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精神理想化模式的叙事艺术运用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精神理想化模式的叙事艺术运用

蒲松龄在写小说《聊斋志异》的过程中,应该还是带有一定的精神寄托的,所以不管是借鉴了更远古时期的人妖恋传奇故事的演绎模式,还是在现实世界中借助一定的变异力量希望改善世界和主人公的命运,都是带着所谓知识分子纠偏的意愿进行写作的,期望通过自己笔下刻画的文学世界的价值观的引领对不良社会现实起到反讽或者是批判的作用。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精神理想化模式的叙事艺术运用

蒲松龄画像,被尊称为柳泉先生或聊斋斋主

精神理想化模式也可以称为精神再生模式,就好像我们说的蝉蜕现象,意味着一个阶段的成长。精神再生,在蒲松龄笔下的叙事模式和世界神话中的再生其实是一个套路,只是蕴含的文化意蕴和传统文学色彩和民俗内涵方面有所差异。

比如说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忏悔录》也是这一叙事模式:精神再生型叙事模式。

01

以《续黄粱》为例:蒲松龄精神再生型叙事模式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历经艰难困苦之后幡然醒悟

蒲松龄的这类作品中的主人公前期和后期思想上的差异是巨大的,而这种幡然醒悟一般是从经历中而来的。比如说《续黄粱》这篇作品,里面刻画了一个特别特别希望能够升任宰相的人,叫曾某某。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精神理想化模式的叙事艺术运用

曾某某考中进士时,与二三位同科考取的进士到京城郊区游逛。偶然听别人说,在佛寺里住了一位算命的先生,便一块去请算命先生给算一卦。进了屋子,行礼坐下。算命先生见他那副得意的样子,就顺便奉承了他几句。曾某摇着扇子微笑,问算命先生:“我有没有身穿蟒袍、腰系玉带的福分啊?”

算命先生一本正经地说:“你可做二十年太平宰相。”曾某听了,很高兴,后来在寺庙里睡着了,梦中不仅做了宰相,还经历了种种匪夷所思的从鼎盛时期到家门被抄,自己还历经了恶鬼给下油锅等难以言说的际遇。好不容易再投胎就想那就托生成女子好了,没想到嫁给一个人做小妾,还是各种悲惨经历……忽然正在悲痛呼号的时候,听得同游的朋友说:“老兄你作恶梦了吗?”曾某忽然醒悟过来。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精神理想化模式的叙事艺术运用

月色下的梦境常常给人感悟

同游的人都问他:“天晚了,肚子都饿了,为什么睡了这么久?”曾某这才面色惨淡地坐起来。老和尚微笑着说:“占卦说你作宰相,是否灵验?”曾某越发惊异,行礼向老和尚请教。老和尚说:“要修自己的德行,要行仁道,就是在火坑中,也能生长出青莲花来。我这个山野中的和尚,哪里能参透其中的玄妙!”

但曾某自此收起了以往的功利之心,以后不再求取功名,越来越淡泊名利,据说后来隐居到山中去了。

如果我们仔细考证,会发现类似的故事历朝历代都有。唐代沈既济《枕中记》里说,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都还没有熟,因而有所感悟。后世说的“黄粱梦”或“邯郸梦”,都从此而出。之后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唐代有《南柯记》,宋代有《南柯太守》,元朝马致远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改编《邯郸记》,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

02

精神再生型的叙事模式都具备心理体验的深刻性,带有蒲松龄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竞相传抄。《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可以说精神再生型的叙事模式在《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都具备心理体验的深刻性,也带有蒲松龄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蒲松龄有一副自勉联流传程度颇广: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精神理想化模式的叙事艺术运用

蒲松龄故居的室内复原图景

蒲松龄的才华出众,但他从19岁开始忙着参加科举考试,辛辛苦苦进考场,反反复复的考了44年,竟然连一个举人也没考上。直到71岁时,朝廷还按照惯例给他补了一个“岁贡生”,4年后蒲松龄就去世了。蒲松龄自己认为是属于命运不济,每次落第都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在蒲松龄故居里,还有一副对联:“一生无缘附骥层,三生有幸落孙山。”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精神理想化模式的叙事艺术运用

对于这样一个在写作上非常有才华的读书人来说,蒲松龄的心思后来就借助书中的人物表现了出来自己的心路历程。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蒲松龄思考关于出世和入世的辩证关系,比如他在《叶生•异史氏》里说:

“魂魄跟从知己,竟然会忘记自己已经死了?听说的人都表示怀疑,我却深信不疑。叹息啊!命运不蹇,时运不济。经历之处,总难遇合。古今痛哭的人,只有献和氏璧的卞和和你啊;举世贤愚倒置,能慧眼识人的伯乐如今又在哪里?天下才华不凡却如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个丁令威出现,让人生死跟随他呢?唉!”(翻译的白话文)

03

蒲松龄将内心的困惑和矛盾借助书中人物表现出来,总结分析具有如下特点

1.蒲松龄作品中的精神再生型叙事模式区别于神话中的“复活”主题,带有更多社会实际烙印给予的现实主义思考。而神话“复活”主题一般出发点是自然,最终也回归自然。蒲松龄精神再生型叙事模式出发点是社会,归宿也是社会现实意义的批判性。

2.蒲松龄作品中的精神再生一般是指有才华的读书人遭遇了重大挫折之后的再生,和社会上的对人的成长的到某一个成人礼时刻的寄予厚望后,青年人的发奋不同,蒲松龄作品中的人物的精神再生往往带有大彻大悟、放下纠结、摆脱以往的精神控制和压抑的精神状态,带有某种“羽化登仙”的轻松自在。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精神理想化模式的叙事艺术运用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太多可以想象的美好

而产生的精神再生型叙事模式的原因由来对于作者蒲松龄来说主要汇集了以下这些原因:

  • ①科举考试制度的苛刻与荒谬,对于很多读书人来说是幻灭的打击;
  • ②生存环境的不合理,《促织》中的成生就是个非常鲜活的例子;
  • ③家庭的不够温暖,牵绊不够,以往的成婚制度对于渴望理解的读书人来说没有足够吸引力;
  • ④官宦生活的没有意义和价值感,《续黄粱》可以作为典型代表;
  • ⑤身后事都是可以放下的,没有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百年之后家族的命运和子孙的生活。

可以说,这就是为什么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的精神理想型既精神再生型叙事模式的故事,《成仙》《吕无病》《仙人岛》《白于玉》《续黄粱》等都是这类型的作品。文如其人,也许在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再生型叙事模式后,我们就能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家蒲松龄的精神世界。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5882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