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看,”应物兄”那张脸!——《应物兄》中各色知识分子形象大赏

看,”应物兄”那张脸!——《应物兄》中各色知识分子形象大赏

“……即便在他演讲突然停顿下来的一刹那,你也能够从那张脸上看到一些过于复杂的情绪,那是由焦虑、疲惫、疯狂和渴望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情绪,那些情绪有如千足之虫的节足,密密地伸向了四面八方。”

这段话来自我最近看的一本小说——《应物兄》。

看,"应物兄"那张脸!——《应物兄》中各色知识分子形象大赏

应物兄

《应物兄》是作家李洱花费13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曾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围绕如何把蜚声中外的儒学大师程济世先生引回济州大学任教而展开,描述了以主角应物为中心的当代知识分子、商政界代表、大学生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而本文开头的那段话正是文中主角的师弟费鸣为了挖苦主角应物而写文章《看,应物兄那张脸!》中最为精彩的一句。

从这段满满戏谑的描写中,《应物兄》中应物这个复杂的人物,就这样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文中的应物对这篇文章深痛恶觉,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刻画。

也正如作者用一篇诋毁主角的微信文章来侧面刻画主角一样,整篇小说的人物刻画都非常具有特色,避开很多作者惯常使用的心理、情感交锋,而更多以一种近乎论文般的语言描写和人物浮于表面的言行举止、日常交际中行为描写刻画出了一个个层次丰富又入木三分的角色

看,"应物兄"那张脸!——《应物兄》中各色知识分子形象大赏

李洱

《应物兄》是一部关于当代知识分子的小说,其主要刻画的人物也是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有在大学当教授的,如主角应物、主角的老师乔木先生等;有在学术机构当学者的,如生命科学基地合伙人雷山巴等;也有开公司当老板的,如黄兴……可以说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群像

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各不相同,但究其根本,不过是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不同的人生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们。

老一代知识分子

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如世界级儒学大师程济世、为搞科研半辈子在西北荒漠中度过的双林院士,以及济州大学最早的四位博士生导师何为老太太、张子房、乔木、姚鼐等。他们经历了那个特殊时代的迫害,由于特定的风骨而被迫在“学术圈”中边缘化,却依然坚守着学者真正的风骨,他们学识丰富、心性坚忍、淡泊名利,是小说中所有知识分子的榜样,是小说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批人物

其中的双林院士虽然着墨不多,却格外让人印象深刻。

“大秃瓢,像个葫芦。因为还零星地支棱着几根头发,所以又像越冬后的土豆发了芽。脸上的皱纹都纤毫毕现,乍看就像八爪鱼的触须在四处蔓延。脑袋上汗津津的,又像是一头刚浮出水面的海豹。” [见《应物兄》上第十六章 双林院士]

这是双林院士予人的第一印象——苍老油腻。而他的秃头也正应对了他的身份:他是一名物理学家,且曾参与了国家的原子弹试验工作。

为了新中国的导弹事业,他奉献了毕生心血,并牺牲了家庭和亲情,为了保守科研秘密,他大半辈子没有回家,儿子的成长他没有参与,以至于儿子不愿意见他,妻子去世他没能去见她最后一面……

看,"应物兄"那张脸!——《应物兄》中各色知识分子形象大赏

真正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书中所写为虚拟人物

双林院士这一形象乍看起来应当就是”感动中国”中该出现的人物——一位鞠躬尽瘁舍己为国的科学家。但小说对他的刻画显然更深层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积极的心态。

当年,他和众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遭遇到”文革”的厄运,和济大的几位老教授乔木、何为、张子房等关在同一个牛棚里。但与我们平常读到的文革生活不一样,书中双林院士的文革生活充实而丰富,除了劳动、学习《将革命进行到底》等革命知识。他还有着偷闲般的情趣,比如他仍保持着用毛笔写字的习惯,仍然要用文言与友人通信,在猪圈旁还在用算盘计算着导弹运行的数据。

再比如他说他在牛棚劳动时发现了自己的腿、手、肩甚至发现了脚后跟的意义——蹲下吃饭时,脚后跟就是你的小板凳。甚至为了给猪增肥,想出了让猪少排泄的注意,并将之付诸行动,虽然想法太过幼稚导致好几头猪死掉,但这种在人生低谷中仍旧不忘记思考和创新的思想境界却十分可贵。

看,"应物兄"那张脸!——《应物兄》中各色知识分子形象大赏

以前的猪都很瘦

还有他作为一名父亲的细心与慈爱。为事业献身使得儿子不愿与他见面,他便找到了儿子的著作,儿子曾在书中提到,每周都要到济大逸夫楼查阅资料。植物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在逸夫楼的六楼。他便专程来到济大只为看儿子一眼,这种贴近大众的情感将他拉下科学家的神坛,化身成一位不称职的父亲。而他的拳拳爱子心与曾经为了事业对儿子不闻不问的思考也充满了现实意义

中年知识分子

文章的重心是以应物兄为代表的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如华学明、文德能、吴镇等,他们有着知识分子应有庄敬和自省,对事对物都有着文化道德的价值体现,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他们终究不同于老一辈知识分子,他们有基本的底线,也有文人的矜持与高傲,但身处物欲横流的时代,却也不可避免的染上了些许利益的杂色,熟练了随世俯仰的眼色。

以应物为例,”应物”一词出自”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见何劭《王弼传》]

小说主角”应物”本来也是一个心系儒学的研究者,他心事重重,复杂却又单纯。他一直在上课,在开会,在奔波,在应对自身的情感困境。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也一步步陷入金钱、权力、欲望的纠葛中,在自身地位提高的同时越来越”被物所累”,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坚持和信仰。

文中的应物是一个有着传统知识分子韵味的大学教授兼作家,一位儒学研究者,随着儒学大师程济世创办儒学研究院。”国学热”以及重建学术规范的讨论的出现,使得儒学大师层出不穷、儒学的经济效应不断提高,有利便起早,儒学的兴盛也让一些人不惜一切与儒学挂钩。而应物作为太和研究院的主持者,便必不可少的需要他穿梭于形形色色的人际交往圈。

看,"应物兄"那张脸!——《应物兄》中各色知识分子形象大赏

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处在这种利益的旋涡中心,他注定是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他有着知识分子的自尊、自傲、自察与反省,一方面他也矛盾的享受的”物”所带来的一切。

比如他访学回来时发现自己被改名成了”应物兄”,连自己整理出版的《<论语>与当代人的精神处境》也被迫改名为《孔子是条”丧家狗”》。然而,木已成舟,他也只能接受他自己是应物兄以及书名的低级错误。而且还为此引经据典,找到了十分冠冕堂皇的解释。

再比如,儒学研究院还未成立,工作人员却已经安排得差不多了,社会上的各阶层都想分一杯羹,投资太和的儒商黄兴、裤衩大王陈董、桃都山董事长铁梳子等人纷纷携带家眷准备安置在太和。

毫无疑问应物兄对于太和的成立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从他对费鸣的那一通宏伟蓝图的构建便可见一斑,他希望儒学可以发扬光大,而这些人的介入,使得儒学研究院被注入了太多的欲望,他当然不愿意,可是也知道儒学研究院能成立这列利益的浸染无法避免,于是他成为各方势力的周旋者,而文章的最后,他的生命也在这种矛盾中戛然而止(死没死小说没有给出答案),使这场闹剧暂时拉上了帷幕。

看,"应物兄"那张脸!——《应物兄》中各色知识分子形象大赏

小说中,程先生曾玩笑的说:”以物为兄,敬畏万物。”

这句话到最后竟有了预言般的意味。从”应物”到”应物兄”,他的物欲逐渐盖过自省与挣扎,从君子应物变成了以物为兄,最终麻木的俯首承认,实在是一种悲剧吧,而这种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是属于那整个时代的。

青年一代

青年一代的知识分子在文中着墨不多,更多是一种群像化的描写,不过作者笔力精巧,所以这些人物虽面目模糊却也各个鲜明

有文德斯、费鸣等敬重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对知识有着崇高、尊敬情怀的学者;,也有程光笃、易艺艺这样游戏人生的知识分子们。

着墨最多的应该是费鸣,他是应物兄的同学费边的弟弟,乔木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是应物兄的学生。作为济大校长葛道宏的秘书,他工作认真,学识丰富,但为人却有点刻薄寡和,因为应物兄书中提到的事情对号入座而暗恨应物兄,并私下为难、攻击应物兄,本文开头那一段刻薄的讥诮便是出自他手

看,"应物兄"那张脸!——《应物兄》中各色知识分子形象大赏

青年教授形象

记得文中有一段是主角评价他写的演讲稿,说”……那就是语言与存在的分离;真实的东西往往戴上了假象的面具,虚假的东西却常常披上真实的外衣。这不行。需要调整过来。我必须告诉他,他在演讲稿中体现出来的激情,其实是否定性的。当你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与其说你体验着真理的狂喜,不如说你体验着瞬间的空虚。那个时候,你的灵魂其实睡着了。” [: 见《应物兄》上第十四章]

这句话除了评价演讲稿,其实也可以看做他性格的一个写照,在做秘书的时候,他的灵魂是睡着的,他只是一个工具人,而随着调离职位和研究院的筹办,他的灵魂也逐渐醒过来,最终认清现实的他提出了辞职。

小说的结尾有些悲观,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死的死,归隐的归隐,而举目四望,青年一代代中,宗教学教授宗仁府的弟子在跟着导师做法事挣钱,博士孟昭华在中医院靠古籍的活学活用混得风生水起,费鸣因看不惯现状提出辞职,留学生卡尔文因性乱患了艾滋病而被遣送回国,在读的研究生张明亮还在与同门易艺艺争着进儒学院,而易艺艺却已怀孕,胎儿的父亲竟是程大师已婚的儿子。

不过也不是完全的悲观,希望何在?

尚未发力的文德斯,一闪而过的佛门弟子净心,还有陆空谷、应波……他们聪明、沉静、矜持而文质彬彬,似乎仍保留着老一辈的风骨与纯洁。这让读者仍旧保有一丝希望。而且文德斯和陆空谷还结婚了,继承了哥哥精神遗产的文德斯,继承了芸娘气质风骨的陆空谷,他们的结合意味着新的希望和好的可能性。

看,"应物兄"那张脸!——《应物兄》中各色知识分子形象大赏

年轻知识分子形象

《应物兄》看上去轻松书写着日常生活中知识分子们的交往应酬,但在这诙谐甚至粗俗的语言下在这繁盛而体面的日常生活背后分明是一个大悲剧: 我们有着太多珍宝,如儒家思想,如传统文化,但这些珍宝却很难完整的一代代的传承下来,那些纯粹与美好,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物欲的增长,渐渐被利益和欲望所吞噬、所玷污。

这也许不是这些知识分子或大学者们的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经过经济和资本数百年来洗礼,才使得这一悲剧意料之中的来临。

看,"应物兄"那张脸!——《应物兄》中各色知识分子形象大赏

作者李洱

文章篇幅有限,作者观点也十分局限,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儒学、美学、佛学甚至金融学考古学等各种各样的知识在一本书中融会贯通,不可谓不优秀!初读或许有些艰涩,但细细品读韵味十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6353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