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宋朝“外交”那些事儿,不可不读的“大国传奇”

宋朝“外交”那些事儿,不可不读的“大国传奇”

文|鹤鸣甘棠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

说起十一世纪诞生的大宋王朝,大家都有哪些深刻的记忆?有的说是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有的说是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还有诸如“铁面无私包拯”和“精忠报国岳飞”等等。

实际上,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大宋王朝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豪,本文一开始引用的专家论断也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宋朝“外交”那些事儿,不可不读的“大国传奇”

而造就这一辉煌成就的原因除了当时宋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之外,还有一项特色组织架构的完善及成熟,即“外交机构”。

01 宋朝“外交”开创了我国古代王朝“和平共处”的先例

在我国古代,“外交高手”历来有之,最有名的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张仪,用三寸不烂之舌,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也大秦帝国的崛起创下了不世之功。

古代的“外交”虽说有现代定义上的局限性,但也有了专门的公职人员。

自商朝开始,就有了具有“外交官”意义的“使”,施之于方国(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到了西周,称谓变为大小“行人”,行走于诸侯。

我们现在常用的“行李”一词就是那时诸侯之间“外交”的产物,最早是代指使臣。

秦朝统一天下以后,专门设立了“典客”,为九卿之一,掌诸归义蛮夷。到了汉朝初期,沿用了“典客”制度,由于汉高祖刘邦实行分封制,因此还兼掌管各诸侯国的纳贡等事。

到了汉景帝时期,改为“大行令”,汉武帝改为“大鸿胪”。据《汉官仪》记载,汉成帝时期,又设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

可以说,这样的“外交”传统,一直延续到了隋唐时期,“主外国四夷事”之机构,亦主来不主往

要注意“亦主来不主往”这个表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汉至唐,都以中原王朝老大自居,四方蛮夷处于弱势。

可以说是天朝下视四夷,沉醉于万国来朝,他们的“外交”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质内容。

宋朝“外交”那些事儿,不可不读的“大国传奇”

然而,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战乱阵痛,建立起来的大宋王朝却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辽、西夏、金等国,并且军事战斗力让“崇文抑武”的宋朝甚为难堪,以致北宋灭亡于金。

论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其实,这也是民族融合的意外收获。

而北宋立国的赵匡胤及历代皇帝也是有战术韬略的,他们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也有理智的思考,怎样才能保持“中原王朝”的姿态,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终于在一场战役之后,形成了他们独自的“外交政策”。

那就是宋辽之战的“澶渊之盟”,由此,建立了“国信所”,专门负责与契丹使节的交聘之事。

所谓“交聘”,就是两国互相遣使通好往来。《宋史》载:“往来国信所,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

而这一机构的成立,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也开启了我国“外交史”的先例,

宋朝“外交”那些事儿,不可不读的“大国传奇”

其实,纵观宋朝的“外交”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他们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也可视为现代外交的雏形。

而这一切,更为和平与发展,为“超级大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支撑。

02 宋朝“外交”形成了管理专责化和制度化体系

宋朝以前,一切“外交”的接待与管理主要由鸿胪寺负责处理。

鸿胪寺并不是专门的外交机关,据《文献通考》记载,它还负责掌管“凶事仪式及丧葬之事”等。

到了宋朝,鸿胪寺已经成了名义上的“外交”机构,为了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枢密院”应运而生,成为外交事务的专责中央机构,这是我国古代“外交”独立运作的开始。

不仅如此,宋朝针对不同民族国别,在东京汴梁(现在的开封市)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外交”的分支机构,进一步使“外交”管理制度化,形成了特有的网络体系。

其一、都亭驿

都亭驿始设于五代,北宋时期沿置,专属接待辽、金使节的驿馆。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北宋与契丹开始互派使节,契丹大使来朝,一切在都亭驿安置。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大辽使人在都亭驿”,李濂《汴京遗迹志》也载:“都亭驿,待辽使之所。”

北宋末年,由于金国势力的不断强大,都亭驿成为接待金国使节的场所。

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国使臣高庆裔出使北宋,提出要与辽使享有同等待遇。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乞馆都亭驿,乞上殿奏事……朝廷不得已,皆从之”。

自此,都亭驿成为专门接待金使的馆驿。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都城临安同样设有都亭驿,也以接待金使为主。

宋朝“外交”那些事儿,不可不读的“大国传奇”

其二、同文馆

同文馆始设于宋神宗熙宁年间,是接待高丽、青唐贡使的馆驿。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有“同文馆待高丽”之说;《汴京遗迹志》也载:“同文馆,待青唐、高丽使之所。”

当时的北宋朝廷是十分重视高丽入觐朝贡的。

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宋太祖曾降旨赏赐高丽使节来朝。庞元英《文昌杂录》也有“熙宁二年,朝廷始命两浙、福建等路转运司,招接高丽入贡”的记载。

宋神宗元丰年间以来,北宋与高丽的外交关系非常密切,《徽宗宫词》有证:

高丽新贡欲还朝,再御东回一水遥。

祖饯国门仍赐乐,屡传恩诏下层霄。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青唐”遣人进贡,也被安置于同文馆。

所谓“青唐”是指吐蕃,宋真宗时期,吐蕃王朝末代赞普后裔的唃厮啰在河湟地区(今天的青海西宁)重新建立吐蕃政权,因此历史上也称这个政权为唃厮啰,因为大本营在青唐城,因而被后世称为“青唐”吐蕃。

后来,由于靖康之变,同文馆被毁于金兵。

其三、怀远驿

怀远驿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设置,先是接待大食、龟兹、甘州、宗哥等少数民族附国为主,后来成为专门接待交趾贡使为主的馆驿。

据南宋学者王应麟《玉海》记载:

作怀远驿于汴河北,以待南蕃交州、西蕃大食、龟兹、于阗、甘州、宗哥等贡奉客使,规度侍卫都虞候旧廨为之,在兴道坊。初馆契丹,后馆交趾。

南宋学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有“怀远驿于汴河北,以待诸蕃客使”的记载。

那么,怀远驿为何后来主要以接待交趾贡使为主呢?

交趾就是当时的“安南”,现在的“越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的属国,但是宋神宗的“一场兵败”,最终使交趾正式脱离了大宋王朝的直接统治。

怀远驿呢?也成了独立的“外交”场所。

宋朝“外交”那些事儿,不可不读的“大国传奇”

其四、都亭西驿

都亭西驿原为上源西驿,主要是接待西蕃、阿黎、于阗、新罗、渤海来使之所,后来成为主要接待西夏来使的馆驿。

据《宋史》记载:

都亭西驿及管干所,掌河西蕃部贡奉之事。

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于阗朝贡使来朝,曾被安置在都亭西驿。

西夏立国之后,与北宋的摩擦战乱不断,为了应对新形势的需要,北宋朝廷把都亭西驿作为“外交”场所,单独设置,专门负责接待西夏来使。

《东京梦华录》中也有“夏国在都亭西驿”之说。

此外,还有礼宾院,建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为北宋接待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来使的馆驿。

另外,还有一些类似机构设置不再一一列举,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宋王朝对“外交”的重视程度,和相应的系统设置和分类管理,可谓是煞费苦心,也是保国利民的大局需要。

这就是“外交”无小事的切实例证。

为何?北宋四邻存在着大大小小许多政权,有的对北宋还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因此面对复杂的“外交”关系,北宋朝廷必须要认真对待,视地缘政治关系状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外交”应对策略。

正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也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提供了稳固的外部环境。

宋朝“外交”那些事儿,不可不读的“大国传奇”

03 宋朝“外交”实现了政治与经济上的“双赢”

宋朝“外交”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保障政治交往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开展对外经贸活动。

一是对辽、西夏、金等实行榷场贸易,互设固定的市场进行贸易,也就是指“互市”。

所谓“”就是“专卖”的意思,而“”则是指场地场所等,“榷场”就是指由官府控制主导的贸易市场。

榷场贸易呢,是指由官府人员严格掌管、评定货物等级、征收商税等条件下进行的商品交换,是当时宋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外交策略”所赋予的经济特性产物。

  • 作为以农耕为主的宋朝来说,物产相对丰富,手工业、商业相对而言比较发达。因此对于宋朝来说,榷场贸易不是独利的贸易,而是要创造南北往来的通畅环境,但更重要的基础考量是减少边境的威胁,这是贸易往来的底线。

宋仁宗皇帝也曾说过“先朝置互市。以通有无,非以利计”

  • 作为游牧民族的辽、西夏、金等周边政权,虽然在自身实力扩张的过程中,农业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了发展,但是许多东西仍不能自己生产,生存需求的缺口还是很大。

所以,他们必须借助榷场贸易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宋朝呢,也趁此从中获取了可观的利益,尤其是宋朝自身手工业的绝对优势,在榷场贸易当中保持着一支独大的垄断状态。

二是对那些传统的朝贡关系的国家,实行朝贡贸易。

与隋唐时期相比,宋代朝贡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比如说有较固定的管理机构,明确规定贡期,严格贡使的证明,回赐的制度化等。

特别是南宋时期,将市舶之利作为朝廷的财政收入预算之一,对于朝贡物并非照单全收,而是只接受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余的按市舶贸易的规则进行抽买

宋朝“外交”那些事儿,不可不读的“大国传奇”

什么是“抽买”呢?就是除了对盐、酒、茶等商品实行官府全部收买(也就是垄断)之外,针对其他朝贡的商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另收购商品价值的十分之三至十分之六,作为官府的税收。

可以说,免税贡物的减少,意味着税收的增加,这样既有利于外交往来,又给朝廷带来实惠,使外交和经济真正获得了双赢。

同时,宋朝还进一步疏浚海港,增辟口岸,积极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还对市舶官员招徕外商的成绩予以奖惩。

据史料记载,北宋中期以后,海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全年收入的很大比重。

对此,宋高宗曾慨叹道: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联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耳。

这是宋朝“外交策略”之所以成功的可贵之处,既追求了实在的政治利益,更追求了实在的经济利益。

而这,更是宋朝成为当时“超级大国”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结语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诗云:“万国舟车会,中天象魏雄”,这是当时宋朝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

通过本文的简述与探讨,大家是不是对宋朝会有另一番脑洞大开的思考呢?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说过: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透过时光的沉淀,我们可以发现,厚重的历史往往有我们忽略的传奇,而这种传奇的背后,仍是我们赖以骄傲与自豪的民族精神底蕴和历久弥新的智慧人文真谛。

宋朝“外交”那些事儿,就是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启迪。

参考资料:

1、凌寒《说说北宋的外交机构》

2、王瑞来《“外交机构”之始》

3、吴晓萍《宋代外交管理制度的特点》

4、王晓燕《论宋与辽夏金的榷场贸易》

平民之宴用文字点亮生活,用文化解读时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5269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