觉像是拿着放大镜,一寸一寸地观摩一幅绝美的画。可见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和高雅的审美视角,在每一篇都是美的饕餮盛宴。 《珍珠鸟》中,他写“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得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寥寥数字,写出阳光的苍劲有力,吊兰在明暗之间的可爱形态,鸟与笼子的盎然生气。 冯骥才的文字是彩色的,“碧”、“黑”、“鲜红”等形成鲜明对比,笔下好一幅浓淡适宜的图景,灵动,自然,不着痕迹。而且很擅长描写光影中的细致景致,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和谐,这种写作风格在其作品中比比皆是。文字充满生命力,美得让人窒息。
《花巷》:色彩感浓烈、亦诗亦画,冯骥才的散文到底有多美?
在《黄山绝壁松》里,他写“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他的文字十分清新,四字一句的形象描写和生动的排比,更是特色鲜明,读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感。 在《翁弗勒尔》中,他写“峥嵘的云团堆积在东边天空,好似重峦叠嶂。有的深黑如墨,有的白得耀眼,仿佛阳光下的积雪。它们后面的天空,由于霞光的浸入,纯蓝的天色微微泛紫,一种很美很纯的紫罗兰色。这紫色的深处又凝聚着一种橄榄的绿色。绿色上有几条极亮的云橘色的云,正在行走。” 文字之美是散文的灵魂,既是作家又是画家的冯骥才,在写散文时特别追求画面感。用字显得华丽,又毫无斧凿的痕迹。他笔下的散文有诗意又有才情,生动自然,美不胜收,可以说得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冯骥才的文章,像置身于文学与绘画间往返,被一种立体的美所包裹。
《花巷》:色彩感浓烈、亦诗亦画,冯骥才的散文到底有多美?

人文美:以人为本,挖掘人物、景致、环境背后的人文意义

冯骥才的散文里写人物形象鲜明、跃然纸上,从琐碎日常到文化、地域背景、人文风俗,侃侃而谈,擅长由点及面的铺陈式描写,逐步使主题得到升华。在不知觉中,走进人物的生命和情感中,引起发自心灵的触动和共鸣。 在《逛娘娘宫》一文中,借童年时分对娘娘宫的好奇向往、到终于可以去娘娘宫时候的五味杂陈、最后回想起往事时的无奈与怀念,凸显了那个陪伴自己成长、对自己视如己出的奶妈形象。在生活日常的装点下,是对时代年节文化的渲染,一幅童年集锦就此展开,奶妈的大爱和善良使人动容。 他的文字读来比散文更饱满,又比小说更生动,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情感的发展,都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童年美,过节逛娘娘宫有趣,不及一个在岁月里熠熠生辉的灵魂。而真正感动人的,不就是最真的情感和那个最好的人吗?
《花巷》:色彩感浓烈、亦诗亦画,冯骥才的散文到底有多美?
冯骥才写《花巷》又是另一种感受了,浪漫、青春、文艺的气息扑面而来。
她神秘地说,“你闻到空气里有什么气味吗?” 我吸一吸鼻子说:“闻到了,是一种花香,挺特别,很清淡,不过又很浓厚……” 她绽开笑容说,好了,只要你在那条街上闻到这种花味,就是我的巷子。巷子尽头的一个小门,就是我的家。
那时的约会是胜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玫瑰色浪漫,他没有描写那个女孩的音容笑貌,读者脑海里却会浮现出一个穿着白色长裙的、栀子花般美好的女孩,朦胧又柔和,如同氤氲雾气里的杭州风景,如同那个少年多情、不伤人事的青春年代。 作者怀念的,又何尝只是在浓淡适宜的花巷里、遇着的那个心动的人和那双笃定的眼……花巷常在,人却容易离散;花开有时,聚散无常;让人伤感,也更加珍视生命中那些散发着香气的纯真的浪漫,那些寻觅和等待的单薄岁月。
《花巷》:色彩感浓烈、亦诗亦画,冯骥才的散文到底有多美?
在《歪儿》里,写孩子的天真无邪、不经意发生的成长蜕变;在《捅马蜂窝》里,写童年的无惧无畏,生命的力量与沉重;在《除夕情怀》和《年意》里,张弛有度地写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理想;在《致大海》里,用平缓的回忆视角、动人的文字追忆亦师亦友的长者冰心,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情让人又哭又笑;在《挑山工》里,写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 冯骥才写景已是一绝,写人的文章是溢出纸张的温度,他记录了一群人的生活方式、风俗文化、生死观和处世哲学,是大众中每个人的影子,读来亲切没有距离感。那些个人的记忆和岁月的记忆,在冯骥才的笔下自然而然地流淌,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生的河流。 万物有趣,万物都是文化,他提供了一种以更博大的视角记录世界的文化观,见微知著,博大精深,时常在阅读时被其敏锐的观察力、广而深的思考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花巷》:色彩感浓烈、亦诗亦画,冯骥才的散文到底有多美?

情怀美:字里行间流露一个文人对文学艺术、古迹历史的责任感

值得思考的是,当走进这本书,和作者一起乐山阅水行遍天下的时候,处处能读到其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思考、对人文历史的责任担当。冯骥才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集才华、思想、情怀于一身的大家。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力量,他主张传承发扬;对国外保护历史文化的行动力,他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欣赏;而最让其痛心的,就是破坏自己的文化遗产、轻视和蔑视自己的文化。以史为镜,观人而自省,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当他走遍世界的山川湖泊,最后投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 冯骥才认为写作与绘画都是笔者内心的映射,能写会画不只是一种才能,更是一种情怀,在那里,藏着作者心灵的声音。唯心而作,用心而作,既是冯骥才对文学的态度,也是他对文化、历史保护的态度。
《花巷》:色彩感浓烈、亦诗亦画,冯骥才的散文到底有多美?
冯骥才 一首《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的象征,把奥地利的人文、地理美表现到极致;唯美的维也纳有着令人称羡的绿色生态,这与维也纳人对自然的感念、切身的保护行动息息相关;阿尔卑斯山的一花一草一树一石,传递着一种自然之美的浪漫和优美,当地人深谙取之有度、珍惜每一滴纯净之水的重要性,在举手投足间践行美的标语…… 大自然创造美,人有责任和道义去维护这种美,除了欣赏,最起码还应该有尊重和敬畏。对待历史和文化同样如此。 无论是读冯骥才笔下的希腊、法国巴黎、日本京都还是意大利……都在倡导一种对文化和文物进行保护的格局意识,是对人类文明的自觉,也是人类对历史的尊重。 “民间情感就是大自然的情感。一下子我找到了民间传统的灵魂——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天人合一。”他所谓的天人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人类可以对大自然的美进行理想的装点、融合,而非征服和改造自然。这是他眼中的民间传统之魂,也是他与时代的对话。
《花巷》:色彩感浓烈、亦诗亦画,冯骥才的散文到底有多美?
一个城市是否强大,正是来自这个城市的人对它的爱。这种爱源于自信。而最深层的自信来自它独有的不可取代的人文和对这种人文的理解。

结语

《花巷》有这样一种魅力:让人拿起就放不下,真正的使人爱不释手。常说散文适合放在床头,每日睡前在昏黄的灯光下小读一篇,而后平静地睡去;《花巷》不然,它大的美布满字里行间,无论是从文字、情怀、意境、还是内涵,都能调动起一个人血液里的欢喜;篇篇是不同的清新扑面,把生活的万千美态细致地罗列出来,是综合的美的享受。 个人爱读散文,读罢《花巷》,有种融会贯通、打通任督二脉的畅快。好的散文总是耐人寻味,却又不止于此,在百花齐放的散文著作里,《花巷》是不可或缺的美的存在和人文代言。 汪曾祺的散文,内容平实,语言朴实无华,但有让人身临其境,不知觉中沦陷的魅力;林海音的散文,开门见山,自然生动,是从家常琐碎中绽开的花,奔放于笔端的爱和暖;野夫的散文,是行文酣畅,直抒胸臆,字字句句都是血与泪的迸发,热烈又感人;季羡林的散文,是至真至纯的朴实,清丽典雅,既有韵致又有趣味…… 而冯骥才的散文,和冰心的散文一样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同时又和余秋雨散文一般彰显诗意的沉重。 《花巷》很美,欣于无限时空中的这一场盛大相遇。
*作者简介:空中行云,一个集爱与孤独于一身的女子,在梦与现实之间自说自话。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6661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