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杜牧:一个诗人的历史情怀,挽救不了一个走向衰亡的王朝

杜牧:一个诗人的历史情怀,挽救不了一个走向衰亡的王朝

杜牧:一个诗人的历史情怀,挽救不了一个走向衰亡的王朝

文/钟百超

杜牧为誉为“咏史怀古诗圣手”,一生创作咏史怀古诗 60 余首。他的咏史怀古诗,独步诗坛,于叙事中抒发历史情怀,是一个时代的强音。

司马光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作了简单的勾勒:“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据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轴空竭于里闾。”(《资治通鉴·唐纪》六十)。自古以来,宦官专政,威胁君王,导致王朝灭亡的现象再度出现;藩镇割据,拥兵自重,欺凌轻慢朝廷而失去控制的情况日益恶化;赋税沉重,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凡此乱象种种,不可胜举。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四月由宣州(今安徽宣城)来扬州,路径金陵,写下了《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首句用雄浑的大手笔描绘江南春色,以“莺啼”起兴,一则把莺比作春天的使者,二则借莺啼渲染出一幅百鸟争鸣的图景;以“千里”形容莺之多,着意传递春天来到江南的信息,更以绿和红两种颜色烘托盎然的春意,万物复苏的景象;次句着重写风中的酒旗,以“酒旗”为意象,一则借代酒家,二则突显商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

第三句笔锋陡转,把画面转向佛寺,那是南朝留下来的遗物,以“四百八十”虚指,形容寺庙数量众多,更以此暗指佛教在当时的鼎盛气象,最后一句状写如今寺庙里的楼台处在烟雨之中的情景,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朦胧感觉。

这首诗的题旨究竟是什么?是赞美江南的春色,还是抒发历史情怀?从诗题看,是赞美春色,但是,如果仅仅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则不应把笔锋指向南朝的遗物。这些寺庙,如其说是佛事的象征,不如说是南朝政权的一个缩影,一段特定历史的定格。那么,这段历史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杜牧要刻意提及?

420年东晋灭亡,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史称“南朝”,这四个政权各自存在都只有几十年。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这些政权,要么残暴不仁,要么互相残杀,要么国力孱弱而走向灭亡。

因此,《江南春》绝不仅仅是讴歌江南的春色,而是以乐景写哀景,以美好的春天衬托衰败的王朝,进而警醒执政者,所有的美景,所有的政权,如果不珍惜,都会像那些在风雨飘摇中的楼台一样逐渐成为历史陈迹,供后人凭吊。杜牧如此暗着笔调,可谓用心良苦。

“多少楼台烟雨中”,历史就是如此无情,执政者倘若不总结王朝存亡的教训,那么,被取而代之,终究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六朝古都的金陵,能够触发杜牧灵魂深处的景物还有许多地方,秦淮河便是其中之一。灯红酒绿,淫歌艳曲不绝于耳,秦淮河已经成为奢靡生活的象征。杜牧夜泊于此,难免触景生情,写下了《夜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


首句以“烟”和“月”起兴,营造出一种朦胧、冷寂、幽静的夜景,这种背景的渲染,绝非寻常的景物描写,它既是眼前所见之景,也是历史之景的回望,是虚实结合的精心构造。而两个“笼”字,更增添了迷蒙的气氛。但是,这种环境的描写似乎与喧闹的秦淮河夜景不相吻合,这到底为何?也许是以哀景写乐景,更能引发读者的深思。

次句交代到达秦淮河的时间、方式和游览的地点,“泊”字,一则表示船只停泊,二则表明自己是一个过客,一个漂泊者,可谓一语双关。这样的交代,无疑也具有双重含意,其一,诗人到秦淮河,不过是一个历史看客,一个旁观者而已;其二,对于秦淮河,只作短暂的停留,对它的历史,诗人无意涉猎太多,也无意深究。

第三句和末句,从视觉描写转移为听觉描写,杜牧听到的不是别的歌曲,而是《玉树后庭花》,为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陈叔宝所作,被称为亡国之音。传说陈灭亡之时,陈后主正在宫中与爱姬妾孔贵嫔、张丽华等众人玩乐。杜牧只是叙述所听到的内容,并没有展开议论或抒发。商女的无知和亡国之恨,构成了诗歌的张力,正是在这平淡的叙事中,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完成对诗歌意义的深层次解读。

但是,不难看出,杜牧写秦淮河,旨在借用陈后主的典故,抒发自己对晚唐命运的殷切关怀和无限忧虑的情怀。因此,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成为一座警钟,时刻长鸣。

金陵是南朝的起点,也是南朝的终结点。置身其中,有人向往的是繁华奢靡的生活,有人洞察到的是历史画面。作为一个诗人,一个士子,杜牧能够从现实观照历史,凭着对唐朝的热爱,写下了千古绝唱,振聋发聩之余,让人不禁怆然而泣下。

安史之乱相去不远,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两位悲剧性人物背后的故事,又有多少人能够记起。虽说安史之乱发生在杜牧出生前四十年,但路过华清宫,难免触动历史情怀,于是,《过华清宫绝句》便横空出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之一》)


唐玄宗的悲剧与南朝陈后主的悲剧相比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周幽王为博妃子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也有惊人相似之处。为了一饱口福,为了几颗荔枝,居然让专使骑着驿马从千里之遥送来,不得不让人深思。

这首诗截取了一个历史镜头或画面,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必然走向衰亡的深层次问题,于不着一字之中,抒发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生于国势衰微、局势跌宕的晚唐,面对眼前的一切,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士人,杜牧别无良策,唯有以诗歌抒发心志,间接表达希望唐王朝能够维持长治久安、国泰民富的局面。可惜的是,他内心的呼喊却唤不醒那些麻木的灵魂,曾经强盛的唐朝,最终也无法摆脱灭亡的宿命。

2020.1.14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5017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