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世界末日之战》:人可以在肉体上饥饿,但不能在精神上贫穷

《世界末日之战》:人可以在肉体上饥饿,但不能在精神上贫穷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萨特

《世界末日之战》是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描写的这场“世界末日之战”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19世纪末可歌可泣的卡奴杜斯农民起义,这本书展示了巴西从帝制向共和过渡时期的政治丑态和底层人的生活图景。

作者略萨是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和诗人。有评论家称,真正的拉丁美洲文学在略萨手里达到了高峰。略萨曾获西班牙评论奖、秘鲁国家小说奖、海明威文学奖等殊荣,201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世界末日之战》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巴西东北腹地,一群因宗教聚集在一起的农民建立了独立于政府的理想乐园。由于反对政权,他们遭受到无情镇压,整部小说围绕着四场战斗展开。

《世界末日之战》:人可以在肉体上饥饿,但不能在精神上贫穷

1.乐园初建:肉体上的饥饿需要靠精神来救赎

小说的主角被人们称为“劝世者”,他身材高大,瘦骨嶙峋,双目有神,身着深蓝色的长袍,穿着牧师们常穿的鞋子。

“劝世者”在巴西腹地农村讲道,他说,到一九零零年,大地的光会熄灭,群星陨落,世界会毁灭,所以应该修建教堂,因为教堂是通往天堂的前厅。

起初,“劝世者”只身一人,后来渐渐有人跟随着他四处游历。

一八八七年,巴西腹地遭遇大旱,瘟疫横行,饥饿和死亡折磨着人们,饥苦的牧农纷纷加入“劝世者”的行列,队伍越来越大。

一八八八年,王室宣布废除奴隶制,第二年,巴西建立共和国,废除帝制。对于农民来说,除了国家名称更迭之外,其他一切都没有变化。人们仍然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政权的更替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并不意味着幸福,权力之争对于他们而言遥不可及,甚至是灾难的延续。即便从帝制到共和是历史的进步,对于底层的牧民们来说,这进步太遥远,解决不了他们的吃饭和疾病问题,身体上的苦痛使得人们的精神也备受折磨。

这个时候,“劝世者”说这些苦难不过是世界末日的前兆,跟着他就能在世界毁灭的时候进入天堂,得到重生,于是人们心中便有了希望。

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荒芜使得他们轻易就有了信仰。如若不如此,还能如何呢?统治者给不了他们安定,他们只能另寻领袖和寄托。

“劝世者”和他的信徒来到名叫克努杜斯的地方,打算在这里修建一所大教堂,世界末日来临之时从这里进入天堂。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卡努杜斯涌来,病人、流浪汉、赎罪的人、佃农、巫医、小贩、接生婆纷纷前来加入。

这些定居在卡努杜斯的人自称“甲贡索”,意思就是“起义者”。

他们自给自足,财产共享,不承认现行法律,不承认政府当局,不给政府交税,不接受共和国的货币,这是一个反抗现行合法政府的国中之国。因此,卡努杜斯和居住在那儿的信男信女们,引来了政府官兵的讨伐。

《世界末日之战》:人可以在肉体上饥饿,但不能在精神上贫穷

2.三次告捷:不惧死亡,何惧战斗

由于“劝世者”在布道时曾多次预言魔鬼的军队会来抓他,所以当人们得知政府军要来攻打时,谁都没有惊慌。男女老幼行动起来,猎枪、钢枪、弯刀、匕首、弹弓、棍棒全都成为他们的武器。

这些人扛着特大的木制十字架,手里举着旗帜,拿着画像,数着念珠,高呼着“劝世者万岁”,看起来就是一只宗教游行队伍,敌人猝不及防,信众们首战告捷。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打仗,而是进入天堂前的努力。

第二次讨伐,政府军增派了人马和武器,但是信众们用牙咬、揪头发、剜眼睛,一边喊着口号一边与敌人搏斗。这非理智的、不像人的攻击,把敌人吓得惊慌失措。

信众本是饥肠辘辘的农民,没有在饥荒中死去已经很幸运,他们抛弃家乡故土,跟随着“劝世者”,不只是为了活命,还是为了死去后进入天堂。死对他们来说并不可怕,政府军是“劝世者”口中的魔鬼,当然要拼尽全力去迎战。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置生死于不顾的人,是不懂得畏惧的。放弃信念,无异死亡。同样,拾起信念,则无惧生死。“劝世者”以宗教的理念为信徒们编织了迷幻的、充满幸福的网。

第三次讨伐,政府军增派了更多兵力,讨伐军的首领西塞上校为了扩充力量,释放罪犯,让他们加入队伍,却不顾这些人一路烧杀抢掠。西塞上校的理由是他们会打仗。

曾经也有人问过“劝世者”为什么会收留强盗,“劝世者”的回答是“为了把他们变成好人。”同样是罪犯和强盗,在西塞这里为非作歹,在“劝世者”手下却改邪归正。

人的善恶是有缘由的,被贴上罪恶标签的人无论如何行善都不容易被人接纳;曾犯下错误的人,如果能得到理解与关怀,也有可能走上正路。

在第三次战争中,卡奴杜斯的信众们伤亡惨重,终于把讨伐军赶走。

《世界末日之战》:人可以在肉体上饥饿,但不能在精神上贫穷

3.钟声湮灭:信仰终究不能战胜武器

不停有人加入到卡奴杜斯,“劝世者”每天接见这些人们并传道,他并不上战场,也不在后方指挥战场,他只是作为所有人的精神领袖存在着,带领着众人修建教堂。

不管战争多么艰苦,只要战场上的人们听到教堂传来的钟声,他们就会继续向前。但是,第四次讨伐军的人数和武器实在太多,除非缴获,卡努杜斯几乎没有武器了。

政府军的炮兵们抬来炮弹,对准卡努杜斯的教堂进行轰炸,炮声震耳欲聋,每一炮都瞄准教堂。钟楼倒塌了,信众们的寄托也随之轰塌,“劝世者”病逝,卡奴杜斯被攻陷,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政府军了。这场带有宗教战争性质的农民起义至此失败。

《世界末日之战》描绘了一个浩瀚的战争场景及丰富的精神乐园。人们在灾难面前,食不果腹,“劝世者”的出现为他们带来希望和光明,人们愿意为其付出一切。实际上,这种精神信仰和盲目崇拜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

《世界末日之战》:人可以在肉体上饥饿,但不能在精神上贫穷

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人可以在肉体上饥饿,但不能在精神上空虚。人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有智慧的个体,没有思想就会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但是同时又要意识到,仅靠精神是无法解决肉体上的问题的。

信仰必须化作实际的力量才能发挥作用,一味痴迷于天堂的幻想并不能增加实力。虽然抓住人心很重要,但人心不是装备,并不能抵御炮火,起义的失败正在于没有正确的战略领导,仅以宗教和迷信的思想作为精神指引是无法获胜的。

同时,作者略萨讴歌了起义的参与者,起义中,人们在面对战斗时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感动着读者,争取平等与自由的精神是值得颂扬的。无论境遇如何,任何人都有为自己的信念而抗争和全力以赴的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6017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