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汉武帝的阳谋与阴谋:西汉那些诸侯王国最后都是怎么消亡的?

汉武帝的阳谋与阴谋:西汉那些诸侯王国最后都是怎么消亡的?

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汉武帝时期所书泰山石刻

西汉是继秦朝统一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然而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西汉初年不仅诸侯林立,各种诸侯王国的特殊地位竟然维持了近五十年,极大影响了中央集权,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些诸侯国最后都是怎么消亡的?

从“众建诸侯少其力”到七国之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全面实行郡县制。十四年后秦王朝二世而亡,短暂的国祚使汉高祖刘邦认为,单行郡县制不足以稳固中央集权。同时迫于汉初形势,只能立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后虽以谋反等借口把异姓诸侯国一一废除,但郡国并行的制度并未改变。

汉武帝的阳谋与阴谋:西汉那些诸侯王国最后都是怎么消亡的?

西汉初年诸侯王形势

高祖后期,因海内新定,同姓寡少,其封九位同姓子弟为诸侯王,自此为困扰西汉五十余年的的诸侯王问题埋下了种子。

至文帝时期,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壮大,隐隐出现威胁汉廷中央的势头。当时的诸侯国比如淮南国、常山国、梁国已经在人口和经济上对中央构成了威胁。到了文帝三年,甚至还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叛乱事件。

汉武帝的阳谋与阴谋:西汉那些诸侯王国最后都是怎么消亡的?

面对诸侯王尾大不掉局面,第一个正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是梁怀王太傅贾谊,其认为:

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为此,他提出了“众建诸侯少其力”的主张,要求将部分如代国、淮南国等诸侯国分化为若干小国,分王至其子孙,将诸侯国化大为小,以削弱诸侯国的力量,使其没有力量叛乱,这可以称为推恩令的1.0版本。

但迫于当时形势汉文帝并没有予以全部采纳。这也就导致了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了一篇著名的诗词: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汉景帝时期,为了彻底解决诸侯国问题,景帝采取晁错的建议发布了《削藩策》,暴力的解决方式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历经一年多时间,七国之乱最终在周亚夫指挥下得以平定,汉景帝乘平乱余威,加紧了对诸侯王的控制:

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民,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其中“天子置吏”是最重要的,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从此开始部分诸侯王开始唯收封国租税而已的生活,伴随着诸侯王政治地位与权势的衰减,中央集权加强。

阳谋还是阴谋——推恩令

公元前127年,大臣主父偃上疏汉武帝: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推恩令,其实质和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差不多,形式上却以诸侯出面推恩给子弟,比之于“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更温柔容易接受。

对于推恩令,可能在历史对其有很多误读,这里有两方面需要予以澄清:

一是请求推恩是诸侯王的自愿行为。可能部分人会想当然认为以武帝之强势,这种政策不执行肯定会被清算,但恰恰推恩令的颁行并不是汉武帝实行的强制性政策,诸侯王如无自愿无需被迫分封支庶。

这项政策能够推行其实是因为直击了人性,温水煮青蛙的政策满足了各方的利益诉求。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部分诸侯王的庶出子女经常怀有“觊觎侯位之心”,迫切希望获封列侯,而且诸侯王作为人之常情来说也不希望支庶子弟沦为庶民。从后世角度来看,是借助王国支庶子弟的觊觎之心,将矛盾成功转向王国内部,行分裂之举。但是从当时来看,诸侯王得到仁让之美名;对朝廷来说,收削弱王国之实效。

二是推恩令的实际关键并不是将封国变小,而是在于诸侯王国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允许支庶子弟在王国封地内建立侯国,但侯国必须属于汉郡,这样郡国的地盘大大缩水,强干弱枝的局面彻底被打破。

推恩令推行的最终结果,可以从后世的两个刘姓宗室地位中可见一斑,由于不断地化大为小,依次降等,经历了几代传承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父亲刘钦在西汉末年仅仅是一个县令。公元3年,刘钦去世后,年仅9岁的刘秀兄妹就成了平民。到了东汉末年,刘备这个中山靖王的后裔居然沦落到要卖草鞋为生。

“酎金” 与“酎金案”

在不断弱化诸侯国的过程中,汉武帝还借口 “酎金案”大力打压诸侯王势力。

汉武帝的阳谋与阴谋:西汉那些诸侯王国最后都是怎么消亡的?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酎金

所谓“酎金” 是起源于古代的宗庙祭祀的习俗。按照宗庙祭祀制度的规定,只有天子才享有祭天特权,诸侯王、列侯无权独祭,但又必须尊祖敬宗。所以当皇帝祭祀先祖时,诸侯王与列侯必须亲自或者派人前往京师“助祭” 。由于天子赏赐饮酎时,参加助祭的人都要饮酎(一种美酒),这批因饮酎而奉献的黄金也因此而得名为“酎金” 。

在汉文帝时,汉廷颁布了《酎金律》, 以法律形式将以酎金助祭的仪式固定下来,根据当时的法律:

诸侯王以户口酎黄金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爵。

这就被汉武帝大家发挥,如果武帝对某个王侯不满,只需要稍微示意少府在检测其所献黄金上做出“色恶”判断,这样即可名正言顺地除去武帝所认为的“障碍”,加大了武帝权力的任意性和专断性,进而达到削侯免爵的目的。

在元鼎五年即公元前 112 年,武帝就以 “列侯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 为借口, 一下子剥夺了 106 个侯爵,史称“酎金案”。

结论

在经过七国之乱、推恩令、酎金案这三重打击下,西汉前期诸侯王强大难制问题,终于到此时可以彻底解决,西汉王朝也一改诸侯王“不听天子诏”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局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5273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