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衣冠藉藉谈遗事,不尽鸿名对永昭”漫谈北宋曹皇后

“衣冠藉藉谈遗事,不尽鸿名对永昭”漫谈北宋曹皇后

文|鹤鸣甘棠

在我国历史上,唐太宗时期的长孙皇后、隋文帝时期的独孤皇后,还有与明太祖朱元璋共患难的“大脚”马皇后等被列入“十大贤后”之一,奇怪的是立国320年之久的宋朝没有一位入选。

那么,这符合历史事实吗?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真相呢?

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北宋仁宗时期的曹皇后逐渐被世人所熟知,为我们揭开了宋朝一位伟大妻子、伟大母亲和伟大奶奶的面纱,让后人为之称赞。

“母亲节”特写——漫谈北宋曹皇后,不尽鸿名对永昭

曹氏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九月立为皇后,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冬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与宋仁宗赵祯合葬永昭陵,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有诗云:“衣冠藉藉谈遗事,不尽鸿名对永昭。

那么,曹皇后的“鸿名”在历史上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一、宋仁宗时期“为人妻”,有巾帼风度,更有宽宥仁心

从史书记载看,曹皇后虽居后宫之尊,但宋仁宗却是不怎么待见她的,究其原因,无非有三点:

“母亲节”特写——漫谈北宋曹皇后,不尽鸿名对永昭
  • 其一,曹氏被册立皇后前,曾经“被结婚”。一句话,曹氏是“二婚”,入宫之前,她曾嫁给李植。这位李植是谁?他是李仕衡的孙子,

李家和曹家渊源已久,这是一段家族姻亲。

然而,李植在新婚之夜逃婚了,史载他“自少年好道,不乐婚宦”。

曹氏呢,也因此“峰回路转”,适逢大选,入主后宫。

  • 其二,曹氏被立皇后,也是“政治联姻”

曹皇后是枢密使曹彬的孙女,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名将,深受宋太祖赵匡胤信任,死后更是配享太庙。

北宋初期,为了拉拢、控制武将,皇室常常采取与武将结亲的措施。而武将家族为了长远发展,也会积极寻求联姻。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宋九朝皇帝十七位皇后中,十四位为将家女。

而曹皇后,也仅仅是这十七位中的一个。

  • 其三,宋仁宗早有心仪之人,她就是张贵妃。虽然宋仁宗三番五次,想尽办法,但无法改变曹氏为后的现实。

纵然有上述原因的干扰,曹皇后仍是默默耕耘着“为人妻”的这段政治婚姻,即便没有亲生子嗣传后,也以“性禀柔闲,体含仁厚”开启了自己光彩闪亮的后宫生涯。

“母亲节”特写——漫谈北宋曹皇后,不尽鸿名对永昭

她是才华出众的,宋仁宗书法的“飞白体”独树一帜,那么她就“夫唱妇随”,也练得一手上佳的“飞白”字。

据《宋人轶事汇编》中记载:“曹太后工飞白,盖习观昭陵落笔也。”

从“盖习观昭陵落笔”来看,曹皇后是认真操守着一位“妻子”的本分。

实际上,这只是曹皇后“亮点”的冰山一角。

她有巾帼英雄的风度和禀赋。

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武官颜秀等几个皇宫卫士造反作乱,目标就是宋仁宗的寝室。

此时此刻,宋仁宗一时慌乱,不知所措。而曹皇后却淡定得很,出手也果断,不次于战场男儿。

  • 首先,她要求关闭殿门,派人召唤都知王守忠,命令他带兵入宫平乱。
  • 其次,她估计乱兵必定会放火,因此要求手下备足用水,果然乱兵纵火,料也无妨。
  • 其三,“以发为证,论功行赏”,凡是派出去的太监侍从,曹皇后都亲手剪掉他们的头发,对他们说:“明天论功行赏,就以头发为证。”

因此,有了激励和动力,手下合力齐心,乱兵也很快被消灭殆尽。

就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势”被曹皇后摆平了。

“母亲节”特写——漫谈北宋曹皇后,不尽鸿名对永昭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曹皇后有一颗“宽宥仁心”。

就拿张贵妃来说吧,恃宠而骄,骄横到什么程度呢?《宋史》载其“善承迎,势动中外”。

就是说,有了宋仁宗的袒护,朝廷大臣也纷纷“走后门”攀附她。

对此,曹皇后总是一笑而过,并不计较,因为她知道“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还不如练练“飞白体”呢。

曹皇后在隐忍着,也是一种有前提的“宽容”。这个前提就是宋仁宗。

张贵妃当不成皇后,就想借皇后的仪仗摆摆威风,这可是无礼僭越之举。

使人意想不到的是,曹皇后满足了张贵妃的私欲。

这时候,让我们想起了《康熙王朝》的容贵妃,她才是康熙皇帝心目中的皇后不二人选,而慧妃总是争风吃醋,于是容贵妃把“后宫大权”让给了她。

而最终呢,康熙皇帝还是把容贵妃的谥号定为“孝慈仁皇后”。

我们再来看北宋曹皇后,有了这份谨慎和宽容,她独掌后宫达28年之久。

二、宋英宗时期“为人母”,有“母慈子孝”,更有贤德昭彰

宋仁宗也是苦命人,想要的“皇后”张贵妃不成,想生的“太子”不久夭折,公主倒是有十多个,但对于皇位继承而言,一点用也没有。

“母亲节”特写——漫谈北宋曹皇后,不尽鸿名对永昭

1063年宋仁宗病故后,曹皇后与韩琦等大臣一起拥立养子宋英宗赵宗实继位,尊封曹太后。

据《宋史》记载,赵宗实原名赵曙,是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四岁被过继给仁宗,七岁被仁宗送回老家,最终三十岁时被无子的宋仁宗封为太子。

曹太后“为人母”的日子也是一波三折。

虽然她自己没有亲生骨肉,宋英宗也不是宋仁宗的亲生子嗣,但是曹太后还是履行着一位“母亲”的责任和义务。

第一句话,“母慈子孝”传后世。

宋英宗也许天生不是当皇帝的命,四月一日坐上龙椅,四月八日就病倒了。

于是,朝廷大臣请曹太后处置军国大事,曹太后开始在东门小殿“垂帘听政”,她也只是为了大局需要,从不过分的干预朝政。

曹太后自幼就熟读经史,才思敏捷,她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那就是维护宋英宗的“新皇地位”,也是一位“母亲”应该付出的义务。

同时,她绝不放纵外戚干政和专权,及时检查和阻止曹氏家人以及左右大臣的错误行为,一丝一毫也不放过。

所以,在她“垂帘听政”期间,朝局稳定和谐,后宫秩序井然。

到了1064年夏天,宋英宗身体好转,曹太后果断地下令“撤帘归政”,宋英宗出于对“母亲”的感激及敬畏,直到秋天才开始正式理政。

这就是《宋史》上所说“晨昏定省”和“母慈子孝”的故事。

“母亲节”特写——漫谈北宋曹皇后,不尽鸿名对永昭

第二句话,“贤德昭彰”稳朝纲。

也就是宋英宗归政之后的“濮议”之争,曹太后着眼于大宋王朝的长久之计,及时出手,敏锐处置。

何谓“濮议”呢?因为宋英宗的亲生父亲是“濮”王赵允让,他继承皇位之后,想给父亲(包括母亲)一个恰当的名分。

也就是说宋英宗要认自己的亲生父母,这在古代皇室是一件大事,事关龙脉的尊严。

  • 从礼法处说,宋英宗虽说是宋仁宗的养子,但也以此继承了皇位,就应该履行一位“儿子”的责任,不能过河拆桥。朝中大臣司马光、范纯仁、吕大防等是支持这一观点的;
  • 从人情处论,濮王是宋英宗的亲生父亲,哪有儿子出息了,不认亲爹,却认作叔叔的道理?朝中大臣韩琦、欧阳修等是支持宋英宗想法的。

所谓“濮议”之争,旷日持久,反复拉锯,整整持续了十八个月之久。

此时此刻,曹太后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朝堂的动静,她深知再争论下去,会贻误朝政的。

但是,曹太后也是睿智的,敏锐的,她明白司马光和欧阳修、韩琦都是宋朝的正直之臣,争论也是为了大宋王朝的长远所想,还不至于祸及误国。

因此,她在静中制动,关键时刻,平息纷争。

“母亲节”特写——漫谈北宋曹皇后,不尽鸿名对永昭

《续资治通鉴》上这样说,曹太后最后下旨:

同意称濮王等为“亲”,尊赵允让为“皇”(非“皇帝”),三位夫人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宋英宗生母)为“后”(非“皇后”)。

可以说,曹太后采用了折中之策,兼顾各方,保护了朝堂政局的平稳。

几百年后,明朝嘉靖皇帝也上演了一出“议大礼”之争。但是与“濮议”之争相比,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濮议”之争只是单纯的名分之争,而“议大礼”却是典型的皇权与群臣的争斗。

虽然嘉靖皇帝也摆平了事端,但是自“议大礼”之后,大明王朝走入了党争纷斗、腐败亡国的深渊。

从这一点来说,曹太后更是高出一筹,用“贤德昭彰”之举,稳住了大宋江山。

三、宋神宗时期“为人祖”,是前朝的“孝庄”,也是皇帝的“脊梁”

宋英宗也是命中注定不是当皇帝的命,在位仅仅四年就驾崩了,他的儿子赵顼(xū)继位,是为宋神宗。

这时的曹太后也变身为太皇太后,开始享受“为人祖”的尊崇,也就是宋神宗的“奶奶”。

我们这位“曹皇后”还是那样兢兢业业,守护着脚下这片钟爱的大宋疆土。

众所周知,“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北宋的纠结和“痛”,只因它们还没有纳入北宋版图,仍在大辽手中。

宋神宗也想改变这一窘况,实现自己一朝的峥嵘。

“母亲节”特写——漫谈北宋曹皇后,不尽鸿名对永昭

于是,宋神宗和大臣商定,决定出兵燕蓟。

宋神宗对“奶奶”十分尊重,在决策执行之前,请示汇报“奶奶”。下面是《宋史》记载的一段精彩对话。

  • “曹皇后”问:“储蓄赐予准备好了吗?铠仗士卒精锐吗?”
  • 宋神宗答:“都已经办好了。”
  • “曹皇后”说:“此事事关重大,幸运、凶险、后悔、吝惜在一瞬之间,得到燕蓟不过是南面受到朝贺而已,万一不行,则是生灵涂炭。如是燕蓟能轻易取之,那么太祖、太宗早就收复了,哪里会等到今日。”
  • 宋神宗明白了,说:“岂敢不遵从教诲。”

于是,宋神宗也罢停了“北伐”之举,不然后果还不知会怎么样。

这时候,我们可以再回想一下《康熙王朝》,作为“奶奶”的孝庄太后,不也是这样劝康熙皇帝吗?“撤三藩”必乱,虽然康熙皇帝“撤赢”了,但是孝庄的“远见”也是很有道理。

比起清朝的“孝庄”来,北宋的“曹皇后”显然也不逊色。

“母亲节”特写——漫谈北宋曹皇后,不尽鸿名对永昭

在我国历史上,越南真正脱离华夏王朝的直接统治,就是从宋神宗时期开始的,只可惜那时“曹皇后”已经作古了。

“曹皇后”作为奶奶,在宋神宗心目中就是“脊梁”和“大后方”。

这不仅仅体现在军国大事的决绝考量上,还有在对待“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上。

我们都知道,明清两朝的“文字狱”扼杀了多少仁人志士,殊不知在北宋,也有过“血染”江山。

其中,宋神宗时期的“乌台诗案”就是这样,“悲剧”主人公是大文豪苏轼,应该说是必死无疑。

又是一个关键时刻,“曹皇后”出场了。

《宋史》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她对宋神宗说:

尝闻仁宗以制科的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

其中“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是多么中肯的话,不能再因为冤枉好人、滥加罪名而伤害天地的中正和平之气。

正是为了弘扬“中正和平”之气,宋神宗为“奶奶”所折服,苏轼因此而得以免罪。

“母亲节”特写——漫谈北宋曹皇后,不尽鸿名对永昭

写在最后的话

“曹皇后”去世之后,宋神宗因哀伤过度而身体消瘦,几乎坚持不到办完丧事。

由此可见,“曹皇后”之于宋神宗,不亚于孝庄之于康熙皇帝。

“曹皇后”不论是“为人妻”,“为人母”还是“为人祖”,她的历史功绩不是因为影视剧《清平乐》的播映而突现,而是历史事实的必然。

元代大诗人脱脱曾这样评价“曹皇后”:

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帛书。

可以说,由“善飞帛书”我们想到了“曹皇后”一生默默陪伴的宋仁宗,由“性慈俭、重稼穑”我们更是读懂了“曹皇后”宽宥贤德的一生。

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她不平凡,而恰恰因为她最真实的平凡,一位宽容的妻子,一位仁慈的母亲,一位不忘初心的奶奶。

平民之宴用文字点亮生活,用文化解读时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6627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