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婉约词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词家之冠”的北宋文人周邦彦

婉约词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词家之冠”的北宋文人周邦彦

如果说唐朝是诗歌的国度,那么宋朝就是词的天下。

两宋三百年间,诞生了成百上千的词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词作。

豁达潇洒的苏轼、婉约深情的柳永、慷慨豪迈的辛弃疾、不输男儿的千古才女李清照……

他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点亮了宋词的天空。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个词人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词家之冠”的北宋文人周邦彦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一首词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1.周邦彦其人

说到周邦彦,很多人都会想到他和北宋名妓李师师、宋徽宗的三角绯闻。

传闻有一次,周邦彦到李师师家中相会,不巧赶上了宋徽宗微服前来,为了避免尴尬,他躲到了床底下。

当时宋徽宗给李师师带了一筐江南进贡鲜橙,两人一边剥橙一边调笑,而这一切都落在了周邦彦的眼中。

他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后来不知怎的,这首词竟传到了宋徽宗的耳中,宋徽宗恼怒之下,便将他贬出了京城。

当然这只是野史传闻,但是后世却有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这是为何呢?

一方面大概是出于八卦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和周邦彦的词作风格有关。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一首词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虽然他是词的集大成者,但是他的词作题材其实很窄,不外乎就是男女情感和离愁别恨。

他尤其擅长写艳词,王国维曾这样评价他的词“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永叔、少游就是欧阳修和秦观,而美成就是周邦彦。

所以即使他在词坛上的地位颇高,但是他所作的“艳词”却令其形象大打折扣,故而关于他和李师师的绯闻才会那么广。

当然,周邦彦能够被推为词之巨擘,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

他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艺术技巧方面,他讲求章法结构,擅长谋篇布局,重视语言的锤炼,在“言情体物”一道上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创作经验。

有些声律很复杂的词调,他却能信手拈来,例如《兰陵王》,三段一百三十一字,写这样的长调有些人便会以一些华丽的辞藻填充,敷衍成篇,但是周邦彦的《兰陵王·柳》却不一样,全词极有章法,回环往复,婉转曲折,是难得的长调名篇,还入选了《宋词三百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词。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一首词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2.代表作《兰陵王·柳》

《兰陵王》是唐代的教坊曲名,得名于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南北朝名将高长恭,他是文襄帝高澄第四子,被封为“兰陵王”。

史书记载,他在迎战敌军的时候,常头戴面具。

邙山之战,他率500骑兵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勇冠三军,士兵们讴歌赞颂,即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兰陵王入阵曲》。

后来唐人据旧曲制新声,便成了盛行一时的教坊曲,到了北宋,秦观又以此曲入词,便成了词牌名,多写离愁别恨、感旧伤怀。

辛弃疾、刘辰翁、张元干等人都曾写过,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周邦彦的这首《兰陵王·柳》。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一首词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这首词看似咏物,实则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全词分为三片,上片借“柳”营造离别的氛围。

开头从“柳阴”写起,描绘了一幅唯美的柳色图。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在阳光的照射下,堤岸上形成了大片的柳荫,只见长长的柳丝在烟霭中随风飘荡。

这里的“直”和“弄”字用得最为巧妙。

“直”字看似很寻常,实际却写出了堤岸上柳树成行的画面,这是词人的直观感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而“弄”字将柳丝写活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它的袅娜多姿。

而这样的撩人的柳丝,最易勾起行人的离愁情思。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一首词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接着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便很自然地过渡到了送别的场景。

在这古老的隋堤上,几百年来,丝丝弄碧的柳条,曾亲眼见证了多少次的离别。

隋堤位于汴河河道上,原是隋炀帝乘龙舟游江南时所筑,是北宋来往京城的必经之地,故而成了离别的场所,就像长安的灞桥。

这里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拂水飘绵”四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杨柳送别的依依情态,寄托了词人无限的哀愁。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一首词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这一句表现了词人久居他乡的怅惘之情。

词人本是来送客,可是在登临隋堤时,望着飘飞的柳丝,一种羁旅他乡的忧愁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这让我想起了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这两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京漂”,若是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那么他们背井离乡倒也值得,可偏偏他们客居京华,却无法一展抱负,心中的伤感可想而知了。

而周邦彦此时又在隋堤上送别友人,客中送客,又增添了几分愁苦。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歇拍三句写到了长亭和折柳送别,点明了主题。

“柔条过千尺”极尽夸张,表面是在为柳条屡屡被折而感到惋惜,实则是在感叹人世间别离之频繁。

所谓“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大概便是如此吧。

上片借杨柳抒情,中片则转入现实,主要写当前的送别场景,抒发词人的离愁别恨。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一首词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闲寻旧踪迹”,开头这一句算是承上启下,大意就是追寻往事的意思。

词人今天重登隋堤原本是为了送别友人,却无意中勾起了对往事的追思。

正当他沉浸在“旧踪迹”中时,耳畔传来了送别的音乐,“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这三句写的当前送别的情景。

“又”字说明词人已经是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种饯别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他们在华灯照耀下,举起了酒杯,耳边回响着哀怨的音乐。

一个“哀”字便突出了饯别场面和主客双方的心境。

而梨花一句不仅点明了送别的季节,更营造了一种凄婉的氛围。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怎不令人伤感?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一首词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这四句是词人想象中离别后的旅途情景。

艄公撑着细长的竹篙,在水面上轻轻划动着,那小船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驶向远方。

再回首,驿站早已被远远地抛在了后头,想要再看一眼岸上的友人,却发现早已模糊了身影。

“一箭风快”四字将行船之迅速写到了极致,道尽了无限的怅惘之情。

而“愁”字总领四句,行者和送行者所有的情感都从这个字而来。

虽然词人没有具体描绘“执手相看泪眼”的送别场景,但是这四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的描写,却让我们感受了那恋恋不舍的离别氛围。

尤其是最后的“望人在天北”五字,为词人的离愁别绪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一首词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最后的下片,词人开始写别后的愁思。

“凄恻,恨堆积”,这开头的短短5个字便写透了分别后的悲伤之情。

接着的三句是写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又融入了词人的心境,令人不忍卒读。

远处的流水还在回旋起伏着,而堤岸上却是一片寂静。

夕阳西下,词人望着无边无际的春色,心中愁苦到了极点。

堤岸上凄冷孤寂的环境突出了词人送别友人后那种孤零零的心境。

而“斜阳”一句,不仅点出了时间,更是给人一种无限的惆怅之感。

这无边的春色,包括了杨柳的拂水飘绵、梨花的绽放、水中的波暖,可是这些词人都无心观赏。

而且景色再美,无奈近黄昏,一种难以言说的离愁油然而生。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一首词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也许是因为离别后太过凄凉,词人不禁想起了往昔相聚的欢乐,“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他想起了那一次,他们曾携手月色溶溶,露珠莹莹的桥头,听着笛声,直到天明。

这两句倒是和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月夜,一样的小桥,虽然一个是笛声,一个是箫声,但都道尽了作者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之情。

最后的三句“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进一步深化离别后的思念之苦。

那些昔日美好的回忆,宛如梦境一般呈现在词人的眼前,令他不住潸然泪下。

男儿有泪不轻弹,足见词人心中痛苦之深。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一首词道尽离愁别恨,读来字字含泪

3.后世影响

全词从过去写到现在又引向未来,从离别之时写到离别之后,写尽了离愁别恨,可谓是字字血泪,令人不忍卒读。

后来这首词一经传播,便深受追捧,从北宋末年一直到南宋初年,西楼南瓦皆歌之,时人称其为“渭城三叠”

这流行程度和当年王维的《渭城曲》有得一拼,不愧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读完周邦彦的这首《兰陵王·柳》,不知你是否也想起了远方的人儿?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6639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