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说起古庸国,很多朋友可能非常陌生。

但在春秋初期,庸国是一个实力相当强大的国家,曾于“秦、楚、巴”等大国之间顽强生存。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探寻庸国的历史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当时的上古先民沿澧水定居,随着时间推移,诞生了独属自身的文化,最终建立起辉煌一时的古庸国

因澧水干流共延伸出九条支流,因此古庸国所在之地,也被称为“九澧”,且沿每一澧都分布众多少数民族,这种奇特的群居现象十分罕见。

《水经》注曰:澧九水,曰温、曰渫、曰黄、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总名曰澧。

译文:九澧的九条江水,一是温江,二是渫(xiè)江,三是黄江,四是茹江,五是道江,六是溇江,七是澹江,八是涔江(cén),所有的八条支流汇聚成一条澧江,因此总结起来,称为九澧。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澧水流域分布图

相传,武王伐纣时,以庸人为首的百濮之族,是周武王麾下的主力军队,为推翻商朝立下了汗马之功,于是周灭商后,封庸为子爵之国。

实力最盛时,庸国疆域一度横跨长江至汉水,其东部包含古麇属地,东南部包含鄂西,以及如今湖南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可谓雄踞江汉。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图中仅为庸国大概位置,疆域的大概范围请参考下文图片

再到春秋时期,在庸国疆域内还同时包含麇(jūn)、儵(shū)、夔(kuí)等多个附属小国,实力不容小觑,但由于天下间诸侯征战,时局动荡,导致位于楚国,巴国与秦国之间的庸国,疆域日益收缩,不断承受周边三国施加的压力,最终被楚国所灭。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庸国疆域

从其短暂的历史中,我们也能得知当时已有多个部族,甚至可以说有多种文化形态,同时并存于庸国及周边地区,庸国由此奠定了日后“汉水文化”的繁荣根基,并开创了长江至汉水流域,乃至后世张家界等地区多民族文化聚集的历史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古庸国在短暂的岁月中,由于内外环境的因素,发展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那么其对后来的“汉水文化”,都产生了哪些具体的深远影响呢?

如果总结来看,古庸国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巫文化

既然是依附于商朝建立起来的“方国”(联合城邦制国),在古庸国的历史进程中,同样深受巫文化的影响与熏陶。

追寻古庸国的地理位置,恰是位于江汉平原的西北部,此地区也是巫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而在江汉地区出土的甲骨文中,“”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殷商时期的古人认为,要想获悉神的旨意,祛除灾厄,迎来祥瑞,必须要跳舞,唯有通过歌舞的形式,才能和供奉的神明产生联系。

所以在殷商时,“巫舞”是最为主要的祭祀行为。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而这种带有浓厚祭祀色彩的“巫舞”,从殷商时期便被庸人较为完整的保存并传承下来,一直传续到明清,古代民俗百科类书籍《民俗博览》,就如此描述江汉地区的民俗:

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

这表明起码到清朝时期,江汉一带的庸人或者说庸人后代,仍然延续上古时期遗留的古庸国风俗,每逢节日或重大祭祀活动时, 就要跳巫舞,以此祛除疾病,祈求祥瑞,而这种独特的祭祀行为,也构成了“汉水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进入现代以后,不论如何看待类似的行为,都有些迷信,但试想数千年前的古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倒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

第二,岩葬文化

由于被秦楚所灭的特殊历史原因,古庸国最后的局面十分割裂,这种割裂主要体现于两部分:

一部分是庸军,一部分是庸民。

上文咱们提到过,古庸国是被秦楚所灭,在此过程中,战败的庸军沿澧江逃往张家界一带,而庸国境内的大批庸民,迫于局势动荡,只能逃往距离江汉平原较近的陕西镇安等地,后来于镇安发现的大量岩洞群中,发现了十分独特的岩葬群。

这种丧葬形式,正是来源于古庸人的习俗:

岩葬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与巴楚地区的“悬棺”有所不同,古庸人特有的岩葬形式,是将棺木放置于悬崖上的岩洞之中,在巴楚等地,人们称其为“老人洞”,这与北方等农村地区俗称的“人老了”,即“逝世”的意思一样,巴楚等地说哪个村里“老了人了”,也就意味着有人离世,而在离世后,家属便会寻找岩洞,将其遗体安葬于岩洞内部。

而在陕西镇安发现的大量岩葬群,也足以说明,当年逃避战乱的大量庸民,实际上是北上逃入陕西,并在镇安等地安顿,之后世代久居,未再迁移,于此才留下了独特的岩葬文化。

第三,隐逸文化

所谓隐逸文化,顾名思义,正是指淡薄名利,归隐逸乐。

相信大家在看古装剧时,肯定看到过如下一幕:

某位大臣厌倦朝堂争斗,索性归隐山林,避世不出,怡然自得。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这种在古代被大量文人所认可,甚至成为暮年追求的文化现象,就叫做“隐逸文化”。

展开来讲,隐逸文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隐,即退隐,避世。

二是逸,可理解为自得其乐。

组合在一起,所传达出的精神,正是归隐山林,自得其乐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而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国古代文人中,十分常见,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都曾在暮年时选择退隐山林。

但要说历史上首位“隐逸”的先贤,正是古庸人——赤松子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赤松子都是人们提及归隐时的代表人物,或被认为是“隐逸文化”的开创者。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西汉名臣张良,在辅助刘邦建立汉朝以后,为功成身退,便对刘邦说: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可见张良的意愿很明显,他也想如上古时期的赤松子般,舍弃人间之事,归隐山林,逸乐余生。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张良

而道教更是尊赤松子为隐逸太虚,开创道教文化的初贤之一,可见其在古代道教弟子心中的尊贵程度。

西汉·刘向·著《列仙传》: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所以隐逸文化的开创者,正是赤松子,也正因年代太过久远,恰逢宗教文化兴盛的古庸国时期,赤松子一度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甚至由此披上了一层神话的外衣,更被道教视为开创教派者之一。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这三种独具特点的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影响了“汉水文化”的发展,时至如今,我们仍可从江汉平原或张家界等地,见到昔日古庸国文化遗留的影子。

古庸国灭亡背后的历史之谜,教科书才不会告诉你

虽然不可否认,古庸国的历史很短,同一时期相比起周边强国,如秦楚两国来说,实力相对较弱,但却为后世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文化宝藏,也为我们现在了解上古历史,或者探寻春秋战国时期,甚至研究商朝时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更多的佐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庸国所创造的璀璨文化,起到了启迪后世的巨大作用,堪称不可估量。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秘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水经》注:澧九水,曰温、曰渫、曰黄、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总名曰澧。

《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民俗博览》: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西汉·刘向·著《列仙传》: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4450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