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鲁迅死后,郭沫若为何说“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鲁迅死后,郭沫若为何说“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鲁迅死后,郭沫若为何说“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

雾中的青苔吮吸着晨光,檐上的水滴晶莹剔透,长亭古道的歌谣在雨后的弄堂辽远飘渺,他的影子在风中摇曳生姿。上海的十月清晨已带着些许寒凉,凄婉悲凉的哀歌掠过青石古巷,飘到海上,听得人黯然神伤。

小楼里的春夏秋冬已成过往,只能于深夜梦回乌镇水乡,乌篷船中得以窥见社戏的热闹光景,夏夜的风还携着栀子的芬芳。鲁迅先生的灵魂变成点点萤火,是微弱却坚定的光。

远洋求学

1881年浙江绍兴传来的一声婴啼,一位世界级文豪就此诞生。鲁迅从牙牙学语的幼童成长为长身玉立的少年,时光掠过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他将童年抛在了月下田野,舍在了乌镇水乡,留在了社戏的人声灯影中。

鲁迅死后,郭沫若为何说“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经历了父亲去世的少年鲁迅家境益艰,不过短短数月,便感世态炎凉。少年鲁迅从此便坚定了求学的心,一路北上,前往南京求学,于1902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得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至此,鲁迅先生的梦想都是做一位治病救人的医生。

但求学之路又怎会一帆风顺,尽管先生后来说起来轻描淡写,但旁人又怎能体会到当时孤身一人在异国求学的无助与苦楚。在日本留学的这几年更是让先生看尽了人生百态,这一切对先生后来的性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弃医从文

在日本读书几载,鲁迅先生逐渐对自己一直在追求的梦想感到怀疑,他本想学成归国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但求学几年,他越发觉得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事,对于精神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和看客。

愚昧和麻木的精神是比孱弱的体魄更急需改变的东西,思来想去,想要影响民众的精神便只能去做文学,还要做贴近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学。

鲁迅死后,郭沫若为何说“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手术刀割不掉人们心中的迂腐与麻木,西洋器械也带不来精神上的新鲜血液,便只好扔下手术刀,拿起笔杆子,惟愿写下的肺腑之言和灵魂深处的呐喊能够穿透纸张,最终到达人们的心中,得以拯救民众,让灰暗沉寂的内心照进一束光。

鲁迅先生从日本回国后便不再钻研医学,他看到中国灰暗的天空,看到硝烟战火掠过的焦黑土地,看到街上惊慌失措的人们,看到麻木冷漠的青年人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世间的一切都变了,炮火的黒烟掩盖了清澈的天空,那些躺在芦苇荡中晒太阳的午后也恍若隔世。

他看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变得伤痕累累,入目尽是疮痍。他眼含热泪,在悲愤中写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死后,郭沫若为何说“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点起萤火

鲁迅先生的文字在沉默麻木的旧社会带来了精神领域革命的风浪,给当时迷惘的青年,在寻找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苦苦探索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鲁迅先生死后,郭沫若写道:“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在历史的记载上,鲁迅先生和郭沫若不和,但除去个人情感,光是在文字造诣方面,郭沫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是很高的。

鲁迅先生的文字常来直白且直切要害,字字都是发自肺腑的呼告和叹息,他是拿着笔的斗士,是手持火炬的人,他给无数迷茫的文人带来光明和希望,给踌躇不前的青年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能够带来这般影响的人物在之前的中国文坛是鲜有的,所以郭沫若说:“鲁迅之前无一鲁迅。”

鲁迅先生的文字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却给不少后辈带来了启发,他高举火把将思想革命的点点萤火洒向中国大地,虽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这片土地疯狂,黑暗,人性,但他却一直清醒,冷静,一尘不染,他始终坚信他生活的这片土地将重回光明。

他将这样坚定的思想也通过文字传递给了许多迷茫的青年文人,在无数个冷清又找不到希望的深渊中将希望带给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人,无数后辈将秉持着鲁迅先生的一身硬气,正气,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他们将带着鲁迅先生洒下的萤火继续探索,直到看到足以照亮黑暗的光。

因此,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鲁迅死后,郭沫若为何说“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电影重庆森林中有句台词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也会过期。”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二十一世纪,喜新厌旧是大多数人隐秘的心理,又有多少东西可以一直戳中这个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坚硬城市最柔软的内心呢?

对于新一代的青年人,或许鲁迅先生的形象来自于中学时代的课本也仅仅囿于课本,对于许多人来说,他成了时代的影子,他是旧社会抗争的象征,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图腾,他被高高挂起,被永远定格在“以笔为刀“的画像,却很少有人愿意再去细品他的文字背后的美妙与力量。

鲁迅死后,郭沫若为何说“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虽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无需再去学习“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但是鲁迅先生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琢磨。希望这一代的青年人能够重新再去品味鲁迅先生的文字,能够摆脱冷气,向上走,不必去听那些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话。

在自己的领域做事发声,就像黑暗中的荧火一般,有微弱却坚定的光,此后若是再无像鲁迅先生般的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荆棘的喃喃细语蔓延,风的声音摧枯拉朽,月夜的田野依旧漆黑,但已有点点光芒,是萤火,也是最柔软的希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4639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