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说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第1章 历史没有那么美

无论是在戏剧小说中,还是在电影电视里,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和她的丈夫呼韩邪单于都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侣,男的雄姿英发,女的倾国倾城,让读者观众不由得有“只羡鸳鸯不羡仙”之叹。

事实上,历史远没有那么美。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那时,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的确是人间少有的美女,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风采。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大单于。俩人的感情倒是不错,生育了两个女儿。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陨,命断异乡,空留下一方青冢在阴山脚下、大漠深处遥望着南方的故国。

以前,一提起徐霞客,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在青山绿水间跋涉求索的学者的美好形象,想象着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辛苦,感受着他“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温暖,然而,仔细读一读他的游记,历史的真实却有令人瞠目之处。

在《粤西游日记三》中,徐霞客记载了崇祯十年十一月下旬的经历。他凭着地方官赠送的马牌(一种使用驿传的证明信,驿传近似现在的招待所和邮政局)驱赶着夫役整天赶路,傍晚时分到了下一站的村子。众夫役开始逃散,徐霞客赶紧抓住一个捆上,牵着进了村。村中男子已逃遁入山,徐霞客便领着仆人挨家挨户搜,搜出两位妇女,命令她们去找人搬行李做饭。被捆的人质和他的同伴也大呼大叫,让村里人接班。过了一会儿,负责驿传事务的老人来了,徐霞客说,那老头是怕我拿鞭子抽他的儿子,所以不得不来。这老人的儿子是个瘸子,无法逃脱徐霞客那无情的鞭子。

吃过饭,上了老人和妇人为他铺好的床,徐霞客即喝令他们快去找抬轿子、扛行李的夫役,然后躺下。

看了这段记述,真的令笔者难以置信,自己一直景仰的大旅行家徐霞客竟然如此恶劣地对待劳动人民,好在他没有做官,否则恐怕又要多一个鱼肉百姓、敲骨吸髓的贪官酷吏。如此看来,徐霞客仕途受挫实在是他之大幸,百姓之大幸,后人之大幸,历史之大幸。

第2章 太上皇的八个类型

太上皇者,在位皇帝的在世老爸是也。细数中国历史,皇帝前仆后继,绵绵不绝,而太上皇也不在少数。大致说来,中国的太上皇可以分为八个类型。

坐收渔利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刘邦的父亲刘老爹独享此项殊荣。刘邦在他父亲眼里一直是最不成器的刘小三,直到他斩蛇起义,刘老爹才拿剃须刀刮了刮眼睛,开始正眼瞧着儿子的革命事业。幸运的是,七年之后,革命彻底成功,刘邦摇身一变,唤作汉高祖了(这当然是后人给他的谥号),就大方地赐给他老爹一顶“太上皇”的帽子,让他在养老宫吃喝玩乐,颐养天年。儿子当了皇帝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也产生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父子二人见了面,一个是老子,一个是皇帝,谁给谁叩头都不合适。最后,面子上觉得很下不来的刘邦发话了:我是皇帝我老大,不给老子磕头啦。老子见我要称臣,还是减少见面避免尴尬吧。结果,刘老爹成了太上皇,膝下却少了一个儿子。

无可奈何型

魏孝文帝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这爷俩的名儿音同字不同)做太上皇时还是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他让出皇位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原因在于他的母亲(并非亲生母亲)冯太后,一个权利欲和性欲都极强的女强人。献文帝继位时只有十二岁,但他是个很有能力的小皇帝,在垂帘听政的冯太后辅佐下,献文帝进行了一些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大起来。就在这时,大权在握的冯太后强迫他让位给只有四岁的太子拓跋宏,自己去当有名无实的太上皇。其中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献文帝年龄渐大,不听冯太后的招呼了;有人认为拓跋宏是冯太后与男宠李奕的私生子,更受太后宠爱;还有人认为是献文帝杀了冯太后的情夫李奕。不管怎样,年纪轻轻的献文帝被迫做了太上皇,几年之后又被冯太后残忍地毒死了。

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属于这个类型,只不过迫使他退位的不是他的母亲,而是他的儿子。

好逸恶劳型

俗话说: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见过混帐的,没见过这么混帐的。这话用在北齐皇帝们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在他们眼里,杀人放火都是小菜一碟。北齐实际上只存在了二十几年,却有六个皇帝,而且一个赛一个的荒淫残暴。第四个皇帝武成帝高湛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吃喝玩乐,干脆把皇位推给只有十岁的儿子,钻进后宫专门研究声色犬马。当了太上皇之后,高湛更加疯狂地纵欲享受,结果几个月下来,二十多岁的他就耗尽元气一命呜呼了。

无独有偶,与北齐并立的北周也有一个年纪轻轻、好逸恶劳的太上皇,他就是周宣帝宇文赟。周宣帝刚死,他的儿子,年幼的周静帝就被他的岳父杨坚(就是后来的隋文帝)取而代之了,更惨的是,北周皇室的所有男子被杨坚杀了个一干二净。

心有余悸型

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是个好皇帝,但他也有残酷冷血的一面,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例。

唐太宗的老爸唐高祖李渊偏爱长子李建成,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李建成是太子,未来的接班人。李世民是老二,上有兄,下有弟,正好处在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地位。也不知是李建成害怕功勋卓著的李世民动摇他的太子之位,还是李世民不甘心屈居二线,想再进一步,反正兄弟俩明争暗斗地掐上了。俗话说“无毒不丈夫”,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将在公元926年的那个夏天上演了“玄武门”之变,要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命(后来李世民又杀光了二人的儿子以绝后患),然后就去逼宫。当尉迟恭提着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脑袋出现时,李渊正在皇家公园度假,一看这阵势,李渊吓得当即宣布让位给李世民,自己缩到后宫去当太上皇了。

八十六年后,高祖的重孙,太宗的孙子唐睿宗李旦又遭遇了同样的险情,结果也和他老爷爷一样成了太上皇。

急流勇退型

这儿的“急流勇退”实际上就是“见困难就跑”,代表人物是宋徽宗赵佶。

话说1126年,北宋和金刚刚联兵灭掉辽国之后,金国就撕开了盟友的画皮,露出了侵略者的狰狞面目,长驱而入,直捣东京汴梁。消息传来,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风花雪月之境、温柔富贵之乡的宋徽宗吓得老脸煞白,立即决定撂挑子不干了,把皇位让给太子赵桓。当了太上皇的宋徽宗还不安心,干脆跑到南方去度假,玩起了鸵鸟政策。后来形势好转,他才打道回京,再后来,战事急转直下,金兵一举拿下了汴京,想逃却没逃成的宋徽宗和他的子孙儿女、他的三宫六院、他的皇亲国戚、他的文武百官一起被掳到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五国城。在受尽了亡国奴的屈辱之后,宋徽宗死在了异国他乡。

上文提到的北齐高湛的儿子高纬后来也学他老爸的样子当起了太上皇,那时北周已经在大举攻打北齐,所以他应该和宋徽宗一样属于“见困难就跑”型。北齐很快就玩儿完了,最后,高纬和儿子以及几十个宗室都被塞满嘴巴的辣椒给辣死啦。

见困难就跑的人,跑得再快,也是跑得了初一,跑不了十五。

老弱多病型

“好人不长命,恶人活百年”是句听起来挺不公平的话,可是竟然在害死岳飞的主犯宋高宗赵构身上应验了,这老家伙不但占据皇帝宝座达三十五年之久,而且还活到了八十岁的高龄,不过,上天也给了他一个极大的报应,那就是终生无子,最终,他不得不立宋太祖的后人赵昚为太子(宋太宗的后人都被金人掳到北国去了)。赵昚是个有骨气的人,坚决主张抗金,而且团结了不少主站派人士。主和的赵构越来越老了,他一直信赖的秦桧也死掉了,而太子赵昚的影响越来越大,民间抗金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终于有一天,深感力不从心的赵构宣布禅位于太子,自己去养老了。

宋孝宗赵昚继位时已经不年轻了,做了二十七年皇帝之后也已年过花甲,垂垂老矣,就照先皇的前例禅位给太子赵惇,这就是宋光宗。但是,宋孝宗的太上皇生活并不幸福,因为光宗是个“妻管严”,被他那不孝的皇后老婆给牢牢控制住了。五年之后,孝宗病逝,光宗仍托病不出席父亲的葬礼,群情激愤的大臣们和吴太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皇子赵扩接替“病重”的光宗做皇帝,是为宋宁宗。当了太上皇之后,光宗才体会到了父亲当时的心情,可惜悔之晚矣!

鹊巢鸠占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类型的太上皇,不是在位皇帝的父亲,而是弟兄。

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混蛋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敌兵俘虏。瓦剌权臣也先把英宗作为筹码,要挟明政府让步屈服,为了打乱敌方的如意算盘,皇太后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这就是明景帝,为了照顾英宗的面子,遥尊他为太上皇。

瓦剌进攻北京失败后不得不与明政府议和,放回了明英宗。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失去了皇位的明英宗回到北京后就被囚禁在了南宫,而且一呆就是八年。直到1457年明景帝因太子早夭伤心过度得了重病,明英宗才通过“南宫之变”二度登上了帝位,昏庸的他使原本有望在景帝手中中兴的大明开始衰落。政变发生几天之后,景帝死去,原因不明。

虽然此处把明英宗列为“鹊巢鸠占型”的太上皇,但就历史功绩来看,明英宗更像一只恶鸠,明景帝更像一只受害的鹊。

功成身退型

太上皇们之中,名气指数最高的当属清朝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继位,在皇帝宝座上端坐了六十年之后(这个记录只有他爷爷康熙能破),觉得自己已经功德圆满,该无牵无挂地享享清福啦,于是就宣布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帝),开始了无忧无虑的太上皇生涯。四年之后,乾隆帝无疾而终,驾鹤西游去了,享年八十九岁,创造了中国皇帝寿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乾隆皇帝的禅位的确属于功成身退,但是他一贯执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导致中国与世界脱轨,科技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当半个世纪之后,中国被迫与世界接轨时,等待她的就只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了。

第3章 汉献帝后人在日本的传奇

徐福东渡扶桑(今日本)的故事在中日两国众所周知,脍炙人口,然而毕竟云山雾罩,扑朔迷离,缺乏充分的史料证明。但是,四百多年后的徐福第二——刘阿知东渡日本躲避战乱的故事却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

事情还得从大家熟悉的三国时代谈起。话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自立,三国之魏国诞生,而原先的名义皇帝汉献帝刘协则被封为山阳公,全家从许昌迁到封地山阳(今河南焦作一带)居住。汉献帝刘协的后裔主要分为两支,一支留守山阳延续至今,现在位于山阳故城内的墙南村还有一条当地人称为刘巷的街道;另一支则选择了万里迢迢、乘风破浪的迁徙之路。

据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记载,在第四任山阳公刘秋及其同辈刘阿知(他们均是汉献帝的玄孙)时期,执掌政权的己是篡魏自立的西晋王朝了。一日,颇有远见的刘阿知对其旧臣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听说倭国(即日本)境内较为安定,我决定率家族东渡。”

公元289年五月初一,刘阿知率其子刘都贺、舅赵兴德及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效法徐福,以求取仙丹为名,离开故土,乘船东渡,中日历史在此共同翻开了新的一页。

徐福第二刘阿知率领亲戚族人一路上栉风沐雨,历尽艰难,九死一生,四个多月后,终于在九月初五到达现在的日本,在日本,这一年是应神天皇二十年。

落户日本后,刘阿知为首的这个部族被称作“渡来人”,他们是一批掌握了汉民族先进科技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和工艺制造。尽管他们是外来人,但汉朝在当时日本人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且他们带去了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日本文明的发展,因此,他们很快成为日本社会中地位颇高的新贵族。刘阿知被天皇赐姓东汉使主,定居于高市郡桧前村(今日本奈良县桧前村),他的长子刘都贺后来被天皇赐姓为直。

日本史学家坂本太郎所著《日本史概说》一书中这样评价来自中国大陆的“渡来人”:刘阿知一族及其后裔传入日本的汉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给日本文化以划时代的影响。在精神文化方面,汉字、汉籍以及儒教和佛教的传入决定了后来日本文化的性质。在物质文化方面,水利、灌溉、养蚕等农业技术,建筑、雕刻、织布、冶金、制陶等各种工艺技术及其制品,都为当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阿知的儿子刘都贺将当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传入了日本,他因此被称为都贺王。仁德天皇60年(372年)四月初八,刘阿知的后裔被赐姓坂上,雄略天皇16年(471年)十月初一,刘阿知的部分后裔又被赐姓大藏。另外,内藏家族也是刘阿知的后裔。

坂上家族中,出过“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当时主要负责朝廷军事,后裔有坂上、丹波等诸姓。大藏家族负责朝廷财政,成为日本大藏省(现财务省)名称来源。后裔有原田、秋月、高桥、波多江、江上等诸家姓氏。其中原田、秋月、高桥家族曾为城主(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小诸侯)。内藏家族负责朝廷内事务,成为内务省名称来源。日本大名鼎鼎的丹波氏家族掌控日本皇家医药机构达千年之久,成为垄断日本医学最高地位的大家族,至今仍为后人景仰。其中丹波元简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明确宣称自己是汉献帝刘协的后裔,汉名刘蒇庭。

到日本朱雀天皇时代(930——946年),刘阿知后裔、汉高祖刘邦的第45代孙大藏春实官任征西将军,为平定当时日本发生的“天庆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于天庆三年(940年)五月初三受到天皇的巨大嘉奖和赏赐,被赏赐锦御旗、皇族纹章、军配。当此之时,这支刘氏皇族后裔“恩宠伟大,威势极盛”。自从大藏春实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显要职务。

大藏春实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日本天承元年(1131年),一直住在原田的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之后逐渐形成了今天日本社会中的著名姓氏——原田。到今天,原田家族已传到刘邦的第93代。这支源出中国刘姓的日本原田家族,在九州岛福冈市建立了汉太公庙。他们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注明自己是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传统的礼节到太公庙对刘邦等刘姓远祖进行定期祭祀。

原田家族在日本很受人们尊敬,他们也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先,1988年还特意专程从日本来中国为其祖先刘邦、刘彻祭陵。

第4章 刘邦刘备,一样不一样

刘邦何许人也?不说大家都知道。刘备何许人也?不说大家也知道。作为大汉开国君主,刘邦的历史功绩远远大于刘备;身为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之一,刘备的名气明显超过刘邦。虽然这爷俩之间隔着四百多年,但作为刘邦嫡孙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的刘备早年在性格、爱好、志向以及经济状况上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却如出一辙,颇为相似。

刘邦早年做过亭长,这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大体上相当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队(由几个村组成)队长。这种不入流的公务员工资少得可怜,而他又好吃懒做,贪酒好色,所以家里穷得叮当响,可谓一穷二白,徒有四壁。他最喜欢的东西,除了醇酒美姬,还有一样,那就是交朋友,不管是地痞流氓,还是县政府的大官二衙役,他都能说得上话,是个黑道白道兼吃的人物。一次,刘邦出差见到了秦始皇的车驾仪仗,不由心生羡慕,发出一句震撼古今的赞叹:“大丈夫当如是也!”大概从那时候起,他就有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

无独有偶,刘备少年时失去父亲,以卖草鞋打草席维持生活,15岁时才由叔父刘元起资助进学堂识字读书。可是,刘备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却喜欢玩乐,追求穿戴,整天呼朋引伴四处玩耍,刘元起根本管不住他,只有一声叹息的份!然而,刘备却有着更高的志向,他在和伙伴们玩耍时,曾经指着他家东南角的一棵大桑树说他长大后一定能经常乘坐像那桑树一样的“羽葆盖车”(古代的一种皇家御车)。

虽然刘邦和刘备都有着雄心壮志,满腔豪情,但他们所选择的政治方向却是完全不同的,刘邦走的是“造反派”的革命道路。

秦朝末年的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建立了“张楚”政权。刘邦在沛县杀死县令起兵响应,大家称他为“沛公”。他号召当地青年加入队伍,很快就聚集了三千人。后来这支队伍与项梁(项羽的叔父)的队伍会合,共同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的楚怀王。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率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不久,兵力远远超过刘邦的项羽带兵接管了关中并控制了全国大部分领土。后来,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让他去统领巴蜀和汉中一带。

而刘备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保皇派”。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公元184年,刘备依靠马贩子朋友资助的钱财组建了一支二三百人的武装,随后带兵投奔校尉邹靖,参与镇压黄巾军,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刘备凭借军功当了安喜(今河北定县东南)县尉(相当于副县长),分管一县治安及牢役。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刘备先后投靠袁绍、曹操、刘表等人,最后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才在荆州立住脚跟。公元214年,向西发展的刘备带领大军“和平解放”成都,接任益州牧,和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成了巴蜀地区的统治者,而且很快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

历史又将刘邦和刘备推到了一个相同的十字路口,那么他们的结局会不会一样呢?

在巴蜀站稳脚跟之后,刘邦就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打到了关中地区,接下来,他的军队从少到多,由弱变强,地盘也越来越大,最终把刚愎自用的项羽赶到了乌江边。项羽一败涂地,拔剑自刎,刘邦统一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当时两广地区还有个南越国,后来才归顺中央政府)。当年那个羡慕秦始皇的小亭长竟然真的面南背北、称孤道寡做起了皇帝,并且开创了大汉四百年的江山,比秦始皇的短命王朝不知要强多少!

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绘制的蓝图,刘备也是要冲出蜀地,剑指长安,继而横扫中原,一统天下的。可惜时运不济,天不假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利后病死在白帝城,把这幅重担留给了忠心不二的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祁山,其接班人姜维继之九伐中原,虽也取得一些胜利,但时移势易,魏国的实力已远远超出蜀汉,而蜀国皇帝又是那位扶不起来的阿斗,所以最终只能是一场春梦杳然去,空留遗憾在人间。

刘邦、刘备早年相似,而后一个造反,一个保皇,却殊途同归,都占有了巴蜀之地。二人都有北进关中,一扫天下之志,最终前者宏图大展,“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的猛士兮守四方”,而后者“遗恨失吞吴”,崩在永安宫,留下了千古哀歌。此间况味,值得后人深思。

第5章 名人的秘密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主张读书“不求甚解”,笔者则感觉历史不可细看,细看之下,你会发现一些历史名人的形象要大打折扣,甚至完全颠倒过来。

汉文帝刘恒曾经是笔者非常欣赏、非常喜欢的皇帝,他勤俭节约,无为而治,爱民如子,侍母甚孝,德高勋重,几近完美。但笔者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大仁大孝的皇帝竟然也有残忍冷血的一面。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案发后,被判戴枷流放蜀地,但刘长还没到达目的地,就连气带病死在路上了。为了显示自己的兄弟情深,也为了掩饰自己逼死胞弟的行为,文帝一道圣旨下去就要了沿途各县县令的命,可怜这些县令糊里糊涂地做了皇帝的替罪羊。

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我们中华儿女的景仰和爱戴,他像自己在诗中所写的一样,“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持戈马上行”,为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了卓越贡献。但当年为了博得权臣张居正的欢心,他曾将数名美女作为礼物送给这位以性能力强著称的好色宰相,虽然此举可能是为了让戚家军在抗倭前线自由驰骋,不受掣肘,但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行为。

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词人李清照乃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才女,她在诗、词、散文、金石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令八尺男儿甘拜下风,自愧不如。殊不知,我们的易安居士在另一点上也绝对巾帼不让须眉,那就是:好赌。在《打马图经序》中,李清照声情并茂地叙述了自己对博戏的痴迷:“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以上三位古人,虽有缺点,但瑕不掩瑜,下面这两位则会令你我瞠目结舌,难以接受。

我们经常用“貌比潘安,才如宋玉”来赞美一个非常优秀的男子,其中的潘安就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字安仁)。潘岳生得玉树临风,明眸善睐,帅气潇洒,风流倜傥,自然而然成了美男子的代名词。但如此漂亮的一个人,在品质德行上却差得一塌糊涂。他为人轻躁,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还参与了叛乱,最终却被叛军头子司马伦和帮凶孙秀杀死。

无独有偶,我国历史上重要科技著作《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个反复小人。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身入囹圄后,作为朋友的沈括落井下石,从苏东坡的诗词和平日言论中无中生有地栽赃陷害;而当苏东坡沉冤昭雪官复原位时,已经赋闲在家的沈括却厚着脸皮到苏府去打秋风,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是难为了这位大科学家了。

第6章 历史没有那么温暖

1912年4月12日深夜,不会沉没的超豪华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号”不幸在纽芬兰附近海域与冰山相撞,冰冷刺骨的海水顿时无情地涌入船舱,死亡的阴影残酷地吞没了船上的每一个人。

在后来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们随后读到的看到的是一幅幅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并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动情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星光下诀别亲人的他泪流满面;一对贵族老夫妇在死神来临时紧紧相拥含笑而眠,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动人的场景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是出于善意的艺术创造,历史的真实远远没有那么温暖,相反却令人感慨叹息,心生寒意。

根据保留下来的乘客记录和一些学者的计算,当时“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最低票价30英镑,最高为870英镑)有乘客319人,200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63%;二等舱(最低票价12英镑)有乘客269人,117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43%;三等舱(最低票价3英镑)有乘客699人,172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25%。

三类舱位的幸存率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泰坦尼克号”和别的客轮一样,将存放救生艇的区域安排在了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以降低富人和中产阶级乘客对航海风险的担心,当时所有的轮船都是这样设计的。其二是因为下水逃生的安排也保持了这个相同的逻辑,即头等舱,二等舱优先,而不是后来盛传的“妇女儿童优先”,就儿童而论,一、二等舱共有儿童32人,只有一人死亡;三等舱的儿童有75人,死亡55人,毋庸讳言,作为社会等级标志的舱位成了生命的筹码。一、二等舱乘客中的遇难者有很多要么是盲目相信“泰坦尼克号”是“不沉之船”,要么是在等待家人时错过了逃生的机会,而幸存下来的三等舱乘客,大多数是在跳入水中之后才搭上救生艇的。

真实的泰坦尼克是冷酷的,但愿它会永远成为历史;艺术的泰坦尼克是温暖的,希望它能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

第7章 黄帝也搞世袭制

说起史前的部落联盟时期,我们都会想到三皇五帝,想到禅让制,好像三皇五帝之间的传承就是典型的禅让制,是禅让制的完美体现。

实际上,黄帝实行的也是世袭制。

首先,咱们看看三皇五帝是谁、禅让制是怎么回事。

“三皇五帝”虽然说法不一,但历史研究者通常以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禅让制是指在位君主生前就把统治权让给在人民中有威望的外姓他人。

以黄帝作为开端的五帝实际上都是一家子,他们之间的传承应该属于世袭制的范畴,和禅让无关。

黄帝自然是五帝政权的开创者,第一代君主;第二代君主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的父亲是黄帝的二儿子昌意;第三代君主帝喾则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爷爷是皇帝的大儿子玄嚣;第四代君主唐尧是帝喾的次子,他是取代执政时间很短的挚(帝喾长子)而登上君主之位的;第五代君主虞舜乃是颛顼的后人,同时,他还是唐尧的女婿,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虞舜来自东夷族,和唐尧所属的华夏族是两个差别很大的部族,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否定五帝实行世袭制这一事实。

第8章 远古的秘密

(一)黄帝的姓氏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他是上古传说时代的一位圣主。

关于黄帝的姓氏,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公孙,一说为姬。其实,这两个姓都打着深深的周代烙印。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成文的史书是在周朝出现的,既然这样,史官们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数乃至吃奶的劲把黄帝的姓氏和周天子的姓氏挂上钩,周天子姓姬,黄帝当然就姓姬,至于公孙,那是周代贵族中最为普遍表明贵族身份的一个姓。

所以,黄帝究竟姓什么,仍然是个历史之谜。

(二)蚩尤也是我们的祖先之一

我们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实际上,蚩尤也是我们的一个祖先。

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前后,中华大地上存在着三大势力:黄帝居中原,曾经的天下共主炎帝在太行山以西,蚩尤在太行山之东。后来,炎帝与蚩尤为争夺黄河下游地区发生战争,炎帝战败,遂与黄帝结成联盟,共同对抗蚩尤。双方最终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展开决战,蚩尤战死,炎黄联盟取得胜利。再后来,炎黄二帝为争夺天下共主的地位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最终战胜炎帝,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胜者王侯败者寇,黄帝顺理成章地被后人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曾与之结成联盟的炎帝有时也可分一杯羹,但败在二人手下的蚩尤却极少被人提及。

尽管古人把夏、商、周、秦、汉、安息、鲜卑、匈奴、羌、蛮、狄的始祖都追溯到黄帝,但炎帝、蚩尤的后裔总不能也说成是黄帝的子孙吧?比如南方的苗族,就自称是战神蚩尤的后代。

(三)五帝与五行

“三皇五帝”一词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三皇一般指伏羲,女娲和神农;五帝则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和舜帝。五帝与我们耳熟能详的五行恰好一一对应。

黄帝居中宫,以土德为帝,崇尚黄色;颛顼居北方之宫,以水德为帝,崇尚黑色;帝喾居东方之宫,以木德为帝,崇尚青色;尧帝居南方之宫,以火德为帝,崇尚红色;舜帝居西方之宫,以金德为帝,崇尚白色。显而易见,东方属木,以青色代之;西方属金,以白色代之;南方属火,以红色代之;北方属水,以黑色代之,中央属土,以黄色代之,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央一片是黄土”也。

(四)五帝都享“齐人之福”

一夫多妻制不是从封建社会开始的,也不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而是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我们经常提起的三皇五帝都是配有几个茶杯的茶壶(辜鸿铭的比喻)。黄帝有四妃十嫔,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嫘祖和嫫母;颛顼拥有九个嫔妃;帝喾比较俭朴克己,但也有四名后妃;尧帝向帝喾学习,保持了一后三妃的水平;帝舜有两位正妃,就是我们非常喜爱的娥黄、女英(尧帝的双胞胎女儿),别的妃子还为他生了八个庶子。

所以,我们可以说:五帝都是享受了齐人之福的人。

(五)五帝都是老寿星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是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多岁,当然这个说法不大可信。但是,据《史记》记载,五帝都是长寿之人:黄帝据说活了一百一十岁,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市);颛顼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市);帝喾活了一百零五岁,也葬在濮阳;帝尧逝世时,享年一百一十八岁,安葬于济阴城阳(今山东鄄城);帝舜逝世于南巡途中,终年一百零一岁,安葬在苍梧山(今湖南宁远九嶷山)。

为什么五帝的寿命都这么长呢?大概是经常接近大自然,多吃绿色天然食品的缘故吧。

(六)四千年前的民族自治政策

大禹登上帝位之后,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他还规定:天子帝畿(相当于现在的首都)以外五百里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贡不同物品或负担不同劳役。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令。荒服,则根据当地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这大概是最早的民族自治政策吧,我们的老祖宗真是了不起!

第9章 后羿:不止是传说

历史悠久的神州大地有着许多神奇优美的传说,其中最神奇、最优美的应该是远古时期的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等。在这些神话的主人公中,后羿和别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它不止是一个传说人物,而且也是一个历史人物,传说中的后羿是以历史上的羿为原型创造出来的。

历史上的羿生活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初期,开始时是东夷地区(中心地区在今山东省)马颊河下游(今山东省德州北部)的一个大部落的首领,也是个闻名遐迩的神射手,后来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很快成了东夷族的首领。

当时在位的夏王是大禹的孙子,夏朝开创者夏启的儿子太康。太康耽于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于是,羿就适时而动,以武力推翻了太康的统治,掌握了国家大权,但他并没有自己登上王位,而是把太康的弟弟仲康立为名义上的夏王。

羿虽然不是养尊处优、骄奢淫逸的人,可是他掌握政权之后对打猎游玩的兴趣却有增无减,以至于影响了他对国家大事的管理,大权逐渐落到了大臣寒浞的手里。

终于有一天,灾难降临了。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的寒浞杀害了羿和他的儿子。

羿死后,被羿立为夏王的仲康就沦为了野心家寒浞手中任意把玩的的棋子。由于行动完全失去了自由,仲康心情抑郁,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就死了,寒浞就让仲康的儿子相继承了王位。

相不愿意继续像父亲一样做傀儡,找机会逃出了王宫,结果不幸被寒浞的儿子过浇追上杀死了。相的妻子后缗这时候已经有孕在身,母爱的力量帮助她躲开过浇的搜捕,从墙洞里偷偷爬了出去。在后缗的娘家有仍氏那里,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少康。

后来,少康在百姓的支持下,攻占了夏朝都城安邑,杀死了过浇(这时,寒浞已死),天下又回到了大禹的子孙手里,这就是历史上的“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

之所以说后羿不止是个传说,不仅因为他的历史原型羿是“少康复国”这段历史的一部分,而且在现在的世界上仍然有他留下的遗迹。

在今天的山东北部马颊河下游,从东到西有三座古“冢”,最东边的一座称为“灰冢”,相传为远古时期的占卜台和祭祀台,中间的一座称为“夷王墓”,据说是羿的墓葬,最西边的“小冢子”则传为他儿子的坟墓。据考证,这三处古“冢”都是四五千年之前的龙山文化遗址,和羿生活的时代正好吻合。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459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